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距今6000余年前,本县境内即有先民活动。目前已发现高家堡、王桥街、蔡家堡、西山庙村、寨口村、蒋刘村、河头李村等先民遗迹。
西 周
宣王时,北方游牧民族狁定居焦获(在今县西北),逐渐向南发展扩张,周与狁之间战事经年不休。《诗·小雅·六月》载:“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泾阳”作为地域名称肇端于此。
宣王五年(前823),狁集兵焦获,欲攻丰、镐。宣王命尹吉甫率军击退狁。
幽王二年(前780),关中大震,泾河枯涸。
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缯侯联合犬戎(即狁)攻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亡。犬戎“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史记·匈奴列传》)
春秋战国
简王八年、秦桓公二十六年(前578),晋、周、鲁、齐、宋、卫、郑、曹、邾、腾十国军队攻秦,与秦军大战于麻隧(在今县北),秦军大败。诸侯军渡泾河,到侯丽(在今县境内),秦国失去黄河西岸大片辖地。
灵王十三年、秦景公十八年(前559),晋、周、鲁、齐、宋、卫、郑、曹、邾、腾、薛、杞十余国军队联合攻秦,由泾河渡口(在今县南)渡河,秦军在上游投毒阻拦,各国纷纷撤军。
威烈王二年、秦灵公元年(前424),秦灵公即位后,以泾阳为秦国国都,凡十年。
秦王政元年(前246),韩国为耗费秦国财力从而削弱其势力,遣水工郑国游说秦国凿泾为渠。
秦王政十年(前237),郑国主持修建的引泾灌溉工程完工。渠首起于瓠口(在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东注洛河,全长300余里,灌田4万余顷,命名为“郑国渠”。
战国晚期,秦国设泾阳县,辖区约今县地(不含西北部和东南部)及三原县地。
秦
秦二世二年(前208),七至九月,大霖雨。
三年(前207),赵高令其弟赵成、女婿阎乐(咸阳令)逼杀秦二世胡亥于望夷宫(在今蒋刘乡福隆庄,《咸阳市志》记在五福村)。
西 汉
惠帝四年(前191),改置池阳县,辖区依旧。
元鼎六年(前111),左内史倪宽于郑国渠外修六辅渠,以灌高仰之田。
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于郑国渠之上修渠引泾。渠首起于谷口(在今县境内张家山),尾入栎阳,命名为“白渠”。白渠“汉溉田四万顷”,运用1000余年。
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宣帝从甘泉(在今淳化县境)宿池阳,登长平坂(在今县南塬),在渭桥组织数万人欢迎。
地皇二年(公元21),秋,霜冻,庄稼被毁。
东 汉
建武二年(26),大旱,蝗虫成灾,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满野。同年九月,汉中王刘嘉率军与赤眉军廖湛部18万人激战于谷口,赤眉军大败,廖湛被杀,刘嘉军到云阳投归邓禹。
永初五年(111),先零羌进攻河东、河内二郡,西北诸郡争相迁徙,其中北地郡迁治池阳。
元初二年(115),安帝诏复修白公渠,通水利道,灌公私田。
建安二十二年(217),寒暑错时,疠疫流行,凡贫民或全家死亡,或整个宗族丧生。
三国·魏
魏太和元年(227),开源澄渠,始为清峪河第一堰。
西 晋
永嘉五年(311),安定太守贾匹、扶风太守梁综等率众十万,在黄丘(在今云阳镇境内)击败汉(前赵)将领刘曜,迎接阎鼎起义军。刘曜攻陷池阳,掳掠万余百姓和大量财物,载归长安。
十六国
前秦皇始二年(352),后赵司马杜洪屯兵宜秋(在今县西北),为其将张琚所杀,琚自立为秦王。苻健自长安率兵攻杀张琚。
同年,析池阳复置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南部和咸阳市渭城区东部)。
建元十三年(377),苻坚以关中水旱不时,重修郑白渠。征发王侯以下及豪望富室童隶3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水,以灌冈卤之田。翌年春修成,百姓赖其利。
夏昌武元年(418),赫连勃勃以其子赫连璝为先锋,大举南进。东晋将傅弘之与夏军激战池阳,击败夏军。
