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县因地理环境比较单一,生态类群较少,加之近代人口大量增加,野生动物在逐渐减少,有的频临绝种。
第一节 兽类
草兔(野兔) 分布全县,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食性广。是豆类、蔬菜作物的主要害兽。兔肉细嫩,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皮毛可制裘。
狐狸 解放初期,分布全县,尤以原坡较多,现很少见。狐骚气味极浓,夜行性,臭觉、听觉极敏捷,性狡猾多疑。以兔类、蛙类、鱼类和禽类为食。肉、内脏可入药,皮毛可制高级裘皮衣。
黄鼬(黄鼠狼) 多分布于原坡。视觉敏锐,性残忍,能捕食比它大的动物,多以小动物和鸟类为食。也时常潜入农户猎食鼠和鸡。毛皮可以制毛笔和裘衣。是老鼠的天敌。
獾 分狗獾、猪獾两种。分布在原坡、台原区。穴居,昼伏、夜出。喜食玉米等农作物。肉可食,油脂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能,毛皮可制裘皮衣。
蝙蝠 昼伏夜出,捕食蚊、蛾等昆虫。分布全县。
黄鼠 是本县鼠类优势,分布广。十月入蛰,二月出蛰。性机灵,喜食黄鼠草和农作物叶茎及幼穗。
大仓鼠(田鼠) 分布广,为害农作物。在收获季节大量叼贮粮食。
中华鼢鼠(瞎老鼠) 地下生活,怕风、光。习惯堵洞。分布于台原及原坡地区。对马铃薯、豆类危害较大。
棕色田鼠(北方田鼠) 生活在地下,常挖掘不规则水平通道,以植物绿色部分为食。
黑线仓鼠及长尾仓鼠 体型小,较肥胖,危害农作物,又传播鼠疫及钩端旋体等疫病。
巢鼠(麦鼠、圃鼠) 体长在75厘米以内,因夏季常在作物、草茎或灌木上作巢而得名。其地下巢内有粮仓、厕所、栖所及逃避洞穴。是农田害鼠。
小家鼠(鼬鼠) 分布广,啃衣物、书籍、家具、食物和多种农作物,是农田、室内第一害鼠。
黑线姬鼠 分布全县,数量仅次于小家鼠,是农田害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病的主要媒介传染源之一,对人们生命安全危害严重,应大力捕杀、深埋。
褐家鼠(大家鼠) 因长期和人类伴居,所以性狡猾,疑心甚大,食性杂,会游泳,能爬到树上去吃鸟蛋,也能传染出血热病。
黄胸鼠(长尾鼠、楼鼠) 以胸部毛色特黄而得名。栖于城乡宅内的房屋上层。行动敏捷,可爬墙壁,走铁丝。食性杂,全县各地均有。
第二节 禽类
雉(野鸡) 建国前,多分布在原坡一带,今少见。是狩猎的野味上品,羽毛鲜艳,可供饲养、观赏。
啄木鸟 分布广,有绿色,大斑、星头,是农林益鸟,应积极保护。
家燕 随处可见,体态轻捷,春夏期间在室外农田等低空飞翔,捕食蚊、蝇等多种昆虫,为有名的益鸟。巢居房屋内,秋后迁飞南方。
麻雀 分布广,在房前屋后及各种建筑物巢居。捕食各种小昆虫和糜谷类小颗粒农作物,利大于害。
麦鸡 常见于沿渭河边。
原鸽(野鸽) 栖于建筑物和土崖的空洞之处,成群活动,在地面觅食种子、谷类及小昆虫。分布广,数量少,是狩猎的野味上品。
大雁(豆雁、麦鹅) 体型大(长80厘米),主要食谷类、种子、草茎等,清晨或黄昏出外觅食。为候鸟,在北方繁殖,于晚秋以数十只、数百只成“人”字形从北方飞到本县及关中各地越冬,栖于河滩和麦地中,以麦苗为食,损害麦田严重。狩猎可为人们提供肉食和雁绒,经济价值较高。
黄鸭(赤麻鸭) 大型鸭类。夏季到西北繁殖,冬季到西南过冬,喜居清静大河边。秋、冬到本县,多以数十只成群栖于渭河滩和麦田中,食以植物及甲壳动物为主。狩猎鸟类,肉味鲜美,鸭绒为上等填充原料。
绿翅鸭(绿头鸭、赤膀鸭) 九月左右由北方飞迁来越冬,于黄昏时成群至浅水处觅食,食性杂,以麦苗与干秕麦种子为食。
鹌鹑 体形小,性好斗,头小尾秃,体上羽毛赤褐色,有暗黄色条纹。分布广,狩猎野味上品。近年来多发展家养,生蛋食用,营养价值高。
鸳鸯 珍贵观赏鸟类,过去有,今少见。
短耳鸮(毛头鹰、鸱鸺) 伏于草丛,白天有时也活动,觅食昆虫,夜间大量捕食田鼠。
长耳鸮(俗名兴虎) 昼伏夜出,栖于大树、高杆上,一年内食捕鼠类500多只,属于农业益禽。
伯劳(鹃) 本县分布的是红尾伯劳,体长190毫米,上嘴钩而锐,侧沿有锯齿状缺刻,背灰色,尾长红色,鸣时尾向上下运动,声甚大,性猛悍,捕食虫、鱼和小鸟。益鸟,今少见。
鸢(鹰) 眼暗褐,嘴呈暗角色,脚暗绿色,四趾皆具钩抓,天气晴朗时,常盘旋于高空中,视力极强,如见地上有蛇、鼠类、晰蜴、蛙类、鸡、兔等,则瞥然直下攫取。
喜鹊、灰喜鹊、大嘴乌鸦、白颈鸦等广泛分布于全县,为农林益鸟。
其它还有小沙百灵、凤头百灵、小云雀、野雀、黄鹂等观赏鸟类,鸣声婉转,可供饲养。野生的主要分布于阶地、台原农作区。布谷鸟、呼春鸟、鹪鹩、鸱(鹞鹰)、鹭鸶等鸟,因自然植被减少,人口增加,农药的使用,人为捕杀等原因,数量今已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