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发动最后一次北伐。在出兵前一年,就从汉中运粮集于斜谷邸阁。《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米,据武功五丈原。”当时,诸葛亮屯粮在今勉县黄沙镇,用木牛流马运粮于谷道邸阁,其主力由褒斜道出。
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秋,钟会率军灭蜀。为了加强对巴蜀的统治,再次对褒斜栈道进行整修。12月10日,荡寇将军、浮亭侯谯国李苞(字孝章)将军及兵石木二千人疏通北阁道(《三国志.石门摩刻》)。魏将钟会统十万之众,分兵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三国志·钟会传》)。许仪为许褚之子,因治道不慎被杀,诸将皆惊。
西晋武帝秦始六年(270),潘宗伯、韩宗元修褒斜道(《石门摩刻》)。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褒中典阁主薄王愚等修阁道时,在山崖上留有修造栈道作记的摩崖石刻一方,位于留坝县柘梨园乡大阴湾。称“四十八窟窿”(史称“二十四孔阁”)。这是当今汉中惟一已知晋代修凿栈道的石刻。从石刻中可知这次修褒斜栈道的目的:为了疏通蜀道天险,加强西晋首都洛阳与汉中、四川等西南地区的联系,并以巩固对巴蜀的统治。
西晋灭亡,褒斜栈道阻塞。东晋十六国纷争,南北对立,均不以沟通南北交通为急务。史书对此时整修褒斜栈道记载甚少。
北魏正始元年、南朝梁武帝三年(504),汉中太守夏侯道迁降魏,汉中属北魏,才对褒斜栈道加以修整。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派左校领贾三德及徒工一万人、石工百人,修复褒斜栈道,至永平二年(509)竣工。这次修整方法有所改变。其中,以砌石代阁之法,较为普遍。并随着主要山势高低而辟碥路。
(二)唐、宋、元时期的褒斜栈道
唐朝初期,褒斜栈道曾被多次整修。唐朝中期,屡加修治,并增设馆驿。路线也因地利而变,有时利用褒斜栈道北段,如用文川道或以宝鸡、散关、凤州之故道交回车道再交古褒斜栈道南段(留坝县姜窝子以下),而至汉中。唐朝后期,碥路的修筑日盛。碥路就是沿途削崖砌石,斩山填谷,铺石填土。辟石筑路,不硬性凿孔穿梁起栈,或绕山盘旋而行。这样能避免洪水威胁,较栈道牢固,易修,载重负荷也超过栈道。但是,不如栈道平直近捷。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在褒斜道“复置馆驿”(《旧唐书.宪宗纪》),便于军事(运输)方便。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四川节度使刘辟反叛,朝廷命高崇文领兵平叛。崇文军出斜谷至汉中(《资治通鉴》)。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兴元(汉中),修筑秦蜀通道,凿山石栈道十余里以通驿路。刘禹锡在《新修驿路记》中说:“自散关抵褒城次舍十有五,牙门将贾黯董之……”这条路线是沿宝鸡至凤州之故道。由凤州经连云栈道北段再经回车道,由西江口到褒谷口,亦称褒斜道或斜谷道,不能误认为是汉、晋时期的褒斜道。此次整修,交通大为改观。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夏,令山南西道节度使封敖复修“斜谷旧路”(《旧唐书·宣宗纪》)。《新唐书.封敖传》载:“褒城到凤州的道路、馆驿,六月兴工,七月修通。”仅仅一月,修复甚快,可见此路废弃不久。
唐光启初年(885),僖宗南逃兴元途中,李昌符焚栈道,“栈道几绝”。清道吏王建控僖宗马,冒险从“烟涛中过”。兴元节度使石君涉又对斜谷南段“毁彻栈道,棚绝险要”。僖宗车驾“由他道”出西县(沔县)至汉中(《僖宗纪》)。这次由散关到褒城的栈道破坏最大。僖宗到达汉中,石君涉逃走,僖宗命晋晖及张造帅四都兵屯黑水(褒河),修整散关到褒城的栈道。
唐末五代初期(904~910),前蜀王建据汉中,对褒斜南段进行整修(凤县至褒城)。《北梦琐言》载:“前蜀王建时,修斜谷阁道,凤州衙将白公掌其事,至武休潭 ,见一妇女,浮水而来,意其溺者。遂命仆扶至岸滨,忽化为大蛇,没于潭中。白公以为不祥,因而致病。愚谓岑参招北客,赋云:‘瞿塘之东,下有千年老蛇化为妇人,炫服靓妆,游于水滨’。白公闻之,方悟蛇也,厥疾寻瘳”。
后唐灭前蜀,进军中唐军利用降将程奉琏等“治桥栈”修栈道。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兴元府奏修斜谷阁道凤州至褒城段2800余间(《五代会要·道路》)。
北宋时期,相当重视对蜀道沿途的道路、栈阁、桥梁等的常年维修,严格修筑手续的报批,并制定在道路两旁植树的制度,作为县令佐的一项劳绩。对于道路两旁树木的管理、保护,都作了法律规定。自此减少铺兵采伐之劳。《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载:“北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兴元府褒城县窦充言:窃见入川大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遥远,桥阁九万余间。每年系铺分兵士,于近山采木,修整通行”,由此可见,仁宗时秦蜀大路是由凤州经褒城而至利州,仍是沿唐代的褒斜道路线。《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又载:“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利州路提刑司言:改移兴元府路作为大驿路,及拨并马递桥阁铺兵级在彼。自褒城驿到武休驿,目下修葺宽阔,通过无阻。”可见,宋时此路畅通。
南宋时,宋金对立。蜀道虽被分割,但修路之事,两军争修。宋绍兴三年(1133)二月,金兵攻占汉中,因宋军前阻后截,粮食缺乏,金兵于四月放弃汉中,从褒斜道退兵,被吴、吴兄弟派兵在武休关掩击,金兵坠涧死亡千余人,尽弃辎重而退(《宋史·吴传》)。
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蒙古拖雷出散关陷凤州,主力由褒斜道至武休关后又折东北经文川道陷城固,绕道攻下汉中,并由汉中东下至湖北转入河南,消灭了自潼关援救的金军主力。
南宋端平二至三年(1235~1236),蒙古窝阔台大举攻宋,宋将曹友闻在兴州阻击,遂由褒斜道经武休关到兴元。
元朝统一全国后,定大都(北京)。汉中、巴蜀离大都悬远,但蜀道(北栈道)仍是中原与西南相联系的主要官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