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到1982年,县境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村落遗址14处,有宁家村、王堡子、诸葛山、岩底高家、南屯、簸箕掌、叶姑岭、崔家崖、大头坡、皇城、石坡、北豆卢、董家、洪沟。证明五千年前,本境已是人类聚居、繁衍生息的地方。
商
1977年,在北牌乡朱马嘴村山嘴北面,考古发现公元前16~11世纪古村落遗址一处。出土一批有代表性的商代晚期青铜器,有大铜鼎、铜鬲、铜觚、铜戈、铜爵、铜镞等。今保存于昭陵博物馆。
西周
宣王五年(前823)
北方狁突然南下泾水以南,占据九嵕山北。宣王命尹吉甫率兵打退狁。
宣王六年(前822)
连年春旱,民死有半。
幽王二年(前780)
关中发生地震,包括本境。又久旱不雨,泾河枯竭,灾民流离失所。
东周
平王二十一年(前750)
秦文公攻西戎,取得焦获(今醴泉境)。
周王十二年(前303)
六月大雨,山洪爆发,泾水混浊,呈赤色数日。
秦
秦始皇元年(前246)
郑国始修渠,凿泾水,首起谷口。渠成,本境灌(今北屯乡)部分土地。后命名“郑国渠”。
是年,冬天打雷。
秦始皇四年(前243)
七月蝗飞蔽天,食糜谷苗,残留庄稼收获甚微。
秦始皇六年(前241)
初夏,天气突然异常寒冷,人有冻死者。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置谷口县(今北屯乡),属雍。
西汉
元狩二年(前121)
冬,雪深五尺,民冻死十之二三。
太始二年(前95)
秋旱。庄稼无收。
是年,赵中大夫白公奏请武帝同意,穿渠东引泾水,首起谷口,经泾阳、三原、高陵、栎阳至渭南下邦入渭水,全长200余华里,灌田4500余顷。称白公渠。
建始三年(前30)
霪雨四十余日。民宅多有墙倒房塌。
始建国元年(9)
王莽托古改制,乱改地名,曾改谷口县为谷喙县,属内史。
东汉
建武二年(26)
十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汉中王刘嘉(更始所封)率军前来,与赤眉军廖湛部18万人激战于谷口,赤眉军大败,廖湛被杀。但刘嘉军也大多伤亡,未能夺取长安。
建武三年(27)
春、夏干旱,黄金(时称铜为黄金)一斤,换豆五升。
建武六年(30)
撤谷口县,并入池阳。
元初二年(115)
安帝诏令修整白公渠。
兴平元年到二年(194——195)
春、夏连续二年干旱,民大饥,多有逃荒。
三国
曹魏正始元年(240)
郭淮徙氐人三千,定居关中,本境亦有落户者。
西晋
泰始七年(271)
春季干旱持续,夏田收获甚微,冬饥荒严重。
池阳(今县北部属池阳)先属京兆,后属扶风郡。
永嘉元年(307)
大旱,米斛万钱。
永嘉四年(310)
大蝗,民食草木。
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池阳。
永嘉五年(311)
匈奴杀戮和饥荒,士民多有死伤。
东晋
东晋建武二年(318)
大旱、蝗灾。民食野草、树皮。
义熙十四年(418)
大夏,赫连璝勃勃以其子赫连璝为先锋,大举南攻,东晋将傅弘之与夏军激战于池阳,大夏军败退。但关中晋将却互相残杀,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王修,关中大乱,各郡县多降大夏,大夏军终于攻陷咸阳,入据长安。
南北朝
北魏太延元年(435)
分池阳县地设立宁夷县。属咸阳郡。
西魏大统四年(538)
分宁夷县地设甘泉县,同年分宁夷县地设新峙县。
北周(557——581)
废新畴县、甘泉县。复置宁夷县。
天和三年~五年(568—570)
醴泉宫为周武帝避暑之地。
天和四年(569)
五月,周武帝到醴泉宫。
隋
开皇十四年(594)
地震、干旱,民遭饥荒,人口锐减。
开皇十八年(598)
改宁夷县为醴泉县。
仁寿元年(601)
冬大风,房倒树拔。
大业九年(613)
在京畿(包括本境)抽调10万精壮劳力,修筑大兴城墙。
唐
武德元年(618)
置温秀县。始制军府,析关中为十二道,设醴泉道。
武德二年(619)
废醴泉,置好畴县。
武德三年(620)
复置醴泉县,归车骑府醴泉道管辖。
贞观元年(627)
唐太宗为被高祖李渊误中突厥反间计冤杀的唐勇将刘世让(醴泉人)平反昭雪。
贞观二年(628)
大饥,灾民卖儿鬻女。
贞观四年(630)
置孔子庙。
贞观十年(636)
在九嵕山营建昭陵。
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于昭陵。
唐太宗为纪念建立唐王朝的开国战功,将所乘6匹骏马石雕,陈列于昭陵。世称昭陵六骏。
贞观十一年(637)
灾荒严重,官府令免本县当年租赋。
贞观二十三年(649)
太宗卒,终年53岁,葬于昭陵。同年,唐将李靖(三原人)死,陪葬昭陵。
咸亨元年(670)
大旱,饥馑严重,朝廷免去当年租赋。
永淳元年(682)
干旱、蝗虫,疫病流行,米每斗银四百两,民食草根,多有死亡。
垂拱三年(687)
夏旱,秋无收,民饿死者甚多。
开元二十四年(736)
刘志诚(醴泉人)率众起义,准备杀人京城,咸阳官吏烧便桥,断其路,其众溃散,刘志诚及其主要首领皆被京兆府捕杀。
开元二十九年(741)
六月大雪,又连续降雨月余,墙倒甚多。
宝应元年(762)
春旱,秋蝗灾,冬疫病流行。
是年,葬肃宗于“建陵”(陵址在今县城东北武将山上)。
永泰元年(765)
九月,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之众南犯王畿。吐蕃移营于九嵕山北,因攻掠醴泉,京城震惊,官民恐慌。
贞元元年(785)
五月大旱,六月蝗虫遮天蔽日,八月旱情更加严重,井多无水,百姓饿死甚多。
贞元十四年(798)
德宗以昭陵寝宫被火焚为由,在昭陵、乾陵、定陵、泰陵等各造屋380间。4个月完工。
太和二年(828)
河渠沿岸百姓开始使用水车。
乾符二年(875)
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一片赤荒。
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
醴泉县隶关内道威胜军辖,降为次畿县。
开平二年(908)
《温韬传》:“韬在华原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昭陵亦被掘盗。
宋
建隆元年(960)
迁县城于旧县村(今骏马乡)。
至道二年(996)
大地震,余震12次,房屋多有倒塌。
熙宁五年(1072)
北宋时政区变动频繁,醴泉县属醴州管辖。
建炎三年(1129)
夏,大旱,泾水干涸。
绍兴十二年(1142)
十个月不雨,五谷焦枯,泾水竭。
兀
至元五年(1268)
撤醴泉县,置奉天县。
泰定二~四年(1325—1327)
连续三年干旱。民有饿死。
天历二年(1329)
七月,暴雨,泾河水涨,渠堰尽毁。
至正十九年(1359)
蝗食禾稼,草木殆尽。蝗飞蔽日,人行困难,饥民捕蝗食之。
明
洪武二年(1369)
县丞楚玘建县署(即今址)。
洪武九年(1376)
明初本境因资供军需浩繁,诏免去本县两年田赋。
