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地貌类型
本县总面积294平方公里。大面积为泾渭河冲积平塬区(一级阶地),小面积为黄土残塬(二级阶地)及泾渭河道与河漫滩。
泾渭河一级阶地 在县境大面积分布,属关中冲积平塬的一部分。阶面平坦,高出河面5~20米。由全新统早期冲积层和底部粘质砂土、砂及砾石层组成,约占县境总面积的76.7%左右。
泾渭河二级阶地 分布张卜、马家湾一带的奉正塬(白莽塬)与鹿苑塬(梁村塬)区,属残塬地貌。阶面微向河谷倾斜,高出河面20~30米,高出一级阶地3~12米。上部为更新统晚期风积黄土层,下部为晚更新统早期冲积砂、粉砂质粘土、卵石层。占全县总面积的14%左右。
泾渭河漫滩 分部于泾、渭河两侧,地面平坦,高出河面0.7~7米,常被水淹没。由全新统晚期冲积层和下部粘质砂土、砂、砂卵石组成,约占县境总面积的3.7%左右。
泾渭河水域泾、 渭河自西向东,在泾渭堡村东北交会,流经县境南部,水域占全县总面积的5.6%。
地貌特征
全境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7.5~414米,相对高差56.5米。北部平川,偏南部为塬、滩。平川地总势由西北向东南以1.8%~2.7%的比降倾斜,中间有少量槽、碟洼地分布。塬地总体窄平,台升较低,略有起伏,由西向东以1.3%~3%比降倾斜。塬面上有条形沟,为水冲涮而成,各向塬的南、北向敞开。滩地总势低平,海拔357.5~360米,由西向东比降为0.7%~2%。
地貌变化
水土流失及工程地质现象为地貌变化的主要形式,分布黄土塬区的晚更新统晚期的风积黄土区。因风积黄土具有结构疏松、空隙度大、垂直节理发育、天然含水量低、易崩解、粘聚力小、抗剪、抗压强度低等特点。当遇水浸湿时体积迅速减小而发生形变(湿陷性)。一般相对湿陷系数在0.029~0.199(小于0.02者不具湿陷性)之间,内磨擦角在21°~22.5°(坡角大于30°者边坡稳定性变差)之间。
水土流失 由于晚更新统风积黄土的如上特点,加之关中盆地近期以来处于缓慢上升期,且上升速度南大于北,形成地面不平衡运动。因此,泾、渭河道不断向北侵蚀迁移。据县科委1985年调查,渭河道的北移速度为2米/年,因而不断在奉正塬、鹿苑塬南侧形成陡崖。另外,塬北一些冲沟也形成陡崖或陡斜坡,这些部位在流水的不断侵蚀下或遇水(如暴雨、雨季等)后,常会出现滑坡、崩塌、泻流等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及对建筑物、农田的破坏。
工程地质现象 在黄土塬区,由于水渠漏水,农田灌溉及地表、地下水的渗透,促使黄土湿陷,经常出现陷穴、裂缝、黄土漏斗等现象,尤以水渠两旁及机井附近最为发育。据县科委1985年调查,一般呈现为椭圆形塌陷,长轴半径15~20米,个别长轴半径100米,深度在60~80公分,最深达1米。对建筑、兴修水利、农田灌溉等造成一定困难。
地表资源
地表粘土和泾渭河沿岸比较丰富的砂与砾石,是铺设道路和建筑材料的天然资源。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