北 朝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泾阳县,辖地并入石安县。景明二年(501)分出复设,辖今县东部。
太和十一年(487),分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辖今县北部。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开白渠灌田。
北周建德三年(574),撤池阳县,辖地并入泾阳县。
隋
开皇、仁寿间(581—604年),隋文帝母亲好佛,令文帝改苻坚行宫(394年建成)为佛寺,名太壸寺。
开皇五年(585),县设义仓,积谷备荒。
九年(589),置乡正、里长,以500家为乡,100家为里。
同年,改泾阳县为咸阳县。十一年(591),复设泾阳县。
大业三至四年(607—608),发丁男筑长城。
十一年(615),命民城居,郡县驿亭村坞皆筑城。
唐
武德元年(618),胡人8000人进攻泾阳,被唐讨捕使王仁师率兵击溃。
九年(626),尉迟敬德与突厥先遣部队会战于泾阳。敬德乘对方主力部队尚未齐集,迅猛出击,俘获突厥将领阿史法乌没啜。
天授二年(691),置鼎州(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泾阳属鼎州。
久视元年(700),废鼎州复属雍州。
开元元年(713),改属京兆府。
至德二年(757),筑“养疾院”于今县城角门处。
永泰元年(765)九月,郭子仪屯兵今雪河乡庄头村东。十月,回纥、吐蕃合兵围攻泾阳,郭子仪单骑往说回纥,与之盟好,共击吐蕃,迫使吐蕃连夜引兵遁去。
大历十三年(779),黎干整修三白渠,依法废渠上碾80余处。
元和二年(807),唐第十代皇帝德宗李适葬于嵯峨山南麓今蒋路乡境内,号日“崇陵”。
大中十四年(860),唐第十七代皇帝宣宗李忱葬于北仲山南麓今白王乡境内,号日“贞陵”。
中和元年(881)八月,农民起义军将领李佯大败唐将高得于石桥(在今县西北)。
天祐元年(904),唐从印度引进红花种子,在今桥底镇一带种植,油质大,产量高,并在大安寺西北白渠石拱桥南侧开辟交易市场,日有千人上市出售红花。
五代十国
后唐同光元年(923),云阳县属耀州所辖。
宋
淳化二年(991),县民杜思渊上书,要求重修泾河被毁石堤,以堰水入白渠灌溉,朝廷遣将作监周约已等主持施工,因工程量过大,半途而废。
熙宁元年至大观三年(1068—1109),由侯可、赵佺主持,分两期修成丰利渠,“凡溉泾阳、高陵、栎阳、三原等七县田三万五千九十三顷”。
建炎三年(1129),大旱,“泾、渭、沮皆竭”。
金 元
金大安三年(1211),西夏入境,连陷泾阳等地。金陕西安抚司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募兵旬月,得万余人,战败西夏。
元至元元年(1264),并云阳入泾阳,二年并泾阳入高陵,三年泾阳复立,属奉元路。
大德八年(1304),泾河暴涨,毁堰塞渠。由陕西行省屯田府总管夹谷伯颜帖木儿及泾阳尹王琚,负责组织百姓疏通。
至大元年(1308),西台御史王琚建议,在丰利渠口上游续开石渠,自延祐元年(1314)动工,5年渠成,称王御史渠。
至正十九年(1359),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
至正二十七年(1367),魏文佐筑本县城墙,城高3丈5尺,宽7尺,周长3里20步。
明
洪武二年(1369),本县属西安府,辖48里。
八年(1375),耿炳文主持疏浚本县洪口渠道。23年后再次主持治理。
同年,本县建县学。
十八年(1380),本县5383户,61360人。
二十七年(1394),禁钱改用钞。
明初,朝廷召民屯耕境内荒田。本县境内置屯。
永乐弘治间(1403—1505),本县6540户,79944人。
永乐十年(1412),本县各地大量种植棉花,土布销往外地。
正统十二年(1447),引泾灌区灌田用水多有纷争,水利通判黄镛立制整治,秩序好转。
成化元年(1465)至十七年(1481),由项忠、余子俊、阮勤三任巡抚主持,在王御史渠上游另辟渠口,凿成广惠渠,历17年。
正德十一年(1516),修通济渠。
十六年(1521),本县万灵堂药店制成“八宝退云散”、“粽皮凉眼药”等,自此一直畅销,达430余年。
嘉靖八年(1529),关中大地震,波及本县,有声如雷,死者数万。
