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36年(1947),闸口石、桑园坝和柘梨园等地广种凤党,产量高、品质好,就地加工,由上海药商包销,俗称“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把药材种植和加工、销售视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留坝县药材公司,担负了中药材生产、加工、收购和销售工作,自此本县医药加工业开始起步。1961年,县供销社大力开展天麻、生地、当归、党参、桔梗、独活、茯苓、川芎、细辛、参叶等15个品种的引种工作。为了把野生种变为家种,开展试验、试范等科学研究工作,从高山采挖,向低山移植。1971年,县药材公司先后投资12万元,购天麻、杜仲、山茱萸等种10余万株,在闸口石、火烧店、马道、青桥驿等10余个公社进行人工栽植。截至1978年,全县共办药场116个,种植品种18个,面积达520亩,药材加工总值25.7万元。从1981年起,在省、地有关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县多种经营局开始引种西洋参,3年累计播种270磅,育苗30亩,由1个公社2个点发展到7个公社14个点。1983年,县统计局统计,全县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300亩,药材加工销售总值33.8万元。1989年,天麻有性繁殖在境内示范推广。截至1994年,全县已种植天麻10万窝,生产商品天麻15万公斤,加工销售产值达700万元。1995年,药材生产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以杜仲、天麻、西洋参为主的三大药材生产基地。此外,林麝人工养殖驯化工作取得进展。火烧店乡太子岭林麝驯养场人工养麝割麝香试验成功,年产麝香1公斤。
果品 果树栽培,素有传统。果类有李、梅、桃、杏、板栗、柿、核桃、银杏(白果)、麻梨、中华猕猴桃、苹果等,普遍栽培。1979年以来,庭院经济发展,良种选育工作扎实,其核桃种纯、质优、壳薄、仁白且果大,属陈仓核桃良种,最高年产量达50万公斤。1984年,推行板栗嫁接技术,丰年板栗产量达10万公斤左右。1989年,开展对猕猴桃天然园改造,并建立人工园。虽果实大小年明显,但产量仍在50万公斤以上。1990年,大面积栽培苹果树,经过科学管理,苹果园初具规模效益,1994年品评,其国光、元帅、红星、青香蕉等品种在境内适生,高产,且果大质好,酸甜适度,单果重450克。1995年,果农改良品种,以红星、秦冠、红富士为骨干品种。1996年,全县建果园30个,主要分布在城关、南河、江口、姜窝子、玉皇庙等乡(镇),年产量达250万公斤。姜窝子乡武关河村,大力引种金冠、红富士等苹果新品种,采取矮化密植法,已栽培0.5万亩,人均1.5亩,苹果收入人均150元。
林特产品 境内除松、桦等建材树种外,栎类树种占70%。主要树种为橡树、漆树。橡树其圆材除用于建材加工外,主要作为菌材发展食用菌。而漆树乃特有经济树,年产生漆达5万公斤。1970年后,全县建起国有林场5个、集体林场30个,主要开展森林间伐、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1996年,林业产值达2084万元,为本县主要财源之一。
山珍蔬佐类 县境萝卜、白菜、韭菜、葱、辣椒等常用蔬菜皆有,惟凤椒品质较佳,主产于江口、狮子坝、玉皇庙等乡镇。除此之外,山药、百合、黄花、薇菜、蕨菜、石蒜、椿芽、竹笋等野生蔬菜尽有,誉为“山珍蔬佐类佳品”。
采编及其他 山民自有采种,割竹、藤,挖中草药之习惯。种子及药材大都与商贩兑换食盐、棉布;竹、藤编织斗篷、竹筐、竹箔子等,自用外还销售部分。农闲时节,农民砍薪烧炭、烧石灰等,并视为副业。1989年以来,以采集、编织为主的家庭副业,兴旺发达。此外,构树、棕树、柳树、水竹栽培历史悠久,造纸及棕垫、竹箔子、木器加工古今有之。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