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元年(1465),留坝因旱大饥。
成化八年(1472)八月,暴雨成灾,褒水涨溢,高数丈,栈道毁。
成化十七至二十一年(1481~1485),本境连续干旱。
成化二十二年(1486)六月十九日,汉中府及宁羌州地裂十余丈,留坝地裂六七丈。次年又旱,致尸骸枕藉,流亡日多。
成化年间(1465~1487),陕西布政使余子俊整修长安至汉中驿路,途经本境的连云栈道之安山驿至武关驿路段自此坦平。
弘治年间(1488~1505),迁留坝巡检司驻废邱关(留凤关)。
正德元年(1506),冬季地震,震中汉中、褒城,留坝地裂。
正德年间(1506~1521),移留坝巡检司驻柴关(柴关岭),本境南属褒城县,北归凤县。
嘉靖元年(1522)八月,凤县地震,本境地裂。
嘉靖九年(1530)八月,褒城地震,波及本境及诸邻。
嘉靖十一年(1532)夏,大风三日,民大疫。六月,雨雹伤禾大半。
嘉靖十二年(1533),汉中地震,本境震声如雷,房屋撼动倒塌。
嘉靖十四年(1535),朝廷监察御史赵贞吉(字孟静,四川内江人),奏免凤县杂徭,清查留侯庙庙产(地亩),拨发银两,修葺“汉张留侯祠”。自此,朝廷连年拨银整修,祠庙香火兴旺。
嘉靖十六年(1537)春,略阳地震,波及本境域。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褒城地震。
嘉靖三十六年(1557)元月二十三日陕西大地震,本境大山塌裂滑坡,累日震动不止,地裂泉涌,村落房屋陷入谷中,栈道毁坏,城堡推移塌陷。
嘉靖年间(1522~1566),官府在距留侯祠西六十里(光华山峡)开采银矿,后因境内冶炼无章,官府将银务收回,封禁银洞。
万历元年(1573),青桥驿蔡家坡修风云寺。
万历四年(1576)5月,本境始种晒烟(大叶黄和兰花烟);九月七日,大雪盈尺,继日早霜杀禾。此后连年发生水灾。
万历五年(1577),汉中知府崔应科对北栈进行连续整修。至万历十八年(1590)告竣。
天启四年(1624)九月,地震,震中洋县,城垣倾圮,本境地裂。
崇祯元年(1628),李一鳌撰《紫柏山免粮记》;凤县知县杨茂龄蠲免留侯庙杂徭。
崇祯九年(1636),汉中地震,波及本境。
崇祯十年(1637)初秋,略阳地震,波及本境,城垣倾倒,伤人无数。
崇祯十二年(1639),本境夏旱,秋蝗,蝗后霜冻,冬地冻三尺余,禾苗俱尽。次年大饥。
而且又连续春旱,草木皆尽,人相食。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太平天国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据长安,遣帅田见秀抗清破汉中,令其将贺珍攻打凤县、留坝,紫柏山留侯祠、凤县文庙毁于兵火,褒斜栈道险关西江口、武休关、马道和连云栈道之柴关、安山驿、青羊驿等诸关驿被焚毁,以抗清兵。不久,贺珍率军踞汉中。
明末,本境广种晒烟。
清
顺治二年(1645)三月,太平天国李自成部将李过、高一功抗清从散关入栈道,复修栈阁,去四川。十二月,贺珍率劲兵二万人连云栈,出散关,攻凤翔、长安,不克,返回汉中。
顺治六年(1649),朝廷颁布《星荒令》,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及陕西关中逃荒者大量流迁本境。
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初八,甘肃天水八级地震,波及本境域,城垣倾塌,屋瓦飞落。
顺治十二年(1655),黑霜杀麦,年馑,人口外流。
康熙二年(1663),本境春旱,且刮大风三日,夏粮减收五成;秋霖五十日后,大雨连下七日,谷溪洪流,褒河、黑河大水,江口、庙台子山崩,饥荒甚重;栈道、寺庙、房屋倒塌无计。