二十五年(1546),俺答率兵3万余人攻至本县、三原一带,杀掠大量人畜而走。
三十四年(1555),华县大地震,震级达8级。本县烈度属1度,人员伤亡十之二三。
同年,知县钟岱重修文庙。
四十四年(1565),山洪淹没本县。
隆庆年间(1567—1572),知县翟廷楠在惠果寺东(今县棉纺厂内)增修常平仓(即储备仓),计廒18座。
二年(1568)五月十五日,地震。1960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定为6级,震中为本县,震中烈度8度。1983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定为6级,震中为西安东北,震中烈度9度。此次地震本县死者逾200人。
六年(1572),兵部左侍郎张瀚奏修本县洪渠堰,当年完工。
万历初(1573),本县6735户,87166人。
万历四年(1576),知县傅好礼重修文庙。
十九年(1591),在县城东南约12公里处的崇文乡西太平村东侧,始建崇文宝塔,三十六年(1608)建成。塔为八棱十三级,高81.96米,为全国现存最高的古砖塔。
二十九年(1601),自上年六月不雨至此时,关中大旱,民不聊生,草木既尽,剥及树皮,夜窃成群,兼姒昼劫,饥馑相望,村空无烟。
四十一年(1613),泾河暴涨,两岸淹没大量民房,冲毁庄稼、田地,死人甚多。
四十四年(1616),口镇山水横截峪口,须臾而下,推激大石如雷声,两岸山似动,山水直抵三原,越龙桥而过,淹没百里内70余村。
天启年间,本县人王徵撰成的《新制诸器图说》和编译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出版。
崇祯四年(1631),宜君农民起义军赵和尚进军本县。
五年(1632),知县梁士淳重修文庙。
崇祯九年至十一年(1636—1637),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驻本县。
清
顺治年间(1644—1661),本县6985户,115994人。
五年(1648),地震,从东北方往西北方,其声若雷。次年又震。
十年(1653),复震,牛瘟,耕牛几乎死尽。次年再震。
康熙元年(1662),大雨连续40余日,平地水深数尺,泾水暴涨,淹没田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关中发生特大旱灾和蝗害,泾阳等地饿殍遍野。
四十三年(1704),本县地震,震级4级,烈度6度,压死人畜无数。
雍正五年(1727),以粮代丁,丁银摊入赋内(粮银即田赋,丁银即人头税)。
同年,因陕西旧有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渠道淤塞,堤堰坍圮,准地方动用藩司公羡余银8000两,挑挖疏浚郑白渠、龙洞渠。
七年(1729),改西安府管粮通判为水利通判,驻县境内王桥镇,专管泾阳、礼泉、三原、高陵、临潼五县堤浚渠事务。
乾隆二年(1737),本县知县唐秉刚和淳化知县汪碧奉命修筑龙洞渠,四年(1739)告竣。此渠以泉水为水源,不再引泾。
五年(1740),知县唐秉刚在文庙西侧修建瀛州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蒙养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高等小学。
二十九年(1764),知县张炳鲲及嘉庆年间知县秦梅、道光四年知县恒亮皆修葺文庙。
四十五年(1780),清峪河源澄渠最后一次改堰。
四十六年(1781)左右,本县皮货业开始兴盛。始在百谷镇,后发展到南强村、封家村、骆驼湾一带,建起40余家作坊,硝制、缝纫成件,运销京、津、沪等地。
道光年间(1821—1850),县城有票号十余家,钱庄20余家。每月起解票款,西安、三原等地均以本县为周转调拨枢纽。同时,本县开始加工炮制茶叶,运往兰州销售,制家最盛时达32家。
十年(1830),本县开始种植罂粟(鸦片)。
十二年(1832),查出本县客民孟武坤收买烟贩何六鸦片案件,被列为全国要案。
二十年(1840),本县人徐法绩任湖南长沙乡试主考时,秉公办事,从废卷中发现左宗棠试卷,使左乡试中举。
三十年(1850),地震,狗疫流行,狗几乎死尽。
咸丰四年(1854),设立厘金局卡。
咸丰十年(1860),县城西关烟市(鸦片市场)吸食鸦片者“每至夜晚,灯火万点”。
