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蜀汉建兴六年(228),蜀将赵云、邓芝烧境内赤崖以北栈道,后诸葛亮修复。
蜀汉建兴八年(230)秋,邓芝据箕谷布疑阵,蜀相诸葛亮伐魏智取郿县。魏使曹真伐蜀由子午、斜谷入汉中,中途因大雨路阻而返。
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伐魏以木牛运粮集于斜谷口。六月,粮尽,退兵回汉中。
蜀汉建兴十一年(233),蜀相诸葛亮伐魏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并修复斜谷邸阁。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由褒斜道以流马运粮伐魏。同时据守陈仓道险关铁炉川(营盘),并安营扎寨。六月,诸葛亮病卒岐山五丈原,蜀兵由褒斜道退兵回汉中。蜀将魏延退兵,烧栈道。
魏景元四年(263),魏将钟会等率十余万人,分从三路伐蜀,中路经本境入蜀。钟会之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桥穿,陷马足,钟会斩许仪。十二月,魏荡寇将军浮亭侯李苞率军兵工、石工、木工等二千人,修复褒斜栈道。
两晋
西晋泰始五年(269),本境属秦州武都郡河池、故道、沮三县地。
西晋太康元年(280)正月二十九日,晋遣西府(凤翔)、汉中两郡的蒲池、褒中县工匠修复褒斜道。在褒斜栈道险途四十八窟窿修栈阁,并刻石作记,其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修栈过程。
东晋太宁二年(324),前赵刘曜以田崧为益州刺史,镇仇池,本境属益州武都郡河池、故道、沮三县地。
东晋建元二年(344),凉州将张瓘攻后赵将王擢于三交城(本境西河口江西营)。
东晋太元七年(382),前秦苻坚遣张蚝出斜谷,退进攻涪城的杨亮部。
南北朝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属仇池国南岐州故道郡凤州。
齐建武二年(495)四月,北魏元英攻梁州(汉中),入斜谷栈道,梗于大雨。是年,转战不前,还仇池。
北魏正始元年(504)八月,自回车道以东(西江口)开褒斜栈道二百余里,历时二年,路成宽约四尺,沿栈道百姓富实息肩。
北魏延昌四年(515),魏梁州刺史薛怀吉等破氐于沮水(闸口石),置南岐州。
西魏大统十五年、梁武帝太清三年(549),雍州刺史达奚武及行台杨宽率众七万取回车戍,入斜谷关(西江口),于梭椤村修梭椤城(原三交城东),固守城险要塞。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十月,大将军达奚武率三万大军,由陈仓古道进军,伐南郑。
西魏恭帝元年(554),改故道郡为归真郡,本境属梁泉县(凤县)。五月,直州人乐炽起义军烧绝栈道。九月,西魏宇文泰使崔猷开通回车道五百里以通汉中。
北齐乾明元年(560),改南岐州为凤州,本境属凤州归真郡梁泉县地。
北周保定五年(565),废归真、武阳二郡,本境属两当郡梁泉县地。
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归属顺政郡灵道县地。
隋
开皇元年(581),本境属凤州梁泉县地。
大业元年(605),废凤州,置顺政郡,本境归顺政县地。
大业三年(607),本境归河池郡。
大业十年(617),河池郡太守萧瑀以郡降唐,本境属河池郡梁泉县地。
唐
武德元年(618),本境属凤州梁泉县地。
贞观二年(628),本境归属山南西道南郑县。
天宝元年(742),改凤州为河池郡,本境属之。
乾元元年(758),复凤州,置顺政郡顺政县,本境属之。
广德二年(764),李抱玉讨南山群盗,遣别将李崇大破贼帅高玉于桃、虢川,贼帅高玉入本境西江口,途经文川道到城固。
建中四年(783),沿谷道,修云栈。
兴元元年(784)二月,朱泚之乱起,唐德宗由傥骆道避乱汉中。六月,德宗回朝,诏书改梁州为“兴元府”,升南郑为“赤县”,复凤州梁泉县,本境属之。并免赋役一年。八月,浑瑊率诸军出斜谷伐蜀。
元和元年(806),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出斜谷讨伐西川节度使刘
反叛。
开成四年(839),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大修连云栈道驿路,自散关经凤州,穿陈仓故道,经柴关岭抵安山(今留坝县城)驿、青羊驿、武关驿、马道驿、青桥驿到褒城,次舍十有五。
大中四年(850),郑涯奏修文川道,不及一年水毁。封敖奉命复修斜谷道及驿道(连云栈道)。
光启元年(885)三月,僖宗避乱往蜀,由陈仓古道经铁炉川(闸口石),出百丈坡,至西乐城(沔县)。同年,褒斜、连云栈道、战火破栈至重,命王建戍三泉,晋晖戍黑水,修复之。
天复二年(902),原壁州(四川通江县)刺史王建攻占兴元(汉中)。
天祐四年(907)王建称帝,国号蜀,本境为蜀地。
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前蜀王建据兴元,率兵数万修整褒斜栈道。
