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对连云栈道进行整修。清《留坝厅志》载:“葛思泰总制川陕兼都御史,巡视汉南,因念连云栈道险危,首捐全俸,并移会三省抚台,提倡率镇(台)、司、道、府各捐已俸,修成坦途。”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整连云栈道的费用及随倾随修之法定了下来,并把养路也确定为制。《留坝厅志》载: “鄂弼巡抚陕西,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疏言‘臣上年奏请兴修凤翔、汉中通川栈道,今查阅营伍, 并顺道详勘,自宝鸡大散关至宁羌州,与川省交界之七盘关止,各工俱届完竣,但将来难免日久损坏。请拨给经费余息银一万两,交南郑十二州县营运生息,责成汉兴道总理,随倾随修,汇奏核销。如应大加修治,确估奏明动工。”’嘉庆十六年(1811)春,陕西巡抚董教增奏修北栈道。
连云栈道直至中华民国24年(1935)前,一直是川陕官道(主要通道)。当时的过往行旅、客商、成群结队的骆驼队、上百的马帮,来来往往,一片热闹景象。
中华民国25年(1936)川陕(宝汉)公路通车,替代了连云栈道。
连云栈道为历代官驿大道。在境内设有柴关驿、安山驿、武关驿、马道驿、青桥驿。
第三节 其他古道
一、文川道
文川道,三国时期就已通行。但因路险时通时阻。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十一月,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奏修文川道,代替褒斜道南段。大中四年(850)夏,文川道被洪水冲毁,朝议“纵使修复,必信费力”(《旧唐书.宣宗纪》)。郑涯受株连被罢官,文川道辟为驿路,仅存在1年。后为间道,多次修整,往来于城固、汉中。明清时期,改线拓宽,城固、洋县行旅多行此道。
西江口(江口镇)为文川道中心点,北循红岩河至太白县、眉县,乃秦、汉之褒斜栈道北段。东南另辟新路,由铁灌沟、庙坪翻一座雪岭(鹰嘴石)至南河乡上南河村,折东行沙岭子,过月亮湾,翻桅杆石梁,进入城固县境的小河子。由南至双溪,折西至滥坝,过光头山到文川河谷,出谷口至城固,再折西到汉中。
文川道在本境路线约50公里。沿途驿站有仙岭驿(柘梨园)、青松驿(江口镇)、山辉驿(上南河),回雪驿(沙岭子)。蜀汉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遣赵云、邓芝为偏军,出箕谷。后因赵、邓兵屯城固(古称乐城),故以文川道为行军路线。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也派部属从此出斜谷。
唐代,著名文学家孙樵所著《兴元新路记》,详细记载了在文川道的旅行考察记实,为珍贵的古代交通史料。
二、陈仓古道
陈仓古道又名陈仓沟道或古陈仓道。秦朝已通行。
清时,于凤县连云寺立“对面古陈仓道”石碑1座。进陈仓沟约3里处又立1石碑。碑文:“陈仓古道之灵墓”;“嘉庆甲子年(1804)七月。”
由凤县桑坪(连云寺)南渡野羊河入陈仓沟走11里,越分水岭过三道河、瓦房坝(油房咀)、官到山、大石崖,10里至箭峰娅,又10里进入留坝县境闸口石乡黄花坪,沿沮河(黑河)河谷5里至闸口石,又5里入铁炉川(营盘),又5里入正河、1里入月亮坪、2里入九子沟、2里入野鸡坪、3里入碓窝石、5里入瓦全寺、8里入烧锅坪、3里入老房子、3里入复兴关(火烧关),翻梁(九台子)15里进入勉县二沟,到茅坝15里,至汪家河30里,再由火神庙、土地梁、百丈坡,与连云栈道南栈(金牛道)相接。此路线在留坝境内50里。
这条古栈道缘谷伴水而行。《史记》载:“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于陈仓。”古称“刘邦北伐出奇兵之道”,实为军行捷径,是蜀汉诸葛亮北伐魏曹的路线之一。《资治通鉴》记述,唐僖宗光启初年(885),李克用犯京师(长安),宦官田令孜挟持僖宗逃凤翔,接着又去兴元府。这时,兴元节度使石君涉闻车驾入,乃毁彻栈道,栅绝险要,车驾由“他道”达山南。“山南西道监军严遵美迎上西县(勉县),丙辰(896)车驾入兴元。”这里所说“他道”即陈仓古道。
三、回车道
回车道又名回车戍或回车路。因回车河得名(现凤县平木东河桥)。
北魏正始三年(506),朝廷派左校令贾三德领徒1万人、石工100人,修复褒斜栈道;回车道,始修于北魏正始四年(507),至永平二年(509)竣工。这次整修,路线由散关至凤州南的回车戍,即所谓“回车路”。开创旧路交褒斜栈道至褒城。
《太平寰宇记》和《读史方舆纪要》载:“回车戌在凤州南一百六十里。”《元和郡县图志》载:“回车戍在凤州梁泉西南六十里。”《汉中府志》载:“回车戍在凤县东南80里。”《留坝厅志》载:“回车戍在留坝厅境。”
从留坝境内通往凤州,经褒斜河谷的道路有3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