洪武十五年(1382)
养济院建立。
永乐十年(1412)
本境经济发达,人口、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并大量种植棉花。棉花、棉布通过官方和私商大批销往外地。
景泰六年(1455)
五月降雪霜,禾苗受冻害。疫病流行,死者达数千人。
成化四年(1468)
知县撒俊在旧县城墙外,新筑东、西、南三面外城,北面修复旧城。
成化九年(1473)
冬季异常寒冷,泾河冰冻3尺,冰上可通行马车。
成化二十一年(1485)
大旱,赤地千里,逃荒者十有八九,井邑空虚。
成化二十二年(1486)
七个月无雨,老鼠遍地,斗米万钱。
弘治十四年(1501)
一月十九日,朝邑发生7级地震,波及本境,震塌大量房屋,人畜死伤甚众。
嘉靖十四年(1535)
夹璋修醴泉第一部县志,名为《醴泉县志》。
嘉靖十八年(1539)
醴泉县直属西安府管辖。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
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波及本境,人畜均有伤亡。
万历四年(1576)
知县姚烛对年久倒塌的城段进行了整修。在四座城门上建起二层楼。
万历二十五年(1597)
始种玉米。
万历三十二年( 1604)
九月,本境发生地震,日10余震,城廓房屋倒塌甚多。
万历四十一年(1613)
泾河暴涨,高达数丈,两岸淹没大量房屋,冲毁庄稼、田地,人畜亦有伤亡。
崇祯四年(1631)
冬,雪深六尺。
崇祯七年(1634)
夏,大风拔木。
崇祯十一年(1638)
苟好善修醴泉县第二部县志,名为《醴泉县志》。
崇祯十六年(1643)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醴泉。
清
顺治五年(1648)
秋,连阴雨四十余天。庄稼无收,房舍多有倒塌。
顺治十一年(1654)
七月二十一日,天水罗家堡发生8级大地震,波及本境,部分房屋倒塌,人畜有伤亡。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干旱、瘟疫流行。民死大半,村舍空虚。
康熙三十四年(1695)
五月十八日,山西临汾发生8级大地震,波及本境,受到破坏。
康熙三十八年( 1699)
裘陈佩修醴泉第三部县志,名为《醴泉县志》。
康熙四十三年( 1704)
七月地震,八月又震。
雍正十三年(1735)
鸦片入境,作药用。后来沿海、山西、四川贩来鸦片逐渐增加,吸食者增多。
乾隆四年(1739)
一月三日,宁夏平罗发生8级大地震,波及本境,墙倾房塌。
乾隆十二年(1747)
牛瘟,死亡严重。
乾隆十三年(1748)
连年旱灾,民逃散者十有三四。
乾隆十四年(1749)
知县宫耀亮动员民工,修复倒塌城墙,扩建正北门,增筑西北门。在西、南、西北三门,置外门。
乾隆十六年(1751)
宫耀亮主修醴泉县第四部县志,名为《醴泉县续志》。
乾隆二十一年(1756)
在县城内建立饮凤书院,后改嵕南书院。
乾隆四十九年(1784)
蒋骐昌、孙星衍续修第五部醴泉县志,名为《醴泉县志》。
嘉庆二十四年(1819)
黄应陪续修第六部醴泉县志,名为《醴泉县志》。
道光八年(1828)
小麦成熟时,大风,麦粒殆尽。
道光十年(1830)
县境始种罂粟。
道光二十二年(1842)
七月七日,林则徐贬往伊犁,途经醴泉,在县西门外客店住宿一晚。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大旱,夏田收获六成,秋季绝收,大麦、小麦失种。
咸丰十年(1860)
官府始设国民义学。
同治二年(1863)
正月,回民军遍布醴泉。
五月九日,回民军驻扎张旗寨、庄头、寨里村时,受指示杀害寨里村精壮者32人。
光绪三年(1877)
大旱。百姓死尸,路旁可见,县城东门外掘两坑埋之,后称万人坑。城隍庙保安寺两口枯井,被幼儿死尸填满。
光绪十六年(1890)
本境通长途电话。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宋伯鲁(字子钝)在北京组织“关西学会”,后改“陕学会”,并入京师“保国会”。醴泉籍参加的有邢廷荚、曹骥观。
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大捕维新派人士。宋伯鲁被以“滥保匪人”的罪名,“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并降旨拿问。宋闻讯后逃入意大利使馆避难。
同月,刘古愚被陕西当局解除了味经书院和崇实书院的职务。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刘古愚在烟霞洞结庐建屋名曰“烟霞草堂”(今烟霞乡山底初中),在此讲学著书。
十月,西路招讨使、兵马大都督张云山进驻醴泉县城。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东路革命军粮饷都督马玉贵所率部队到达醴泉。北路招讨使井勿募也派胡景翼部向醴泉进发。
2月18日,升允军攻县城,守军将领邱彦彪弃师出走。升军从南门攻入,杀死守兵千余人,商民死伤二百余人。
11月23日,升允到醴泉,急令攻咸阳部队回醴泉。
27日,东路节度使陈树藩率严飞龙部、渭北招讨使井勿募派胡景翼部攻醴,败退店张驿。
4月,国民政府改“知县”为“知事”。
王宪章、王梦简、梁海峰捐资创办私立健行小学。
民国2年(1913)
2月13日,醴泉县阡东镇提戈村雷恒焱(字昆山,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行营执事官)去乾县十八里铺与清军谈判议和,惨遭升允杀害。
农会成立。
夏歉收。
革命党人吴希真(乾县人)响应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在五峰山上办畜牧场,作为乾县、醴泉、兴平、武功、咸阳等县反袁斗争的指挥部。
民国3年(1914)
3月12日,白朗率“公民讨(袁)贼军”途经醴泉,与“中华民国西安革命军”陈树藩部大战于城北泥河沟。
废府设道,醴泉属关中道管辖。
美国文化间谍勾结军阀陆建章和地方官吏,用24万银元盗买了“昭陵六骏”中“飒露紫”和“拳毛”,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民国4年(1915)
4月9日,王宝珊(自称革命军)与胡狮子等争夺县城枪支。王失利,烧毁县署三堂。
县支应局成立。
民国5年(1916)
元旦,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县府公文均用洪宪年号。
2月2日同盟会会员赵德明(醴泉籍)在西安秘密集会,准备发动驱逐袁世凯爪牙陆建章的武装起义,被陆侦悉,赵等18人被陆枪杀于西安。
夏歉收。
11月,北庄人张承栻(字敬轩),在陕西靖国军曹世英领导下,积极响应讨袁运动,在乾县、醴泉一带招募组建“第八路讨袁大军”。同时在北庄村创办《柽启学堂》,传播进步思想,培养革命人才。
首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县城东门外举行。
