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石地貌
本区南部、中部、北部山体的组成岩石不同,各具不同的地貌特征。
南部中山区,岩石以碳酸盐岩为主,岩溶地貌比较发育,以溶坑和溶解谷为主,山体多具圆滑的外表。在无溪流的地方,岩石受雨水溶蚀,表面常见坑凹状、串珠状形态。在溪流通过的沟谷,岩石圆溜滑光,虫蚁难攀。这种岩溶地貌,在六河、界岭2乡靠近大巴山脊一带,发育广泛。
县内北部地段,火山熔岩大面积出露。此熔岩溢出地壳时,在海水中形成了许多浑圆状的岩块,夹于厚层火山岩系中,称之为岩枕。这种岩石形成的这种特有地貌,在蒿坪河一带多见。
在高桥、斑鸠关一带,山体岩石以砂岩、板岩、辉绿岩为主。此类岩石因具粒状结构,遭受冻融作用后,形成球状风化壳。被风化的岩石,呈圈层状薄壳,一层层缓慢脱落。
在紫阳长滩沟、和平乡的牛头寨一带,山体以硅碳质板岩为主。此类岩石硬度大,结构致密,极难风化。随着地质年代、构造运动的演变、受力,岩石被剪切破碎,常形成阶梯状、方块状外表,在扭性断裂通过的地方,形成平直的“刀切面”,有县内最高的魔王沟瀑布。
在北部地区的汉城、蒿坪一线,山体以泥质浅变质岩石为主,抗风化差,极易风化。地貌景观呈丘陵状和圆包状,沟谷开阔,比差小,具有广阔的农田土地。
(二)河流地貌
1)侵蚀河谷。境内汉江、任河谷地,皆为河浣侵蚀作用形成。其中任河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汉江则侧向侵蚀与下切侵蚀交替作用。前述任河穿越大巴山,自南东向北西后转向东流,是与年轻的巴山山脉的缓慢隆起有关。大约在第三纪到第四纪期间,新构造运动使巴山山脉缓慢上升。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造成流水的动能主要表现为下切侵蚀作用,这种作用延续至今,形成了任河的V字形河谷。两壁较陡,谷底狭窄,谷宽80~200米,一般宽100米左右。河底起伏不平,沿河多急流跌水。河床在高滩赵家庄处标高350.7米, 在芭蕉口标高306米,平距15公里,比降约为3‰。汉江从新构造运动导致改道入境后,河床有过明显的降升运动:改道初期,即在历经了域构造线方位制约的。红椿坝—石坝断裂以南至星子山脉、大巴山脊一线,是构造应力较为集中地段。这一地区的山脉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北西南东向:故上述溪流亦与褶皱轴向平行分布。境内北部的蒿坪河谷,为断裂形成,河床沿断层走向出现,以后不断被淤积,逐渐形成了宽缓河谷,详见后述。
2)河漫滩与河阶地在弯曲河段中,河水主流偏向凹岸,凹岸不断被侧向侵蚀,凸岸则不断发生堆积,境内武家寨半岛,是汉江长期剧烈侧向侵蚀的结果。半岛颈部的木子河口和老虎坪,均为凹岸,终有一世,汉江将于此截弯取直,颈断形成孤岛。汉江在金坪、江心寨、县城南、三台山沉降作用后,河床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流水作用以侧向侵蚀为主,使原来由于不均匀沉降出现的河曲得以加剧,逐渐形成了武家寨半岛及江心寨、宦姑滩、县城与洞河迂回河曲,并拓宽了河谷,发育了河漫滩,形成U形河谷。之后,伴随巴山山脉的隆起,河床开始了缓慢上升,流水动能以下切侵蚀为主,使河床不断被切割。从现今紫阳城、三台山等地的古阶地看,河床下切深度达80余米,现今河谷宽150~350米。江面在宦姑滩标高288米,在大米溪标高284米,平距23米,河床比降为0.17‰。
3)构造河谷 境内南部的绕溪河、盘厢河、青石板河、朱溪河等,平面上呈平行线状排列,走向约为120~300度左右。溪流的这种分布方式,迂回曲流,使凸岸堆积了大量砂砾石,形成了河漫滩。现今保存于金坪、县城、 三台山等 地的河阶地,是汉江改道初期的河漫滩。改道后期河床与巴山山脉同步隆起,在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下,河床不断降 低,形成了河阶地。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阶地面积一般均较小,长不足1000米,宽100米左右,高度一般在80米左右。在这些河阶地中,一般都有大量砂金赋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