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10年(1921),集与会并存。当地,少数农民弃农经商,杂货、旅店、绸布、医药、粮食等行店兴起,外地商贩以食盐、布匹、粮种与当地商贩兑换山货土产,集与会融合,逐渐形成贸易市场。民国25年(1936),县境因工商业甚少,仅成立留坝县同业会,会长王景舜。民国35年(1946),成立留坝县商务会,王景舜、陈宏志曾任理事长。商业活动日渐活跃。私营商业发展。
留坝集市贸易,自古以土特产品为主。《留坝厅志》载:明清时期商务繁忙,每年输出商品主要有生铁四五十万斤;铁锅一万三四千件;铧一二千柄;火纸二千余捆(一捆1000张);构纸七八百捆;屋材五六千至万余株;木炭一百二三十万斤;猪近万头;木耳四百余包(每包20公斤);党参六七百包(每包25公斤);苍术、葛根、黄精、倍子、首乌、花椒、木贼、当归、五加皮、猪苓、元参、赤芍药、桔梗、丹参、泡参、木通、花粉、乌药、大黄等各种药材,各为五六十包(每包30公斤);各种竹、木制品及毛皮等山货,主要行销汉中府、凤翔府及甘肃省灵台各州县。此外,每年输出麝香一百五六十两,漆四五千斤;蜂蜜四五千斤。厅内每年从汉中府输入小曲酒三四万斤;食油四五千斤;每年从湖北输入棉布七八千匹;每年从岐山、凤翔、宝鸡三县输入棉花三四万斤;每年从蒙古、甘肃、兰州、平凉府输入盐十余万斤;花马池盐二十余万斤;每年从四川兴安府和本省安康、紫阳县输入茶叶四五千斤;每年从凤县及甘肃省徽县、成县及两当县输入小麦四五百石;每年从凤县、两当县输入豌豆二三千石;每年从甘肃秦州、本省凤翔、汉中府属各县输入鸦片一千余斤。光绪三十年(1904),集市贸易较为兴盛,水厢(木筏水运)及旱厢(坡溜滑运)减轻了骡驮人背的运输量,加速了商品周转速度,促进了农业和冶铁等加工业的发展。民国25年(1936)初,宝汉公路竣工通车,留坝县商业发展,工业、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品购销量增长。县城东关综合市场,商品交易品种、数量、摊点倍增。特别是客栈、杂食店、布店、印染店、烟酒店、烟馆、骡马店等增多。但是,军、匪浩劫,伴以天灾,乡民啼饥号寒,商贾成为劫掠对象,尤赶脚商贩难以落脚发迹。民国35年(1946),全县杂货店、旅店、绸布店、国药店、粮食店等行业中较大的商户不足30家,市面商品物价飞涨,货币逐日贬值,许多店铺经营业务疲滞。民国37年(1948),市面更不景气, 各种苛捐杂税有增无减,商贩负担加重,商家纷纷倒闭,市场景象凄凉,截至1949年12月底,全县虽有杂货摊、药铺、车脚店、饭馆、小食品店、油房、理发店、照相馆等行业363家,但除定点经营者283家外,其余均为逢场赶集的“货郎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场较活跃。1958年初,全县城乡自由市场全被关闭,大多商品不允许自由交易,遂出现“黑市”交易。1961年,县城自由市场恢复。1966年,又把市场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取消。1976年,试办“社会主义大集”,仍不许自由交易。1978年,市场全面开放。城关、马道、火烧店、玉皇庙、江口集市贸易日渐活跃。商业门类齐全,粮油、百货、医药、饮食服务(旅店)、修理等行业发展迅速,购销两旺。特别是1985年后,个体商业发展较快。城关镇农贸市场集香菇、黑木耳等土特产和肉食品、百杂货之大成,经营商品数千种。1990年后,各种物资交流会连年举行,土特产品展销会每年春秋季举办,多在体育场搭展棚,展销商品达百种。1996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旅游节(香菇节)在张良庙举办,商客游人纷至沓来,购销额倍增 。自此,商品流通,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