民国6年(1917)
1月,革命军旅长曹俊夫,派兵会同张承栻攻占醴泉县城。入城数日。陕西督军陈树藩派旅长刘世珑前来镇压,曹兵不战而退。张被捕解省。
民国7年(1918)
5月,陕西靖国军靳百林于拂晓轻骑人城,县知事陈绍均逃跑。
6月,陕西督军陈树藩派白鸿仪包围县城,靳百林弃城逃走。
7月初,靖国军在醴所属部队遭陈树藩部西路军刘世珑、白戈人等部进攻。
10月24日,靖国军一路司令郭坚率骑兵约700余人来醴,驻扎小寒村、西庄头、寨里等村,连攻县城两昼夜均失利。27日夜西撤。
始用印花税,额销银币3600余元。
夏歉收。
设电报局。
民国8年(1919)
美国文化间谍毕士博勾结官吏,盗买“昭陵六骏”中的特勤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打成小块装箱,偷运途中被醴泉群众截回(今陈列在陕西省博物馆内)。
冬,牛瘟,槽头几空。
民国9年(1920)
区立第一国民小学由醴泉人晁天枢创办,校址在小寒村关帝庙。
12月16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全国12个省区。本境遭破坏严重,大量房屋倒塌,压死群众甚多。
民国10年(1921)
国内纱厂增多,棉价大涨,棉农广种棉花。粮田减少,粮价高涨。
民国12年(1923)
12月,康有为来醴泉,为刘古愚创办的烟霞草堂书“烟霞草堂”匾一幅。
民国13年(1924)
6月,北庄柽启学校青年教师张瓒、卢勃带领农民清算“醴泉支应局”的混乱帐目。次月,劣绅们贿通陕西督军刘镇华的镇嵩军驻醴泉统领金尊华,逮捕张、卢二人,枪杀于县城东门外。
11月,关中土匪党毓琨(外号党跛子)占据醴泉。拉壮丁、开烟馆、设税局、征粮款、绑票索贿,两年征收醴泉人民银元百万以上。
夏歉收。
民国15年(1926)
县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4月,军伐刘镇华围困西安城,醴泉王绶金、秋步月、陈嘉惠参加反围城斗争。7月,秋步月(字凌云,李游村人)与曹佑武加入中国共产党。
夏歉收。
学务局更名教育局。
复设电报局。
9月17日,冯玉祥、于右任率国民联军分路入陕。迫使党毓琨逃往风翔。知事陈钟秀被捕押省,税务局长樊培畏罪潜逃。
民国16年(1927)
1月,秋步月受上级指示筹建中共党、团组织。以健行小学为基地,积极发展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
2月17日,国民党县党部成立。
3月,共产党员秋步月领导各界人士,发出《告醴泉民众书》,发动群众揭露知事陈钟秀(1924年任醴泉知事)草菅人命,纵吏殃民、拉票、勒索、贪污盗窃等罪行,冯玉祥、于右任下令将陈钟秀处决。
阡东镇建立东二区农民协会
4月,县立高小学生闹学潮,上街游行。口号“接受新文化,推翻旧教育”,“驱逐校长王泰初”。
5月,中共醴泉县第一个党小组在健行小学成立,秋步月任组长。积极开展活动,在县西南乡发展农民协会37个。
陕西省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醴泉派秋步月、宁中暄出席大会。秋被选为省农协委员。
6月,全县共产党员发展到18名,在健行小学建立了中共醴泉特别支部,秋步月任特支书记。
8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县立高小教师中发展党员10名,建立党小组,曹佑武任组长。
9月,共青团醴泉特别支部建立,曹佑武兼任团特支书记。
中共地下党组织先后在县教育局、单级师范、阡东镇小学建立党小组。全县已有共产党员60余名。
10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正式成立中共醴泉县委和共青团醴泉县委。秋步月任县委书记,曹佑武任团县委书记。
11月,冯玉祥在陕西各地掀起“清党”运动,县政府下令查封健行小学。中共党、团县委领导人转入农村,继续发展农民协会,组织建立农民自卫武装。
改警察局为公安局。设看守所、财政局、民众公园。
陕西省公路局修通了西兰公路醴泉境路段。
民国17年( 1928)
1月12日,中共陕西省委通知,关中划分5个暴动区,醴泉列为西区暴动中心。
2月,中共醴泉县委在全县城乡成立一个直属党支部,四个直属党小组。发展党员60余人、团员80余人。成立农民协会30多处。
23日,省府以“清共不力”为由,撤销了县长汤善萃的职务。
新任县长朱家骧奉命肃共,把县立高小学生刘振亚和单级师范教员许璞生逮捕解省。
县长朱家骧亲自带领马队,到阡东镇小学逮捕共产党员。中共县委又转移到东坪里,准备交农起义。秋步月起草《告醴泉农民起义书》,段育藩作《起义歌》,赵志敬拟写标语、口号和传单,及时传发全县各地。
4月29日,秋步月在万缘寺(今西张堡乡金家寨村)主持召开起义领导人员会议,作起义前的动员和部署。
5月1日,农民3万多人起义,有1.8万人围攻县城。
2日,县长朱家骧令土匪陈伯龙、李世龙带领长枪队进行镇压。
3日,被捕的50多名农民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遭严刑拷打。中共县委委员雷德田、段育藩、共青团县委组织部长张学海和共产党员徐连宽、郑宗伯、虎学英、李元生、陈天德遭杀害。
4日,中共党、团县委决定把党、团县委临时机关设在沿村小学,重新组织武装力量,继续开展斗争。
11日晚,中共醴泉县委组织部长赵子敬,带领18名梭镖队员烧毁了劣绅康振华房屋。
14日,中共党、团县委在七家沟一座古庙召开党、团干部会议,部署工作。
五大劣绅之一的陡松年被枪毙在马里村街道上。
6月中旬,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长蒲克敏来醴泉,在沿村和启学家召开党团干部会议。秋步月赴省,吴焕然接任县委书记职务,礼泉革命活动转入地下斗争。
撤销关中道尹公署,归省直辖。
改田赋为四倍加征。
支应局撤销。
秋大旱,无收,大麦、小麦失种。
民国18年(1929)
春,设立天足会,禁止妇女缠足,禁止男子留长辫。
4月,秋步月回到礼泉。以纪村、张冉村为活动基地,开展武装斗争。
11月,大雪二、三尺,积雪60余日,寒冷异常,人畜树木有冻死。
12月,周至、户县农民起义失败后,中共陕西西府地区区委书记陈云樵,在史德镇召开整顿会议。成立以秋步月为支队长的醴泉游击队和张百恩独立大队,秋步月任中共醴泉县委书记。
废办公处,设区公所,直属县政府。
夏、秋干旱无收,斗麦值银6元,当时,国民政府和各地慈善机关,虽发赈银17万多元,但多被官府、劣绅中饱私囊,民饿死、逃荒者6万余人。
民国19年(1930)
5月9日,县政府收买土匪王振邦(醴泉人),带领匪徒30余人,在史德镇纪村附近杀害了秋步月。共产党员强光耀、徐朋飞等被捕,醴泉境中共党组织停止活动。
县保安团成立。
泾惠渠扩建工程开始。
区公所由8个改划为6个。
夏歉收。蝗虫由东向西飞来,遮天蔽日,禾苗尽食。
9月,杨虎城入关,县长张明卿潜逃。
民国20年(1931)
县工会成立。
夏歉收。秋鼷鼠食苗。连年旱灾,人口锐减,弃耕土地70%。
“慈善会”成立。
民国21年(1932)
