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生物灾害主要为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虫害。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虫害有蝗虫、小麦吸浆虫、棉蚜虫、红蜘蛛、棉蛉虫、玉米螟等。蝗虫是历史上危害最大的害虫,给劳动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小麦吸浆虫和红蜘蛛也是历史上危害严重的害虫之一,受灾年份使小麦、棉花减产一、二成,虫害猖獗年份减产四、五成。建国后,由于普遍开展科技兴农活动,加强各种防治配套服务,引种抗病、抗虫品种,生物灾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生物灾情
西汉建元五年(公元前136),五月大蝗。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蝗从东方飞至。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蝗自东方来,草木尽食。
三国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夏,飞蝗自关东来。
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
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大蝗。
前赵麟嘉二年(公元317),秋七月,大蝗。
前秦寿光元年(公元355),蝗虫大起,食百草无遗,猛兽及狼食人,行路断绝。
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七月,粘虫害稼。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四月,暴雨蝗。
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八月,大蝗。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旱煌。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旱蝗、疾疫、死者无数。
唐开成二年(公元837),蝗害稼。
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全国蝗。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四月,关中诸县皆蝗,人死者十有七八。
北宋天圣五年(1027),旱蝗。
金兴定二年(1218)五月,狼害人。
元至正十九年(1359),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饥民捕蝗为食,人相食。
明正统二年(1437),久不雨,蝗蝻伤害庄稼。
明正统十年(1445),旱蝗灾伤。
明嘉靖七年(1528),蝗,大饥。
明嘉靖八年(1529),飞蝗蔽天,自河南来。
明嘉靖十年(1531),大旱,蝗食苗尽。
明万历四十年(1612),春、夏大疫。
明崇祯七年(1634),秋,全省蝗,大饥。
明崇祯十一年(1638),六月蝗从东来,伤稼,野无青苗。
明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复蝗,糜谷三种三食,十室九空。
清雍正六年(1728)三月,瘟疫盛行。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县内有虫名油戎芦,形似蟋蟀而稍大,嫩苗尽为伤损。
清道光十年(1830),麦谷正在吐穗扬花之际,间有生长腻虫,颗粒稀少,收成歉薄。
清咸丰七年(1857)秋,飞蝗蔽天。
清光绪五至七年(1879~1881),狼群害人。
清光绪七年(1881),草虫生有土蚂蚱,秋粮禾苗多被啮伤。
民国十九年(1930),秋鼠遍地,秋蝗蔽天,食苗殆尽。
民国二十年(1931),秋苗出土,蝗虫发生,啮食殆尽。“虎疫”(俗称虎烈拉)流行,死人甚多,及至一村数十人,人不敢外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发生蝗虫及秋蝻。
建国后,1952年,棉田红蜘蛛大发生,使一半棉田受灾。
1954年3、4月间,小麦吸浆虫为害麦田。6、7月,棉花发生各种虫害,造成减产。
1970年,棉铃虫危害严重。
1977年,棉田红蜘蛛大发生,使一半棉田受灾。姬家公社雷家大队棉花亩产仅2.2公斤。
1978年,秋鼠遍地,玉米、豆类颗粒严重被啃食,部分田块竟至无收,秋收后群众屋中复甚。
1979年,秋鼠啃玉米、豆类。鼠多至成群结伙,攀沿无忌,常被车辆压死路面,连续两年为虐。
1987年4月,干旱,3万亩小麦受吸浆虫、赤霉病危害。
1988年春,气温反常,全县8万多亩小麦发生严重吸浆虫和赤霉病害。
防虫灭虫
主要措施:深翻冻晒,合理轮作。通过深翻土壤、曝晒和冷冻虫卵、幼虫,使其灭种;通过轮作庄稼,改变害虫为害条件,断绝其生存之路。
药物除害。播种时向土壤喷洒农药,同时用药物拌种,残灭虫卵。一旦发生虫害,即组织群众逐地块用药物除虫。
动员群众捕杀害虫、害兽。一是人工捕杀;二是养护天敌;三是药铒诱杀;四是机械捕杀;五是焚烧秸杆,杀灭虫卵。1978年的鼠害就是采取这些办法来抑制的。
引进、推广抗病、高产新品种。如引种推广小麦碧码1号、阿勃、小偃六号;玉米户单一号、户单四号;棉花陕棉4号、陕棉401、陕棉115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