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地处关中东部渭北黄土台原地带,面积1583.58平方公里,耕地168.3万亩,人口67.3万。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坡阶状递降,自然形成川、原、沟、坡、山、洼,以平原为主的多样地貌。北部山区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硫磺、坩土;南部卤泊滩区有盐、硝、碱等自然资源。自古就有原始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已相当活跃。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建县,名重泉;西汉新莽名调泉;东汉复名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名蒲城;唐名奉先;宋复名蒲城至今。
在旧中国,蒲城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贫穷落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蒲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解放了生产力,使蒲城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蒲城是农业大县,土厚水深,干旱历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境内水源不丰,仅有洛河、白水河、大峪河三条边境河流从县北、县东沟壑中流过。大旱七年一遇,中旱五年二遇,小旱每年都有。在历届中共蒲城县委、蒲城县人民政府领导下,蒲城人民千方百计与干旱作斗争,修窖、打埝,深翻保墒,把天降水蓄起来;打井、安泵,汲水灌田,把地下水提上来;修渠、建库,提引并举,把河里水引上原。群众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干部和群众兴修水利的决心也未动摇。经过40多年的努力,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3000多亩,增加到66.6万亩。水土保持治理241.6平方公里,占应治理的31.7%。造林累计已达14.9万亩,林木覆盖率为14.6%,已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49年总产7180万公斤,1979年提高到20540万公斤。特别是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实行家庭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又一次解放了生产力。农村逐步建立起粮食、棉花、油料、林果、蔬菜、畜牧等商品生产基地。截止198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6元,基本实现温饱。粮食产量连年递增,1989年总产达到29449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80年代以来,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都在5000万公斤以上,居全省各县之首。198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蒲城为商品粮食基地县。
工业从无到有。1950年始有一家用柴油机作动力的小面粉厂。60年代县城用上了电。70年代普遍兴办地方工业。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工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乡镇工业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迅速上升,到1986年已提前实现第一个翻番目标。截止1990年,已有县办煤炭、电力、机械、建材、化工、陶瓷、纺织和粮油、食品加工等工矿企业68个(全民30个),有乡镇工业企业1166个,有个体工业户7160个,总产值增加到27431万元,比1976年增加4.5倍。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76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6%,到1990年,已占到58%。
国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40年来,小学由34所发展到675所,中学由3所发展到50所;在校学生,小学翻了一番,中学增加了24倍。医疗卫生条件大有改善,现有乡(镇)以上医院(医疗所)68个,医士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1122名。1983年,蒲城县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之一。1990年,国家又正式命名蒲城县为食品卫生示范县之一。
蒲城文物荟萃。县境东部洛河沿岸有新石器时代先民遗址和战国时的秦、魏长城遗址。唐十八陵在蒲城的有睿宗桥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玄宗泰陵,一字排列于县北山麓,其石刻艺术精湛绝妙,各具特色。唐代名碑如云麾将军碑、代国长公主碑、鄎国长公主碑、高力士碑等等,均得到保护和修复。县城内有唐、宋宝塔和明代六龙壁,县博物馆陈列珍贵文物一千余件。革命文物有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和王震题名的永丰革命烈士陵园。
淳朴刚毅的蒲城人民,在创造文化、改造自然和发展生产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分子。金代党怀英,能诗善书,篆籀尤其出名。大米(米万钟)、小米(米汉雯),书画名骚明清。诗人屈复、戏剧家李良材、数学家李异材、文学家王独清、水利家李仪祉等,他们都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和革命英雄。隋末,郭子和反对隋朝统治,被流放榆林后,联络囚徒揭竿起义,杀官放粮,震惊朝野。清道光时,王鼎支持林则徐禁烟,“力荐林公之贤”,弹劾军机大臣穆彰阿“妒贤误国”,但无力回天,终以尸谏殉国。辛亥革命中,井勿幕到处奔走革命,组织武装,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杨虎城与张学良共同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名扬中外。抗日英雄包森,威震冀东。1926年蒲城县最早的共产党人蒲克敏、万志宁、王韵清等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使蒲城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领导核心。党组织先后发动农民九次“交农”,建立晋王村苏维埃政权,组织百名盐运工人抗税,斗争国民党党务指导员吴志超、张植三,公审催粮委员边念祖,处决特务奚俊林。党组织虽遭国民党四次破坏,但终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为解放蒲城作出了重要贡献。
蒲城,发展前途广阔。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的主要成就,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十多年来的主要成就,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县人民按照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从蒲城实际出发,南抓棉油,中上桑菜,北攻烟果,大力发展农业,立足区域资源发展工业,力争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第二个翻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大更远的目标。
蒲城潜力无穷,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