同治元年(1862),农历五月,关中东路回民起义。本县官绅屠杀县城内回民。本县人、回民杨文治领导回民自卫。本县人、回民领袖白彦虎参加围攻县城的斗争。十二月,回民攻破县城,城内出现大规模的回汉群众因误会而引起仇杀的惨烈场景,死难者7万余人。这是清堋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所酿成的恶果。
三年(1864),本县人杨文治、毕大才为董志塬十八大营元帅。
六年(1867),农历七月,遍地蛙类,大如铜钱,一月之后,方才消失。
八年(1869),乡绅姚憨、姚德创建泾干书院(今县医院所在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初级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改为初等农业学堂。
九年(1870),陕甘总督左宗棠来县拜谒恩师徐法绩。因徐过世,左购地扩大茔地,亲自撰文立碑,颂扬恩师。
十二年(1873),陕甘学政许振祎奏请在本县建立关中四大书院之一的味经书院(今姚家巷中学所在地)。光绪末年改为泾阳县官立小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高等小学。
十三年(1874),左宗棠刊印《种棉十要》和《棉书》,倡种棉花,本县植棉发展较快,至1901年,本县产棉26.65万公斤,1906年增至75万公斤。
光绪元年(1875),本县市场出现五色火柴、德国青、红染料、德国缎等外国商品。
三年(1877),本县人、回民领袖白彦虎率军五千,由喀什西北渡纳林河,进入俄境。
同年,蜀军毅字营兵勇数百人突入县城北门,抢掠杀伤数人,焚西街九间楼,掳掠金帛万余而去,本县商业从此凋残。
五年(1879),老鼠成灾,一猫贵至千文钱。
六年(1880),狼多为患。
十一年(1885),安吴堡周氏(民间称“安吴寡妇”)捐银4万两重修文庙。
十六年(1890),增加临泾、瑞安2个分乡,共为10乡44里。
二十年(1894),知县涂官俊积劳成疾,十月初二日逝世。涂氏为政清廉,受士民拥戴,其事迹二十八年(1902)列入国史馆《循吏传》。
二十三年(1896),督学赵维熙奏请建立崇实书院(在今县委驻地)。
此年(1897),本县人杨蕙(凤轩)等从上海购回铁制人力轧棉机一部,自此陕西始有轧棉机。
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时,安吴寡妇向慈禧太后捐银十万两,以做生活费用,被封为一品夫人。
三十年(1904),本县人柏惠民与井勿慕、邹子良、于右任在西安大雁塔歃血为盟,成立陕西革命组织,名日“总揆”。继与张立卿等在三原创立渭北革命秘密组织“勤公社”。
三十年(1904),本县警察机构相继建立。
三十一年(1905),英国太古洋行在甘肃采购羊毛619包,未纳厘税,被本县厘金局查获、充公。后英国使馆向清政府外务部要求赔偿,清政府下令让泾阳厘金局赔偿白银9615两。从此,外国洋行人员竞相悬挂洋旗,闯关过境,拒绝纳税,各局卡再无人过问。
三十二年(1906),设立邮政局。
三十三年(1907),改学务局为劝学所。
宣统元年(1909),知县周楠创办泾干农业学堂。
宣统二年(1910),知县刘懋官开办试验农场。
同年,井勿慕在本县柏家花园水榭亭召开会议,制定武装起义计划。
同年,成立电信局。
同年,本县正户15458户,附户3019户,共95850人。
三年(1911),知县刘懋官在味经书院创设艺徒学堂,专习纺纱织布等业,招生44名。
六月初九日,泾水涨溢,流量12700立方米/秒,沿岸田产被淹,伤人数十。
11月4日,响应武昌首义,本县起义,宣告光复。
中华民国
元年(7912)
西安起义后,革命军弹药缺乏,本县人柏惠民(筱余)以家产为抵押,向外商购步枪万余枝,子弹10万粒,土炮4尊,运回陕西,供革命军使用。柏惠民资助革命,兴办地方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耗资累计银10万两之巨,因此其家庭逐渐破败。孙中山为此手书“博爱”二字以示慰勉。
4月,陕西省临时议会在西安成立,本县人王玉书(字麟编)为议员。
此年,县署改为县公署。
全县仍为10乡44里,乡设总查,里设里正。
2年(1913)
改学堂为学校。
3年(1914)
2月8日,统一币制,银元为本位国币。1个银元重7钱2分,合125枚铜板,1250文铜钱。
此年,警察所改为公安局。
清宣统三年《重修泾阳县志》出版发行。