5月泾惠渠完工,醴泉灌田3500亩。
设立长途电话局。
2月6日晚,降黑霜,麦苗枯死。
7月,霍乱流行(俗称虎列拉),全县死亡5000余人。
冬,狼猖獗。
11月5日,王振邦(外号王结子,乾县人)率匪徒潜入县城,先占县城5门,后收缴公安局、保安团枪支。
民国22年(1933)
废区公所,编查保、甲,全县共计9乡6镇134保。
冬,县长胡铭荃提倡增加教育经费,添聘女教师,成立女子小学。
成立文献委员会,编纂第七部县志。次年完稿。书名《续修醴泉县志稿》。
民国23年(1934)
1月,杨虎城部在西安、咸阳、醴泉一线动工修筑西兰公路。次年12月竣工。
10月,县体育运动大会在县西门外举行,参加运动会的学生4000多人。
县长胡铭荃奉命禁止种植罂粟。
民国24年(1935)
县党部书记长周增益大搞清党,对全县各高小高年级学生进行甄核。
8月1日,王鼎三捐资5000元,在店张驿创办“作霖实验小学”。
民国25年(1936)
12月12日,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八大主张”在县城张贴。
14日,旅省学生王育英、景树勋、宁中暄等人和仓房巷小学师生举行游行示威,宣传张、杨的“八大主张”。扣押县长吴燧人,捣毁国民党县党部。
25日,中共中央代表秦邦宪、罗瑞卿在云阳主持建立陕西省委。醴泉又恢复和重建了党的组织。
彭德怀、徐海东率领红军部队由旬邑南下,驻扎赵镇。
民国26年(1937)
春,张思聪等20余人,去泾阳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
司法处建立。
醴泉隶属第七专员公署。
架设环境电话。
冬,旅省学生积极宣传抗日,赶走县党部书记长周增益。
民国27年(1938)
3月,醴泉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
5月,醴泉青年抗敌协会成立(属西北青年抗敌协会)。
开始征兵(“拔壮丁”)。
县政府裁去助理员。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兵役、粮政等科。
民国28年(1939)
县党部书记长程新三利用抵制日货口号,检查城内商号,查出商品,没收私吞。
9月,中共醴泉中心县委成立,辖醴泉、乾县、兴平、咸阳4县,书记张思明。
民国29年( 1940)
春,修建泾惠渠。
9月,昭陵中学成立(今醴泉二中)。
10月,三青团在昭中成立直属区队部。
民国30年(1941)
1月16日晚,县财务委员会主任郝志敬被王志英等人枪杀。
9月21日(农历八月一日),日全蚀,醴泉中午蒙黑持续近2小时。
废乡“联保处”设乡(镇)公所。
民国31年(1942)
成立醴泉县公议钱局。发行纸币,面额分一元、二元两种。
《醴泉民报》创刊,县内发行,每期500份。
7月14日,县府收编流窜在山区一带的土匪王科、董富怀独立队。骨干赵明德被击毙。王、董后被捕,镇压于赵镇西门外。
民国32年(1943)
5月,泾惠渠竣工,灌溉农田3000余亩。
成立田赋粮食管理处,开始田赋征实物。
11月6日夜,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程新三逮捕了进步人士、学生和共产党员48人。
冬,“卜字队”复查清丈全县土地。(注:“卜字队”又称“连三锅”,按吃喝好坏,行贿多少,决定土地等级。)
民国33年(1944)
临时参议会成立。
10月,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成立。全县有105名知识青年应征去远征军207师当兵。
民国34年(1945)
4月,乡、镇召开代表会,选举乡镇长。
醴泉县参议会正式成立。
5月,共产党员李林忠等人建立醴泉武工队。10月,张思明任武工队政委。
5月10日,三民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成立三青团醴泉分团部。
夏,国民党县党部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8月14日夜,日本投降。县城人民通宵达旦欢呼,放鞭炮,庆祝抗战胜利。
中共醴泉县工委成立。张思明任工委书记,王育英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范森任组织部长。
民国35年( 1946)
5月1日~28日,康子安、郑善英、王璋、韩夏存、阎志俊等人,从泾阳县西寨村接送共产党员、民主同盟陕西负责人李敷仁到延安。
李继善引入苹果栽培。在南坊镇中峰村植园8亩,品种有国光、青香蕉、红玉、倭锦。
7月,醴泉武工队扩编为醴泉游击队,人员约65人。张思明任政委,罗恒彩任队长。
民国36年(1947)
5月,国民党县党部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第二届执、监委员。全县成立了7个区党部。
6月17日,西府游击总队成立。醴泉游击队编为“西总”二支队。张思明任支队政委,郭升云任支队长。
同月,教育会、妇女会成立。
8月,选举王宗山为国民大会代表。周伯敏为立法委员。
12月,醴泉县国民党党部与三青团分部合并。
民国37年(1948)
胡宗南派青年军203师堵截解放军出击西府,在醴泉驻扎月余。兵燹匪患,百姓遭殃。
4月2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委任康子安为醴泉县代县长。
5月,西府游击总队张思明领导的第二支队,在永寿常宁镇打死国民党保安中队中队长吕积成。
7月,地下党员胡俊德、刘俊秀、吕俊、葛文宣等6人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解送咸阳十八绥靖司令部,后经组织营救释放。
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元券”面额分1元、5元、10元、50元。回收法币。
醴泉国民兵团改为醴泉民众自卫团。
年底,醴泉游击队有武装队员200多人,机枪14挺,步枪200枝,掷弹筒2个,是一支人民革命武装。
民国38年(1949)
5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四军十师由泾阳进入醴泉,醴泉保安团副团长王敬安率部起义,县城解放。
5月18日~6月9日,醴泉全境解放。
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六军十七师,由西安到达醴泉,稍休后,急行军到乾县南、北注泔以及醴泉建陵、石潭一带,紧张地进行战前准备。
11日拂晓,“马家军”(即国民党马步芳、马鸿逵部)向解放军阵地发动攻击,激战一天,解放军杀伤敌二千余人。晚,解放军放弃阵地,东渡泾河。当天早晨,中共礼泉县工委接到上级命令,东撤。下午1点离开县城。
12日,国民党一○○师践踏醴泉。
13日,国民党82军,除军部留驻醴泉外,倾巢出击咸阳。被解放军击溃。
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四军、六军过泾河西进,醴泉二次解放。
