留坝县位于秦岭南坡紫柏山麓,乃汉中之北大门。本县历史悠久,资源丰饶,交通便利,历代为栈道交通要道,素称“秦汉咽喉”之地。境域东西长46.4公里,南北长67.2公里,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其林业用地272.5万亩,农用地8.9万亩,为陕西省林业县之一。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现为5乡5镇100个村。1996年,全县12612户,45315人。以汉族为主,散居回、藏、维、满、苗等少数民族,民风古朴淳厚。县域东邻城固、洋县,南接汉中(汉台区),西连勉县,北靠凤县、太白县;地理坐标东经106°38'05"—107°18'14",北纬33°17'42"—33°53'29"。县城位于紫柏河中游,(城关镇)南距汉中市区88公里,北距凤县74公里,距西安市(直线)220公里。
留坝早在新石器时代,褒河、黑河沿岸的川道和台地就有人类居住。夏时,本境域为雍、梁二州的交界处。周并梁于雍,境域属秦地雍州。春秋时期,为氐羌人所居;战国时期属白马氐管辖。秦始皇统一后,境域属汉中郡褒中县,后划归陇西郡,统称“故道县地”。汉代,境域为褒中县辖。三国时期,本境为蜀魏相争的地带。两晋时期,本境域属益州武都郡,为河池、沮、故道三县地。南北朝时,改南岐州为凤州,本境属之。隋至元代,大多时期南属褒中,北属凤州;元后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设留坝巡检司。清乾隆十五年(1750),汉中府水利通判迁驻留坝;乾隆二十九(1765)十二月置留坝厅。中华民国2年(1913)废厅设县,隶属汉中道;民国17年(1928)直属于陕西省;民国24年(1935)隶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日,成立留坝县人民政府。
县境山峦密布,东南部地势较低,形似簸箕,主要分水岭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南部蔡家坡谷底海拔585米;西部最高山峰紫柏山主峰2610米,由东向西横跨留坝、凤县,绵亘县西北,与光华山、光头山、桥顶石梁和高佛岩等连成南北向岭脊;东部的摩天岭、转角楼、桅杆石和香炉山呈东北与西南走向的分水岭;北部有玉皇山和三花石梁等高峰屏障。汉水一级支流褒河,自北而南纵贯东西两岭之间。县境水域除闸口石地区为黑河水系外,其余为褒河水系。
本县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地带,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长夏短,春秋近半。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日照1804.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86.3毫米;全年无霜期213天。境内低温、连阴雨、暴雨、干旱、冰雹、大风和霜冻等,是本县主要的气象灾害。境内群山耸立,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然而,山媚水秀,粮丰林茂,山珍荟萃,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1%。
留坝天然植被繁茂,生态保护完好,是各类生物繁衍的“乐园”,被称为“资源宝库”。境内峰崖、山地、沟谷、川坝及河流中,蕴藏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与矿藏,这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生产、从事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林业资源有:各类植物5000余种,既有用材林、经济林树种,又有珍稀古老孑遗种和培育植物的亲缘种,以及特有种(庙台子槭)、低等植物(食用菌等)和药类植物1000多种,其中优势树种有栎、杉、柏、桦、杨、松、桐、槐、椿、楸、槭、椴、漆和核桃等,大都为食用、医药、化工和纤维等原料,特别是生漆、核桃、苹果、板和五倍子等林特产品的产量颇为可观,林副业和木材加工企业已成为本县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留坝素称“天然药库”。全县已开发利用的动物、植物药材共1720种,陕西省挂牌收购的410种中药材中,留坝县就占224种。主要药材品种有杜仲、黄柏、五倍子、五加皮、辛夷、山萸肉、苦杏仁、西洋参、参叶、当归、党参、黄芪、黄连、大黄、首乌、附子、三七、生地、山药、柴胡、鹿寿草、茵陈、青藤、金银花、细辛、五味子、夏枯草、半枝莲、益母草、龙胆草、苍术、天麻、茯苓、猪芩、麝香、牛黄、熊胆、蛇胆、豹骨、水獭肝、鳖甲、蜈蚣、乌蛇、全蝎、山溪鲵等。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