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主持大修连云栈道,自大散关、煎茶坪至本境柴关、安山驿、画眉关、马道驿、青桥驿到褒谷鸡头关,剔除险隘,开路于岭上,随谷降陟而行,无复昔日沿崖架木建阁,栈阁遂废,尽成坦途。竣工后,名士宋琬作《栈道平歌》,书法家沈荃将该《歌》书镌于“云栈首险”之处——阎王碥(贾汉复辟后改为“观音碥”),当地人将此“摩崖八方”誉称为“八个碑”(后又改称万年桥)。
康熙十三年(1674),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清,击毙清军经略莫洛,并截断栈道。
康熙十八年(1679)十月,清奋威将军王进宝自陈仓(宝鸡)入连云道,克凤县,破武休关,讨叛将王屏藩、罗朝兴,尽复汉中各州县,吴三桂部下王、罗等众去川北。
康熙二十二年(1683),汉中知府滕天绶撰《留侯庙记》。
康熙二十八年(1689),川陕总督葛思泰踵贾汉复之迹,重修连云道。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兵部尚书、右都御史于成龙责令陕南守备道对连云道旁紫柏山“汉张留侯祠”整修,要求重修张良大殿,再正金身,并亲书“相国神仙”匾额。
康熙四十三年(1704)八月三十日午时,陇县地震,波及本境,墙垣倾塌。
康熙四十八年(1709)九月十二日,宁夏中卫南地震,震级7.5级,本境亦裂。
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二十一日,甘肃通渭县南发生大地震(7.5级),本境地动亦裂,栈毁垣塌。
乾隆元年(1736)二月初五,汉张留侯祠设留河书院。九月初一、二日,早霜杀禾。
乾隆二年(1737),大旱,民饥流离。
乾隆三年(1738)五月以来,阴雨连续数月,歉收,大饥。
乾隆四年至十四年(1739~ 1749)间,本境旱、涝、风、雹等灾连续发生,引发山体崩塌、滑坡,不少村庄及农田被毁,民饥兵荒,匪患无穷,栈道梗阻,过境督抚要员朝奏,皇帝降旨,吏部复查俱实,本境“地处深山,民刁悍,守关紧要”。
乾隆十五年(1750)春,汉中府水利通判奉旨迁驻留坝,加封捕盗通判之职,既处理水患之事,又任驿丞兼司狱,设铺司养地丁三十六名。缉盗安民,整修栈道。
乾隆二十九年(1765)十二月,陕、甘、川总督率三省边防及省、道、府、县等巡道、守道、知府、按察使、同知、知县诸员会设留坝厅议事,具当无疑义后由钦差大臣送交留坝厅之印档。《陕西省通志》以为留坝厅分置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误。
乾隆三十年(1760),郑建任汉中府抚民通判,首任留坝厅同知。
乾隆三十一年(1766),本厅大修连云道。
乾隆三十八年(1773),宋琦为汉中府抚民通判,兼任留坝厅同知。自此,本厅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巡检、驿丞、司狱、铺司、营署等机构俱全。
乾隆三十九年(1775)十二月,升汉中府抚民通判为总捕水利同知,兼领酒奠梁以东柴关驿站事务。次年,裁通判,设同知署。
嘉庆四年(1799)四月二十二日,白莲教起义军头领张汉潮攻留坝,原同知齐默慎集勇士数百人与其激战,战死于旧城。
嘉庆五年(1800),同知龙万育选平坦之地,筑土城(习称旧城,位于今留坝县中学)。
嘉庆六年(1801)春,荆襄白莲教起义军冉学胜率军攻占留坝厅城,转战红岩河;王聪儿部、张天伦部转战凤县,攻占县城后又被清军所败,教首率余众入紫柏山老林。
嘉庆六年(1801),为防备白莲教义军,始设西江口营、游击、守备署,并从汉凤营(凤县)分防留坝营。
嘉庆十一年(1806),秋雨连旬,山水骤发,人口淹毙无计,守军内乱,发生兵变,居民荡离,栈道大都摧毁,行人绕道。
嘉庆十三年(1808),始移江口营游击于留坝厅城内,裁都司。同年,本厅同知任奎光率民工补修栈道,并以砖、石新修太平山城,三年竣工。新城气势雄伟,城楼隐没于云海雾涛之中,更显出雄姿崔嵬。
嘉庆十六年(1811),本厅设训导,废教谕。安山驿丞陈庆怡兼本厅司狱,工文能诗,著《留坝厅志略》七卷,《留坝厅志》载入多卷。
嘉庆二十年(1815),同知吕朝远在厅城南关设立义学(先称乡学,后改义塾)。
道光二年(1822),沔县地震,本厅地动山摇,城垣倾倒。