8月1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设7个区,66个乡,193个行政村。
成立“醴泉县支前委员会”,出动大车2998辆,担架412付,牲畜52头(匹),民工5940人。支援军粮496万斤,面粉47.8万斤,饲料55.5万斤,饲草29.4万斤。本县被评为支前模范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禁止白元(银元)黑市活动。
11月17日~18日,召开醴泉县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历时2天,出席代表102人,选举产生了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选举“常委会”主席王育英,县长康子安。
开展肃清特务工作,全县清理出特务197人。
1950年
2月3日,醴泉县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
县政府号召每人植树一株,全县植树18万株。
5月2日,陕西省发布区划命令:醴泉划归咸阳分区。
20日,醴泉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次会议在县城召开。
6月20日,县劳改队建立。
本县破获了以王崇娃为首的“西北政工队”阴谋暴乱反革命组织。
9月,县人民监察委员会成立。
10月,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38人,会议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上届常委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选举王育英为常委会主席,康子安为县政府县长。
同月,召开醴泉县农民代表会,历时2天,出席代表141人,选举农民协会组成人员。
县成立禁烟禁毒委员会。
抗美援朝开始,群众捐出珍藏的元宝、首饰,为抗美援朝捐献“醴泉号”战斗机一架,1720名青年报名参军。
29日,土地改革开始,分三期进行,到次年4月24日结束。全县共订地主成份248户,富农310户。收交长、短枪69枝、子弹2216发,手榴弹66枚。
5至8月,连续四个月干旱,夏歉收,秋田减产。
1951年
1月7日,查田定产工作开始,次年2月结束。全县查出漏登土地6.18万亩,实有土地99.36万亩。
5月,全县群众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捐款2000多万元,合现币2000多元。赠送慰问袋、毛巾、袜子等生活用品7600多件。
6月1日,县政府召开第一次公判大会,镇压了许崇信(国民党县长)、李蔚芝(国民党参议长)、程新三(国民党党部书记长)、牛生英(国民党保安团第一大队大队长)等14名罪犯。
史德镇陈迪村金光耀成立全县第一个互助组。金光耀获“陕西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1952年
1月,本县划归宝鸡专员公署管辖。
20日,在干部中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商业界开展“五反”(反行贿受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5月23日,全县参加“三反”运动的449人中,有贪污行为的304人。其中贪污旧币千万元以上的“老虎”14人。
25日,县级机关整党工作开始。
8月,专署对本县粮食亩产评定是1.15石(石,折合150公斤)。
9月11~14日,醴泉县第三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81人,会议对整顿与加强互助组、民主建政、镇压反革命等工作进行了讨论,并作出决议。选出雷兆春为常务委员会主席,刘新怀为县政府县长,选举出席陕西省第二届第一次代表会议代表:魏光祖、金光耀、唐开泰。
25~29日,中共醴泉县首届党代会在县城召开。总结3年来党的建设和各种社会运动所取得的成就。
10月,整顿互助组,全县建立互助组4166个。
新时乡鹁鸽寨王天德皮影社参加了陕西省木偶、皮影调演,文化部决定该皮影社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因停战未赴。
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同时,建立了96个支会。
11月,开展了“中苏友好月”活动。
全县设6区、4镇、62乡。
1953年
1月10日,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
2月,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人口19.1942万人,3.6555万户。
同月,4区4乡乡长杨茂林因打骂群众,被农民李逢吉反映到陕西省委。中共陕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进行了查处。
3月6日,醴泉县人民法院刑字13号刑事判决书,以包庇地主、压制农民一案,判决杨茂林有期徒刑12年。
5月28日《群众日报》,报道了“杨茂林事件”。
全县取缔一贯道反动组织。499名道首悔过认罪,2021名道徒退出一贯道组织。
王保京、刘炳林、卢忠寿三人分别领导的互助组,被县、区、乡树为旗帜。
1954年
2月7日,县选举委员会成立。县、乡选举工作全面铺开,5月结束。
15日,烽火乡薄太后村第一个成立了“星火农业生产合作社”。
6月19日,中共醴泉县二届一次党代会在县城举行。学习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选举产生了醴泉县第二届委员会和正副书记。
7月2~4日,醴泉县首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16名。会议听取了刘新怀作的政府上半年工作报告,会议决定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选举刘新怀为县长。
入秋,连降暴雨。北部地区山洪爆发,343户、1469人受灾。
本年,烽火农业社玉米亩产达780.5公斤,创全国玉米亩产最高纪录,该社获中央农业部奖章,并奖耕牛一头。王保京获“全国劳模”称号。
1955年
2月27日,醴泉县首届四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县人民政府秘书室改称“醴泉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政务秘书改称办公室主任。
3月1日,新人民币发行(其中主币分为1元、2元、3元、5元、10元;辅币分为1角、2角、5角,1分、2分、5分),县设立18个旧币兑换处。