4年(1915)
灾情严重,致使夏秋粮全无。
5年(1916)
2月2日,本县人薛西轩秘密参加陕西一批同盟会员组织的驱逐陆建章的武装起义。因张怀芳告密,起义失败。
5月9日,薛西轩、高季维计划通过选举夺取县警察局长职务后组织起义,未能实现。薛利用庙会,组织群众成立护国军,攻占本县县城。后与乾县吴希真会合,正式成立陕西护国军西路司令部。不久,因陈树藩严令取消而解散。
6年(1917)
本县人吴宓留学美国。
棉价由每担10两白银涨至15两以上。
7年(1918)
2月,陕西靖国军一路军胡景翼部营长田玉洁率兵进驻本县,明令民众种植鸦片。
8年(1919)
驻军田玉洁宣布其“靖国军第四路第一支队兼泾原警备司令”职务取消,自称“陕西泾阳民军司令”,从此,田割据本县近十年之久。
改10乡为10个乡治局,里数依旧,更总查为总乡约。
县设财税、内务两科。
成立民团。
私人钱庄德林泰发行“流通券”,限于县内流通,面值等于钱币1串,可兑换铜钱100个。
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临潼人)派人首次勘测泾惠渠。
9年(1920)
12月16日晚8时,本县地震4次,街面少有损伤。
此年,靖国军在三原成立陕西省临时议会,本县人周伯敏任副议长。
10年(1921)
北京华洋义赈总会派吴雪沧工程师来陕,吴率人勘测泾谷等处的水情和地质状况。
棉价上涨,农民广种棉花,粮田减少,致使粮价暴涨。
11年(1922)
6月24日,杨虎城率部3000余人,经本县、三原转向陕北。
秋,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李仪祉组织人力第三次勘测引泾工程,历时约两年半。自县西北仲山之麓的岳家坡到礼桌、三原、高陵、临潼之山脉形势、水流方向,均被绘制成图,并附说明。
12年(1923)
大旱成灾。
13年(1924)
冬,西安举办“渭北水利工程设计图片展览”,提出“打开吊儿嘴,遍地都是水”的口号。
14年(1925)
3月15日,各界隆重举行孙中山追悼大会。
秋,本县旅省进步学生耿觉、陈靖、张焕文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吕颖荷、姚绍方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2月,耿觉等进步学生在县城杨公祠成立“泾阳青年奋斗社”,有社员60余人,隶属“渭北青年社”。同时,在县城东关开办平民夜校(后改为中山平民学校),传授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
此年,本县驻军连长贾兴运和李玉林在老爷庙(今县印刷厂)成立二簧戏班,与秦腔同时演出,观者场场爆满。
改劝学所为教育局,学者柏堃主编出版《泾献文存》《泾献诗存》。
15年(1926)
年初,耿觉以任教为掩护,在县立第一高小(今姚家巷中学)团结进步师生,开展革命活动。
5月,共青团三原地委组织部主任马步云来县,与耿觉、张焕文一起成立共青团泾阳特别支部。书记马步云,共青团员33人,下辖3个支部。
10月,中共西安地委派蒲克敏(蒲子臣)来县,与地下党员耿觉等人,先后接收庞继震、吴成襄、陈子衡、雷志学、王志安等10名党员。
11月,中共泾阳县第一次党员大会在县立第一高小召开,成立中共泾阳县特别支部,选举耿觉任书记,陈靖任组织委员,吴成襄任宣传委员。
12月,王子常在口镇成立党小组。
此年,改10个乡治局为10个区,里数依旧。更总乡约为区长,里设里正、里副。
16年(1927)
1月,中共泾阳特支在县立第一高小召开国民党泾阳县党部筹备处成立大会。
1月9日,全县教育会议召开,决定改教育局为教育委员会,选举耿觉、陈靖和民主人士徐厚生为教育委员,陈靖为主任委员,崔贯一为教育委员会督学。参加此次会议者共50余人。
同月,本县人文振刚建立50亩农棉试验场和20亩苗圃各一个。
1—10月,金圭区(今桥底地区)、清流区(今口镇地区)、温丰区(今三原鲁桥地区)、甘延区(今云阳地区)、瑞安区(今永乐地区)、临泾区(今太平地区)先后成立农民自卫团,分别由苗宝利、苗家祥、张俊明、张振海等担任团长,共有团员13万余人。
2月,中共泾阳第一高小支部成立,吴成襄任书记(至同年5月)。中共三原地委派康效英(女)、高秋君(女)、武云绮(女)、徐九玲(女)等地下党员在林桂巷女子小学建立支部,康效英、武云绮先后任支部书记。
