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镇)村
蒲城解放后,县人民政权建立,废除保甲制,建立区乡制。1949年8月,全县分为1个市(城关)、14个区,下属100个乡、8个街、423个行政村、1415个自然村。1950年5月,蒲城市辖区扩大到城郊,下辖10个乡;7月,蒲城市改为一区;11月,15个区公署均改称“区公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52年,将白水县的上张等11个村庄划归蒲城县。后经过三次调整,全县为11个区、95个乡。又经过几次小调整,到1956年2月,全县共设11个区、90个乡。其中一区(城关)辖9个乡,二区(兴镇)辖10个乡,三区(荆姚)辖10个乡,四区(党睦)辖9个乡,五区(龙阳)辖8个乡,六区(孙镇)辖8个乡,七区(永丰)辖6个乡,八区(马湖)辖6个乡,九区(尧山)辖8个乡,十区(东党)辖7个乡,十一区(高广)辖9个乡。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初级社、高级社相继建立。1956年底,全县划为4个区、28个乡,下辖332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直属乡为城关、十里铺、翔村、东杨、贾曲5个乡,有44个高级社;孙镇区辖孙镇、永丰、西头、马湖、保南、平路庙6个乡,有69个高级社;党睦区辖党睦、孝通、龙池、龙阳、白卤5个乡,有53个高级社;兴镇区辖兴镇、苏坊、荆姚、原任、宣化5个乡,有79个高级社;高广区辖高阳、广阳、阿庄、大孔、东党、白堤、上王7个乡,有87个高级社。
1958年“大跃进”,撤销区、乡和高级社,建立人民公社(简称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共建立8个公社。原城关5个直属乡并为红旗公社。原孙镇区的孙镇、保南、平路庙乡并为超美公社;马湖、西头并为跃进公社;永丰乡单独改为东风公社。原党睦区5个乡并为卫星公社。原兴镇区6个乡并为兴市镇公社。原高广区的广阳、阿庄乡并为上游公社;高阳、东党、大孔、上王、白堤乡并为尧山公社。
1958年12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为蒲城县时,将东风(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蒲城大县共划为10个公社,下辖78个管理区。1960年冬,先后撤销了西头等7个管理区。1961年5月,缩小公社规模,全部撤销管理区,成立54个小公社,各公社设管理委员会。
1961年8月,蒲、澄、白三县恢复原建制后,原10个大公社也随之撤销。原东风(永丰)公社仍划归蒲城,并将澄城的苏家河、苏家坡、袁家坡、下尧科4个村划归蒲城,部分公社规模又作了一次小调整。这时,蒲城县所属公社32个,即:城关、贾曲、东杨、三合、翔村、兴镇、坡头、苏坊、原任、荆姚、甜水井、党睦、龙阳、龙池、陈庄、孝通、孙镇、永丰、保南、平路庙、东陈庄、钤铒、椿林、马湖、蔡邓、罕井、上王、高阳、东党、大孔、广阳、阿庄。1962年7月,增设西头公社和高楼河公社。1963年6月至11月,先后设立兴镇、孙镇、党睦、罕井4个区公所,除城关地区5个公社直属外,其余29个公社分别由各区管辖。1964年10月,将城关公社改为镇建制,成立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65年1月,将铜川市的肖家堡、甘草原地区划归蒲城,成立了肖家堡公社。同年10月,成立广阳区,分管县西北山区4个公社。到1966年5月,全县下属5个区、1个镇、34个公社。
在“文化大革命”中,行政区划未变,有6个公社更名:龙阳公社改为“红阳公社”,平路庙公社改为“向阳公社”,蔡邓公社改为“永红公社”,保南公社改为“红卫公社”,三合公社改为“东风公社”,龙池公社改为“东方红公社”。1968年2月至10月,设立城关区,分管城关地区5个公社(镇)。在此期间,6个区、35个公社(镇)先后成立了区革命领导小组和公社革命委员会。1971年5月,东风、红阳、东方红、红卫、向阳、永红6个公社恢复了原来的名称。1975年9月,撤销6个区,35个公社(镇)直属县革命委员会领导。
1980年元月,将广阳、高楼河、阿庄、肖家堡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管辖。1984年3月以后,进行政社分设,在原公社基础上建立乡(镇)人民政府,直属县人民政府领导。各乡(镇)辖区除部分有分合变动外,其余均与原公社辖区相同,将原生产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截止1984年5月,罕井乡改为镇建置;8月,兴镇乡、荆姚乡、孙镇乡、永丰乡、党睦乡改镇;1992年11月,东陈庄乡、龙阳乡、高阳乡改为镇建置。1992年底,全县共有10个镇,即城关镇、永丰镇、党睦镇、荆姚镇、罕井镇、孙镇、兴镇、东陈镇、龙阳镇、高阳镇;21个乡,即贾曲乡、三合乡、翔村乡、东杨乡、坡头乡、苏坊乡、甜水井乡、原任乡、椿林乡、保南乡、马湖乡、平路庙乡、蔡邓乡、西头乡、龙池乡、陈庄乡、孝通乡、钤铒乡、上王乡、东党乡、大孔乡。下辖9个居民委员会(组)、373个村民委员会(2345个村民小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