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烧店乡
火烧店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8.5公里,实际路程26公里,1996年全乡3668人,耕地5903亩,水田2407亩,粮食产量160.25万公斤,人均467公斤。
清末,该地区由褒城、南郑、沔县、留坝县管辖,形成特殊的自然村镇。中华民国初年(1912),划归留坝县。1951年,火烧店乡划归武关河区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称火烧店乡。1958年底县置撤销,改为凤县留坝人民公社火烧店管理区。1961年9月2日,留坝县置恢复后,改为火烧店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为红卫公社,1973年恢复现名。乡政府驻地于中西沟村。
全乡皆山,由3条山溪河自西北流入东南交汇上西河,又从西流向东与天星亮河在火烧店汇合入武关河。因河流交错,谷地海拔900米左右,山势开阔,气候温和,是留坝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豆类等。该乡水资源丰富,建有55千瓦、12千瓦水电站各1个。多种经营条件优越,木耳、香菇遍及全乡。植被良好,森林面积24.4万亩。1953年,始建火烧店林场。现有林场3处,并有木材、农具、粮食加工业。街道设有供销社、食堂、旅社、铁业社、木材加工厂。
乡内有学校、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卫生所。公路从武关驿直通上西河林场。
二、姜窝子乡
姜窝子古称膈鱼潭,位于县城南部的宝汉公路线上。距县城9公里,实际距离14公里。1958年后名武关河人民公社,驻地白花沟口。1973年,人民公社机关驻地迁至姜窝子。1981年12月,更名为姜窝子人民公社。1996年全乡1588人。
姜窝子沿宝汉公路向南2公里处为武关驿,是上西河与褒河的交汇处。此地山谷狭窄,河流阻挡,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天然关隘,是古褒斜栈道之要塞,古称“武休关”,为汉中北部重要关隘,宋元时在此多次发生战争。
境内地势狭长,西高东低。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辖3村11组,10个自然村,有耕地2467亩。其中水田857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1985年粮食总产63万公斤。
50年代初,姜窝子村只有20多户人家。因距县城较近,又是去南河乡的必经渡口,1980年后,工商业发展较快,已开辟了农贸市场。供销社、邮电所、收购站、放映站、医院、文化站、铁业社、粮站及集体、个体小商贩摊点分设于公路两旁,是乡内较为繁荣的地方。从姜窝子东与南河相接,原有公路直通上南河林场,因大桥于1981年水毁,改修为铁索桥,过桥可通上南河。
1983年,在此创办留坝县高级职业中学1所。1990年8月,学校迁往县城北。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1996年,乡(镇)机构调整,组建武关驿镇,辖铁佛殿、南河、姜窝子(乡)。
三、枣木栏(庙台子乡)
在县城西北10.5公里处,实际距离14公里。西南2.5公里处,“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坐落于紫柏山麓庙台子,故名庙台子乡,乡政府在枣木栏街。1996年全乡1681人,街长300米,有学校、医院、粮站、供销社、邮电所等。
枣木栏是古连云栈道上的重要集镇之一。清《留坝厅志》载:“枣木栏居民稠密,路径丛杂,为厅境内栈道中之重镇。”柴关岭自古为连云栈道之险关,今为留坝与凤县的分界线。
枣木栏地处紫柏山东侧,柴关岭南麓。境内群山环抱,北高南低,山陡沟狭,日照短,年无霜期150天左右。民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黄豆、洋芋(马铃薯)。全乡有耕地3641亩,1985年粮食总产59.5万公斤,人均粮食430公斤。全乡有森林面积10.17万亩,多系松、栎、桦等杂木林,而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名胜区内不仅有大面积的松林,还有庙台子槭、银杏等稀有特产树种和珍贵的野生动物。尤土特产品较多,有稀有的鹿寿草、梭椤果、中药材。设有林区管护站和林场。
境内庙台子有张良庙,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遗迹保护单位,依山傍水,有楼殿亭阁、厅廊室舍,风景如画。其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奇特。楼、殿、亭、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典雅古朴,与自然景色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为游览胜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