3月5日,甘延区农民协会召开两万余人参加的声讨大会,痛斥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向全国发出《反英通电》。
3月,中共泾阳第二高小(今石桥中学)支部成立,卢成毅、吕颖荷先后任书记。
同月,中共三原地委在云阳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云阳特别支部,隶属中共三原地委领导,崔贯一任书记。
同月,中共泾阳特支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处,至“四一二事变”前,本县有6个区成立农民协会,其他各区分别成立基层农民协会,会员总数达四万余人。
4月5日,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党泾阳县党部成立,吴成襄任主任委员,周定午任监察委员。此后,中共泾阳特支以国民党县党部名义开展工作。
5月,中共泾阳特支改为中共泾阳地委,耿觉任书记兼组织委员,马步云任宣传委员,下辖6个支部,1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1人。同时,中共云阳特支改为支部,改由中共泾阳地委领导。
同月,国民党泾阳县城防司令派兵砸毁县农协筹备处牌子,封闭县立第一、第二高小革命据点。
5—7月,共青团泾阳特支改为共青团泾阳地委,隶属共青团陕甘区委领导,梁俊琪、吴世昌先后任书记。
6月1—8日,陕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本县出席代表有雷炳南、张振海、吴世昌。
7月下旬,中共泾阳地委改为中共泾阳区委,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吴成襄、张守谦先后任书记。
9月,共青团陕西省委决定将共青团泾阳地委改为共青团泾阳区委,张焕文任书记。
10月,冯玉祥派宋哲元部追剿甘肃流匪韩有录、黄清贵(二人被田玉洁部收编),包围县城。
同月,在中共三原县委军委委员张汉民、中共泾阳区委书记张守谦领导下,组建本县第一支人民武装——农民赤卫队。
此年,将私塾改为新型学校,废弃“四书五经”,改用“国民课本”。
改县公署为县政府,知事为县长,废除三班六房旧制,改设一、二、三课。
17年(1928)
4月26日,以共青团泾阳区委书记张焕文为总指挥,组织了以废除苛捐杂税、减免粮赋、减轻农民负担为内容的万人“交农”围城起义。次日,起义被省政府派三原驻军一个骑兵连镇压。
同月,渭北特派员张秉仁(即张性初)派刘铁山任中共泾阳区委书记。
冬,西安、三原、泾阳围城解除,于右任来县,县长焦芾南(田玉洁委任)逃走。
此年,设立平民教育馆(后改为民众教育馆),开展民众识字教育。
18年(1929)
此年大旱,麦无收成,秋收不足二三成,本县商业破产歇业。特大年馑,日毙饥民累百盈千,赤野千里,人心慌恐,四散逃荒。华洋义赈总会捐资在本县设分会,开办舍饭场。
咸阳益民学社在本县演出,云阳著名秦腔艺人彭易国、王益民参加该团。
成立县中医研究社。
县长孙国庆借种植鸦片大肆贪污,被冯玉祥严惩。
19年(1930)
12月7日,举行引泾工程开工典礼,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参加。
12月22日,于右任视察吊儿嘴工程。
此年,持续大旱,蝗虫成灾,地价猛跌,旱地每亩0.5—0.8元,水地不过10元。
本县人吴宓取道苏联,游学英、法、德、意、比、瑞士诸国。
20年(1931)
5月30日,境内开通长途电话。
此年,设立雨量站。
实行法币制,禁止银元流通。银、法币比例为1:1。
21年(1932)
3月,泾阳游击队建立,苗家祥任队长,迅速控制本县西北塬地区。
初夏,闻名中外的引泾工程第一期工程完工,陕西省政府命名为“泾惠渠”,杨虎城主席参加放水典礼,西安易俗社为典礼演出新编《泾惠渠》一剧。
6—10月,“虎列拉”(霍乱)流行,一人患病,殃及全家,全县死亡2210人。
此年,棉花专家李国祯在本县繁殖推广脱字棉。
22年(1933)
1月,中共泾阳特支恢复,王子常、高培田先后任书记。
同月,泾阳游击队被改编为渭北游击第二大队,下设三个中队。苗家祥任大队长,刘清合任政委。
同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700余人、黄子文率渭北游击第一大队100余人抵达本县白王西苗村,召开军民大会,正式给渭北游击第二大队授予队旗和关防图记。