道光三年(1823),汉张留侯祠立“清理留侯庙地界碑”;川楚等地流民不断涌入。是年,本厅人口为1 9387户,94300人。
道光五年(1825),本厅同知唐锡铎将留河书院移厅城文庙,同时在松林驿、江口、太白、连云寺、枣木栏、庙台子设义学六所。留侯庙主持岁捐京斗租三十石,俱作庙台子义学备脯。
道光九年(1829),安山驿丞陈庆怡为《留坝厅志略》撰《序》。
道光十三年(1833),本厅同知赵廷俊为汉张留侯祠题匾额“帝宰人龙”一幅,被世人推为书法珍品。次年,调任兴安府知府。
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本厅同知王光宇倡捐,士民助资修建戏楼,并整修文庙、城隍庙。十月,褒城知县贺仲瑊,修补马道驿樊河桥,同时扩建“凤鸣寺”。
道光二十二年(1842),本厅同知贺仲瑊纂修《留坝厅志》。
道光二十九年(1849),陕甘提督胡超与山西巡抚兆公领省会各衙门及士、商捐银修留侯庙三清殿、东华殿、大山门,《三清殿创建碑文》载:“虽未骤复隋、唐之旧,而庙貌崇隆,亦蒸蒸日上,有不朽之基。”
咸丰四年(1854),陕西省后补道熊公,捐银一千两,修留侯祠授书楼。
咸丰十年(1860),汉张留侯祠接收沔县武侯祠、武侯墓、马公祠,三处合一,作为下院,由汉张留侯祠主持香火。
同治二年(1863)二月,太平天国起义军破留坝。八月,陈德才率太平军六千兵攻占留坝、凤县;十二月踞留坝。
同治七年(1868),汉张留侯祠内上、下官厅、游廊、南北花院及水道、鱼池、河堤、轩舍诸工程修建具终。
同治八年(1869),汉张留侯祠方丈任圆真买庙台子街坊百余间及大片山林、土地。自此佃户数百,庙产遍及厅境;实行政、教合一,兴办学馆、铁厂、拐杖厂等,农、工、商并举,庙产、 山林均属官产。
光绪元年(1875),本厅同知杨吉云改“留河书院”为“紫柏书院”。
光绪八年(1882)二月初八,勉县地震(4.5级)波及留坝,未造成损失。
光绪十年(1884),原本厅同知陈文黻捐廉给书院学生筹膏火费。
光绪十四年(1888),庙台子铁锅厂生产的铁锅、铁铧等由枣木栏、西江口各商行外销四五十万件;每岁运销凤翔府一万三四千件;甘肃凉秦各府销售十之四。
光绪十九年(1893),本厅同知文麟改“紫柏书院”为文庙(留坝县中学),改南关义学为“紫柏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本厅同知李复主修“李公渠”。
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兴学堂,将“紫柏书院”改为留坝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留坝厅警察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吴从周编辑出版《留坝乡土志》。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本厅开办庙台子、留坝邮寄代办所。同年,略阳地震,本境地动,房屋倾斜。
宣统元年(1909),本厅同知刘恩陶将境内六所义学改立为初等小学堂。
宣统二年(1910),在文庙设立初级实业学堂,改高等小学堂为高等小学。
宣统三年(1911),本厅城关镇党积龄受原同知文德升之资助,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科,取得学士学位回国,任陕西省司法司司长。为本县第一位留学外国人士。
清时,本境为二驿十一里、二十四堡。
中华民国
民国1年(1912)
沿用清制。同年,本厅成立烟户团;青红帮组织遍布全境。
民国2年(1913)
废留坝厅,设留坝县,隶属陕西省;改厅同知为县知事,清代衙门改称县署。
民国3年(1914)
1月,废汉中府,设汉中道,留坝县属之。
民国4年(1915)
夏、秋旱,无收,灾民流离。同年,冯玉祥率北洋军十六混成旅过留坝,剿匪安民,后进驻褒、勉2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