后梁乾化元年(911),蜀将王宗弼败岐将刘知俊于斜谷,本境属凤州梁泉县地。
后梁贞明元年(915),前蜀以王宗瑶为东北招讨史,同副史王宗翰自兴元、河池两地进军,夹击岐军,攻克凤州,取陈仓,本境归蜀。
后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韬率兵六万伐蜀,至此本境归后唐。
后唐天成三年(928),兴元府奏“修斜谷阁道”。次年,山南西道节度使孙建率众匠整修。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后蜀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攻取凤州,设行营,本境又归后蜀。
后周显德二年(955)八月,周派赵匡胤率军与蜀军大战威武城、黄花谷、唐仓(凤县),蜀军溃退斜谷。十一月,凤翔节度使王景自散关破武关、西江口和凤州,擒蜀威武城军节度使王环及兵将五千余人。自此,本境又入后周之梁泉县地。
北宋
建隆元年(960),设“峡西路”于南郑,辖秦岭以南,本境归秦凤路凤州梁泉县地。张良庙以石刻、木刻版印刷教程庙规。
开宝六年(973),凤州奏修张良庙。朝廷命周边各府通力捐助,以复旧貌。自此,殿宇香火甚盛。
至道二年(996)十二月,凤州铜矿复出,本境采炼质地优良。
大中祥符二年(1009)夏,黑龙江(褒河)等诸河流水涨,死人甚多,栈阁毁坏。
天圣三年(1025),凤州至剑门关栈道桥阁九万余间,连年整修,尤经本境栈阁五千余间,工程浩大,用木繁多。朝廷纳褒城窦充上言,诏令陕西及益州路转运司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史斌聚兴州(略阳),境之关中农民起义,攻克州城称帝,取凤州和武休关(武关)。
绍兴元年(1131),吴玠为秦凤经略使,守凤州抗金。
绍兴三年(1133)二月,金将撤离喝由金州(安康)入侵兴元府,由褒谷北归,宋将吴玠率知府刘子羽等部千余兵士败金兵数万于武休关,金人坠涧死伤数千,尽弃辎重,由斜谷而返北。
淳熙三年(1176),凤州霖雨伤禾,本境民荒大饥外逃。
嘉定九年(1216)二月二十八日,东西两川大地震,三月初二复震,十一日、十四日、十九日再震;西川六月九日、十日、十三日复震;十月十五日再震,波及本境域。
嘉定十二年(1219)正月,金人攻武休关,兴元府都统李贵逃遁;二月,金人破武休关攻兴元。六月十六日,四川地震,本境震感强烈。
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拖雷破武休关,围攻兴元府,军民散走,死者数十万。
端平三年(1236)八月,蒙古兵攻克武休关,宋都统李显忠军败。
祥兴二年(1279),本境为兴元路沔州管辖。
南宋时期,本境为抗金前线重地。本境人民以武休关、西江口为天险,屯兵筹粮,支援兴、凤、秦州抗金,死者甚众。
元
泰定四年(1327)八月,兴元路地震,震中在本境,境内山崩地裂,栈毁房塌,人亡无数。地震发生后,陕西行中书省及兴元府凤、洋、金三州派吏援助。
天顺元年(1328),春大旱,麦无收;秋大水,栈阁毁坏多处。
至顺年间(1330~1332)发大水,连云栈、褒斜栈、回车道、文川道被洪水冲毁多处。
后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丙子,命兴元府凤州留坝镇……立巡检司”。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本境归兴元府凤州管辖。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六月,兴元路地震,十月又震,本境栈阁倒塌地裂。
明
洪武二年(1369)三月,明将傅友德攻占凤州,本境归凤翔府。同年,金、银、铁冶炼鼎盛。
洪武三年(1370)四月,大将军徐达遣金兴旺、张龙率军由凤翔入凤州,出连云栈,攻击兴元路,守将刘思忠、知院刘庆祥迎降。五月,改兴元路为兴元府;六月,改兴元府为汉中府,治南郑。同年,设留坝巡检司,地属凤州辖。
洪武四年(1371),本境属凤州,上隶陕西承宣布使司。本境春秋旱数月,后又连降暴雨,洪水冲毁连云栈阁百余处,褒斜栈道被洪水毁坏,仅存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
洪武七年(1374),降凤州为县。同年,留坝巡检司在西江口梭椤城东南建“洪武寺”,城内建筑城中城,设武衙门,修兵房、教场。同时,在留坝太平山下修文庙、火神庙、龙王庙、清真寺、戏楼等。
洪武二十五年(1392),普定侯陈桓监督军夫奉命修驿站,补修连云栈道桥阁二千余间,在本境者为:新开岭栈阁五十间、武休关桥栈十二间、八里关桥阁二十三间、青水(青羊铺)栈阁十五间、安山驿栈阁八十五间。
永乐十四年(1416)夏,褒水洪溢,淹没庐舍,毁坏栈道,紫柏河水高数丈,城郭居民俱移。是年,民间以村为堡,普修戏楼祈祷。
宣德三年(1428),留坝大旱,地裂。
景泰元年(1450),留坝大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