3月,陕西省泾惠渠永乐区保证责任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在永乐成立。
5月,苗家祥组织游击队员将华洋义赈总会水利工程师安立森(挪威人,时在察看泾惠渠首退水闸工程)扣押,并作为人质,要求国民党陕西绥靖公署以武器、弹药等为交换条件。鉴于此,南京政府主席林森亲临本县,命令国民党陕西当局一面佯装允诺,一面调集兵力围剿游击队。
8月8日,泾水暴涨,洪水流量达9300立方米/秒,沿岸3万亩秋禾被淹。
9月5日,在抗击国民党陕西绥靖公署警备师二团的围剿中,中共渭北游击第二大队大队长苗家祥英勇牺牲。时年25岁。
9月下旬,代理渭北游击第二大队正副队长吴世昌、刘清合在北上寻找红军途中被叛徒暗杀,渭北游击第二大队解体。
同月,由于叛徒出卖,中共泾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45名党员中有21窨被捕,3人壮烈牺牲。
23年(1934)
春,成立泾惠渠管理局。
下半年,推行户籍法,办理户口登记。
此年,田伯荫任县长,严禁种植鸦片。
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率员来县视察永乐区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
24年(1935)
4月,泾惠渠第二期工程竣工。
8月,成立环境电话管理所,隶属第三区三分局。
此年,实行保甲制。撤销区、里、村,改设联、保、甲,全县19联、138保,各联设联保办事处。
成立保安大队,县长兼任大队长。
25年(1936)
春,从美国调入1万磅四号斯字棉籽种,在杨梧村附近种植1500亩。
初夏,张学良、杨虎城来县视察泾惠渠。
11月,交通银行泾阳办事处开业。
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应张学良、杨虎城邀请,红军进驻本县、三原一带,其中第一方面军驻本县安吴堡至三原一线,指挥部设安吴堡;第二方面军驻云阳周围和永乐镇郊,指挥部设云阳镇。杨虎城的一个营驻本县县城。
同月,中共陕西省委进驻云阳镇办公。
26年(1937)
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进驻云阳镇。
5月,中共陕西省委在云阳召开党代会,研究陕西地区的工作和当时的任务。
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全面抗日战争开始,8月25日,1200余名红军在云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左权、任弼时、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徐向前等党和红军高级将领会集云阳,共商抗日救亡大计。
9月1日,朱德总指挥在云阳大操场主持召开八路军抗日誓师大会。会后,一一五师、一二○师和一二九师相继东渡黄河抗日。八路军开往前线后,伤残人员1700余人留驻安吴堡一带疗养,称第五残废医院。
10月11日,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第一期在本县于右任创办的斗口农场开学(1938年1月迁至安吴堡,1940年4月撤离,习称“安吴青训班”),朱德任名誉主任,冯文彬任主任,胡乔木具体领导青训班工作。
此年,张善学、吴成襄倡议创办“私立泾干初级中学”(后称“泾干中学”),校址初设东关显神庙,28年(1939)春迁今址。
成立兵役委员会,县长兼任主任委员,商定壮丁征派事项。
改公安局为警佐室。
棉花种植48万亩,本县被誉为“西北棉库”。
27年(1938)
1月,中国银行泾阳办事处开业。
3月8日,李仪祉病逝于西安。15日,安葬于王桥社树堡泾惠渠两仪闸畔(今仪祉陵园)。
6月,世界学联代表克罗满(法国人)、福洛特(英国人)、雅德(美国人)、雷克(加拿大人)等访问安吴青训班。
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安吴青训班名誉主任朱德来县为青训班作报告。
下半年,日军侵入山西,同州师范迁至本县。
此年,合并联保,全县设12联、78保。
成立兵役科。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