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 地处本县中部,横跨汉江、任河,地貌呈十字形:四围高山林立,中间为汉江、任河峡谷,直径约10公里。县城建于明代,历来为县衙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共紫阳县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人大常委会)、政协紫阳县委员会(简称县政协)、县人民武装部等党、政、军机关均设于镇内。中共城关区委员会、区公所设在县城西关。镇政府驻地县城东门外施家沟。全镇辖城区5个居民委员会和郊区6个村民委员会、20个组,1985年底 (以下同)有3372户、14837人,其中农业人口2843人。经济结构的顺序是商—工—农,办有购销经理部、缝纫社、照相馆、理发店、综合厂、石建队、卫生院、兽医站等企、事业单位。郊区各村,北部主产粮食,南部主产蔬菜。因城市建设扩大,耕地迅速减少。全年粮食总产512吨,茶叶30 吨、柑橘20吨、油桐籽14吨。镇北大力滩所产金钱橘,皮薄核少味甜,为紫阳橘中珍品。交通方便,公路、铁路、航运终年畅通。镇内驻有县、(城关)区、镇事、企业单位123个,内有中学2所、小学8所、县级医院2所。境内“神峰瑞色”、“紫阳仙洞”、“汉巴清翠”、“鸳鸯戏水”等为旧时“八景”内容。县城东门口《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布告》和江边泗王庙为本县重点文物单位。因镇区多为安康电站库区淹没地带,原经济活动中心的河街被拆迁,昔日住户零星的北坡已形成密集的建筑群,并新辟3条街道。
城关区 住于县城周围,地处汉江两岸,任河下游,为大巴山、米仓山、凤凰山3条山脉的低山边缘地带,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梯形。全区辖7乡、1镇、90村、433村民小组,共8755户、40382人,其中农业人口37934人。本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于发展粮食和茶、桑、桐、橘等经济作物,是紫阳橘的主要产地。粮食作物品种主要为玉米、小麦、红薯、洋芋、水稻。产粮11169吨、茶叶202吨、蚕茧71.7吨、柑橘42.5吨、油桐籽550吨。紫阳茶中的上品——宦镇毛尖和桂花庄茶,均产于本区。境内出产石煤和板石,为县城民用燃料及建材的主要来源。因地域内有2自然镇,故形成县城和瓦房店、宦姑滩3处经济文化中心。境内设有县茶叶试验站、桃园沟煤矿、酒厂、二中、植检站等县办事、企业单位。区内有中学4所、小学72所、地段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8所。交通较便利,除云峰乡外,均通航运或公路、铁路。“紫阳八景”中的“文笔参天”、“之水回波”和魔王沟漂水洞瀑布在本区。报恩塔、武昌馆、江西馆等古建筑为县级重点文物。
洞河区 位于本县东部,汉江两岸,地势走向由西北 向东南,洞河、汝河流经大部地域。全区4乡、1镇,共37村、212村民小组,5108户,22316人,其中农业人口20494人。粮食主产小麦、洋芋、红薯、水稻、玉米,年产量为5350吨;经济作物:年产茶叶55吨、蚕茧46.6吨、柑橘20.2吨、油桐籽135吨、生漆1.7吨。区公所驻地原设洞河自然镇,属安康水库淹没区。现迁至汉江北岸三台山,镇亦更名三台;距县城直线6公里①。本区交通较便利:襄渝铁路、恒紫公路均经区境。境内有“紫阳八景” 之一——中沙映月。县办葫芦颈电站设在本区苗河乡。
高桥区 位于本县南部,任河两岸,东西权河纵贯全区。区公所驻地高桥自然镇,距县城13公里。全区辖4乡、49村、310村民小组,共6252户、27233人,其中农业人口26025人。本区高岭、低谷相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均为适宜。年产粮食6268吨、茶叶115吨、蚕茧47.7吨、油桐籽208吨、生漆1.75吨。本区苎麻品质优良,1954年曾参加广州展览,享有国际声誉。但近20年发展缓慢,年产仅5吨。本区水利资源丰富,权河水流湍急,比降大,利于水力发电,已建成水电站6座,装机250千瓦;其中有全县第一座小水电站。襄渝铁路穿行本区,但地方公路尚属落后。乡镇企业以铁佛寺煤矿效益为佳,所产无烟煤远销湖北。区内芭蕉口小学为本县最早兴办的高等小学之一,为中共安康地委机关旧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