6月17日,醴泉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对外办公。
撤销县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
撤销醴泉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7月7日,本县昭陵区仁义乡张家堡、郭王村、屈家、船头等7个村划给泾阳县管辖。居住在东桃堡村的泾阳县村民划归醴泉管辖。
29日,县委财贸工作部成立。
9月,王保京以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身份,去北京出席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9月9日,醴泉县监察委员会成立。
县政府组织人员宣传推广“碧蚂一号”小麦、“红心白马牙”玉米良种。
1956年
醴泉县白灵宫成立烽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月上旬,撤销5个区,留昭陵、叱南两区。将61个乡合并为22个乡(镇)。
4月17~21日,中共醴泉县第三次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制定出《醴泉县12年农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管理实施方案(草案)》。
5月18日,召开醴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补选弓升俊为醴泉县县长,王启和为县人民法院院长。
醴泉建立有线广播站。
6月,开展肃反运动。
7月,乡乡通电话。
10月,陕西省委决定撤销渭南、宝鸡两个专区,醴泉县归陕西省政府管辖。
阡东区塬上村王德生绿化了诸葛山,荣获陕西省林业劳动模范称号。
11月,王天德皮影社参加陕西省木偶、皮影、戏曲会演大会,获演出一等奖。
18~21日,醴泉县第二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21人,列席代表14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1956年财政预算报告》。选举产生礼泉县第二届人民委员会,选出县长弓升俊。
1957年
本县建成咸烽路(咸阳——烽火)。
3月24日,县委迁至南门外(即今县政府址)。
6月,王保京随同以胡耀邦为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9月7日,改县委农业部为农村工作部。
15日,全民整风(即大鸣、大放)开始。
19日,贯彻省编制委员会整编工作精神,动员全县干部400人走向农业第一线。开展反右派斗争。9月底结束,全县错定右派分子41人,1978年全部平反。
12月,贯彻义务兵役制,各地开始征兵工作。
1958年
2月,精减机构和下放干部,撤销11个单位(县委政法部、贸易公司、食品公司、煤建经营处、采购站、油脂公司、县供销社、花纱布公司、百货公司、专卖公司)。
合并6个单位,县委巡视组并入县委办公室,县委文教部并入县委宣传部。人委工业科和交通科、文化科和卫生科、计委与统计科、广播站与报社等合并。取消共青团县委各部。
县人民委员会增设监察室。
春季,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来烽火农业社视察。
全县各机关开展“整风运动”,掀起“大鸣大放”、“大整、大改”和横扫“三风、五气”高潮。三风: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五气:官气、阔气、暮气、骄气、娇气。
3月,全县开展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陕西省卫生厅、卫生协会组织医务人员来醴泉,研究防治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等地方病。
本县消灭了黑热病、疟疾、天花等传染病。
5月15日。王保京被聘任为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民科学研究员。
17日,醴泉县烽火农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6月23~25日,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32人,列席代表4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折敬盈作的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三届县人民委员会,选举出县长折敬盈,选举出省人民代表3人。
县粮油厂建成,年产面粉4500吨。
县柴油机厂联营组成,共有职工300余人。
8月6日,县工业交通局成立。
9日,仪蔡公路(仪门寺村至蔡窑)修建砾石路面,长20公里。
修筑醴南公路(醴泉至南坊)长30公里。
本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烽火人民公社成立。
9月,全县撤销乡,合并高级农业合作社,随之在全县掀起人民公社化高潮,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9个。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实行伙食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大办民兵师,大办公共食堂,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在“大跃进”、“插红旗,拔白旗”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一平二调三收款”(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偿上调;收回农村贷款)的共产风泛滥起来,农业集体经济受到很大损失。
10月,本县发现古村落遗址9处,其中宁家村遗址、王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小河工地因河岸滑坡,4月8日死亡民工1人,7月3日死亡民工12人。8月,石鼓乡小河工程施工委员会立碑纪念。
12月,撤销醴泉县,并入乾县。
1959年
2月13日,召开中共乾县第一届第一次代表大会。
醴泉县党校成立。
全县各人民公社建立敬老院。
3月13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乾县第一届代表大会,在乾县县城召开。
宝鸡峡引渭工程开始,醴泉上民工万余人。
4月,醴泉城区开始通电。
伏旱,秋田减产。
11月,泔河大坝动工修建。
陕西省在醴泉公社新雒大队召开节约粮食现场会。
12月,陕西省在泔河工地召开高工效现场会。
