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和十二朝帝都的特殊地位,孕育了长安璀璨的文化。绘画、雕塑的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秦汉时,民间乐曲已盛行,书画艺术也名噪一时,东汉杜度、三国韦诞在我国早期书法艺术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在中华民族的书法、画绘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诗人韦应物、杜牧、韦庄等在诗坛驰名古今。民国时期,虽盛行秦腔、鼓乐、社火等艺术奇葩,但民间艺术得不到重视,私人办的一些秦腔剧社和木偶戏班,也只是走街串巷、卖艺糊口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文化单位和文化设施不断增加,文化馆、人民剧团、文物管理处、新华书店、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相继建立。以社火、鼓乐为主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深受长安民众喜爱的秦腔,枯木逢春,为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做出了新贡献。文化名人,诸如秦腔表演艺术家孟遏云、袁克勤,著名书画家茹桂、王西京、肖焕等不断涌现。群众业余文化创作也蓬勃发展,1980~1989年,长安县获省市及全国奖励的文学作品20余篇。
1951年长安成立收音站,1954年改建成广播站,当时仅有喇叭29只,覆盖24个自然村。1958年,县内有11个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至70年代,43个公社全部建起广播放大站。1971年全部实现载波化。1979年底,全县实现有线广播专线化,入户喇叭9054支。1989年建成县调频台,改有线广播为微波调频传输。
长安档案工作始于中华民国。解放初,县人民政府接收了残缺不全的档案512卷,地籍图1905张,中华民国长安县县政府人员索引27册。1958年10月,长安县档案馆成立,统一管理档案资料和指导全县机关档案业务。1989年底,县档案馆馆存88个全宗、档案62819卷,其中列为永久保管的21034卷、长期11194卷、短期312卷、未划保管期限30279卷,鉴定整理档案25959卷,馆存档案逐渐得到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