烽火大队社员杜元贤参加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0年
1月,省委、县委决定让王保京去西北农学院上学,为我国第一批农民大学生。
在县境建成渭惠渠东干支渠,长7.81公里,宽7米,深12米,有斗渠17条,建筑物36座,可灌地2.47万亩。
1月14日,小河工地河西岸大滑坡,死亡民工40人,重伤6人,轻伤8人。其中死亡脱产干部1人。
泔河大坝抽水站建成。
入伏百日大旱、旱地秋粮无收。11月至次年4月,连旱达140多天,夏季歉收,县委、县人委发动全县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抗旱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连续几年旱灾,粮食严重减产,大部分社队社员口粮不足,实行“瓜菜代”。
是年,醴泉中学学生应万珍,参加全国第一届射击运动会比赛,在跑鹿单发项目中,以227环的成绩打破226环的全国纪录。
1961年
县政府赔退“一平二调”、“共产风”中农民所受损失216万余元。
7月,贯彻《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调整体制,解散食堂,恢复自留地和集市贸易。
夏收,连阴雨21天,小麦受灾,晚秋失种。
8月,恢复醴泉县制,隶属咸阳地区专员公署。
9月21~23日,醴泉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07人,列席代表18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委员会和县法院工作报告,提出全县农村开展整风、整社工作。选举产生第四届县人民委员会,选举出县长兰文治。
10月,县委将原来的9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8个人民公社,次年5月,又调整为20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由原来265个调整为349个,生产队1205个调整为1408个。
是年,停办石泉、赵镇铁厂。
1962年
1月6日,县级机关生产委员会成立,邢琪副县长任主任委员。
3月30日~4月6日,中共醴泉县四届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这次会议提出1962年是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最重要的一年,必须全面贯彻中共中央部署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带领全县人民克服面临的经济困难。
6月20日,“县工业交通局”与“手工业管理局”合并为“手工业管理局”。水利局与农业局合并为“农林水牧局”。县财政局分设为财政局、税务局。
9月11日,县委成立“农村工作部”。县人民委员会成立“统计局”、“公安局”。
24日,县统计局与计划委员会分设。
30日,恢复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入秋连阴雨19天,秋田减产。
1963年
3月15日,乡镇召开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席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7月,召开醴泉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8月13—16日,醴泉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78人,列席代表12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人委会”、县法院工作报告、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与1963年国民经济安排的报告、1962年一1963年财政决算报告,提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选举产生第五届“县人委”委员,选出县长兰文治。
10月4日,中共醴泉县第四届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县城群众堂举行。
全县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
入秋连阴雨23天,秋田减产。
1964年
1月1日,中国农业银行醴泉县支行成立。
2月24日,醴泉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全县响应毛泽东“农业学大寨”的号召,组织干部分批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
3月22日,日本电波新闻社记者楼井功三、楼井良孝,对醴泉县烽火大队进行采访。
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条例》(二十三条),开展“四清”(清政治、组织、思想、经济工作)。
县人民委员会设立财贸办公室、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县委设立财贸政治工作部、农村政治工作部。
8月,陕西省委书记胡耀邦来醴泉视察工作。
末代皇帝溥仪和夫人李淑贤参观了烽火大队。随同一起参观的还有溥杰、杜聿明、毛人凤。
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县的“醴”为“礼”。
11月17日,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委会成立。
1965年
1月,王保京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西兰公路开始铺柏油路面。
史德镇上堡子太队划归兴平马嵬公社。
8月30日,叱干区工委成立。辖叱干、南坊、北牌、相虎、东庄、建陵六个公社。
1966年
5月20~26日,中共礼泉县第五届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46名,列席代表10名。会议听取了王伟章代表县委作的工作报告;讨论全县工作任务;开展对邓拓、吴晗、廖沫沙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罪恶的批判。
5月28日,中共礼泉县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大革命的领导的通知》,标志本县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
泥河水库建成。
6月15日中午,烽火、兴隆二村降雹如卵,历时30分钟,积雹2至3寸。2400多亩棉花、晚秋遭灾。
本县北部干旱,人畜饮水严重困难,442个生产队6万多人缺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派汽车运水,每吨水收费0.4元。
7月26日至27日,泾河上游普降暴雨,泾河最大洪峰流量为8050立方米/秒,冲走渡船,淹没农田。
入秋连阴雨13天,秋田减产。
11月红卫兵开始串联。
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旧文化)“立四新”(新风俗、新习惯、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12月,陕西省林业厅在礼泉县召开林业工作现场会。
1967年
1月25日,造反组织相继夺权。干部被打成“走资派”,各级领导班子瘫痪。
5月9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礼泉县人民武装部生产领导小组,设政治处和农业、工交、财贸、文卫、综合5个办公室。
7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礼泉县人民武装部生产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成立。
下半年,武斗升级,党委、政府机关干部送“五七”干校劳动。
本县群众造反组织“礼泉造反联合指挥部”与“礼泉红色造反司令部”在县城、赵镇、烟霞、北屯进行武斗,死亡7人。工厂停工,学生停课,机关停止办公。
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实行军管,人员送“五七”干校劳动。
1968年
8月,人民日报发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文章后,工宣队、贫宣队相继进驻学校。
9月10日,礼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委员67人,其中干部13人,军队代表6人,群众代表45人,设常委25人。
礼泉县城区始通自来水。
16日,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四组一室”(四组: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保卫组。一室:接待室)。
10月21日,撤销叱干区工委。
1969年
2月12日,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革命委员会。
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工程车五分厂迁礼泉县城北门外。
8月,建陵、石潭、东庄公社遭受暴雨袭击,淹死6人。
下半年,宝鸡峡二期工程复工。礼泉万名民工赴宝鸡、眉县水利工地,开挖渠道49公里。
11月7日,县城街道铺柏油路面。由西兰路至仲桥全长990米,南门至西关长1210米,路面宽6米。
1970年
开展“一打(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三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运动。
4月21日,县“革委会”在礼泉二中操场召开有万名以上群众参加的公判大会。宣判“中国国民党联合统计调查局西北指挥部”反革命阴谋暴乱集团主犯解文蔚、解三兴、寇佐翰、解廷杰、李兴堂、刘志恒的反革命罪行。囚车驶出会场后,追观群众在会场出口处拥挤,踏死5人,踩伤37人。
夏涝,小麦出芽。
1971年
2月9~12日,中国共产党礼泉县第六届代表大会在县剧院召开,会议作出《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决定》。
人民公社党委会相继恢复。
3月,本县部分民兵、下乡知识青年赴襄渝线支援铁路建设。
5月26日,大风,7380亩小麦受灾。
15日,宝鸡峡引渭工程建成通水,礼泉境内有干、支渠4条,长180余公里,可灌田54万亩。
10月,县委向全县党员、干部传达林彪叛国事件。
1972年
1月10日,县委召开3500多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传达讨论了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月2日,县革命委员会农业机械局成立。
5月,建成泔河水库,坝长400米,高51米,库容5450立方米,自流引水汇入宝鸡峡东干6支渠,渠库结合,灌溉兼养殖。
建成礼泉县化学纤维厂、肥皂厂。
7月31日,药王洞、新时两公社遭受雹灾。
9月14日,改各局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为局长、副局长。
秋季,百日大旱,秋田减产。
全县实现了粮、棉、猪三上“纲要”。
礼泉服务楼高三层,2000平方米,建成营业。当时为县城最高、面积最大的楼房。
1973年
3月1日,县革命委员会税务局成立。
7月6日,东庄、叱干两公社遭受暴雨、冰雹袭击,降雨量约80毫米,冰雹直径约2厘米,风力6级,受灾17个大队,67个生产队,淹死3人,死猪羊68头(只)。
17日,北屯等公社遭受罕见暴雨、冰雹袭击,2小时左右降雨110毫米,淹死44人,雷击2人,冲毁淹没房窑1097间(孔),冲走牲畜222头,粮食17.5万斤,冲毁水库5座,大小水电站7座。
入秋后,阴雨40天,秋歉收。
8月20日,恢复礼泉县革命委员会公安局、礼泉县人民法院。
烽火公社烽火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保京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31日,泾河暴涨,洪峰流量高达7600立方米/秒,县上组织抗洪抢险突击队,减少了沿岸群众的损失。
9月10日,改“礼泉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为“礼泉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974年
2月16日,南坊水库因右岸崩塌,土坝出现险情,地、县、社三级联合抢修。
7月2日晚,相虎、北牌、烟霞、烽火、阡东、西张堡、骏马等8社、35个大队、174个生产队,遭受暴雨、冰雹、大风袭击。砸毁棉田3.5536万亩,秋田1.9840万亩,绝收1.57万亩,倒塌房屋150余间。
17日,石潭公社10个大队22个生产队遭受冰雹袭击。秋田受灾面积3400亩。
18日,南坊公社4个大队7个生产队遭受冰雹袭击。
11月7日,举行全县中学生体育运动会。
咸阳北上召至礼泉北屯公路(全长26公里)铺成5米宽的柏油路面。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