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处于高大秦岭与强烈下沉的渭 河断陷地区。宝鸡—咸阳—渭南隐伏活动断裂从县境南侧通过,其走向近似东西而北倾。该隐伏活动断裂约在临潼东侧开始,西北方向分出一组,其中一支越过临潼进入本县境内,切穿张卜乡、药惠乡、鹿苑镇、通远镇、湾子乡。该支断裂有4~6年的小地震活动周期,小地震活动频繁,是监测地震活动的窗口。
本县历史上,地震虽屡有发生,但多为异地波及所致。当地发生的10次地震,最大的为4.5级,均为一般有感地震。
地震灾情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镐京地震,泾、渭二水竭。
西汉建昭四年(公元前35)六月初五日,蓝田发生5.75级地震,安陵岸崩,壅泾水,水逆流。
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九月二十五日,长安6级地震,波及高陵,坏城廓,伤百姓。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长安4级地震,高陵亦震。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四月十三日,渭华地震,震级六级,震声如雷,关中尤甚,坏城垒庐舍。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十月,地震。
元泰定元年(1324),奉元路同州4级地震,高陵亦震。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临潼发生6.25级地震,高陵亦震。
明弘治七年(1494)十月甲申,高陵(34.6°N,109.0°E)发生4.5级地震,震中裂度V。
明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丁卯,高陵(34.6°N,109.0°E)发生4.5级地震,震中裂度V。地震有声。
明正德九年(1514)七月壬申,高陵(34.6°N,109.0°E)发生4.5级地震,震中裂度V。
明嘉靖二年(1523),西安、咸阳、高陵、洛川、汉中皆4级地震。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4日)午夜,华县发生8级地震,波及本县,震声如雷。县城隍庙倾倒,县署倾圮,坏民居城廓房舍,压死无算,3日犹不止。
明隆庆二年(1568),四月戊戌,西安北发生4.75级地震。泾阳、咸阳、高陵城无完室,人畜死伤甚多。
明万历十三年(1585)七月丙戌,高陵(34.3°N,109.0°E)发生4.5级地震,震中裂度V。势如风,声如雷。
清顺治五年(1648),泾阳发生4级地震,震及本县。
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1931年2月3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波及本县。出现一条裂缝很长,小孩可在其中跑,但建筑物损坏不太严重。
建国后,1976年9月23日21时55分35秒,在县城附近,北纬34°29′,东经109°06′发生2.0级地震,少数人有震感,并伴有地声。
1977年8月23日4时32秒,西安北郊发生2.9级地震,西安、本县、咸阳、泾阳、临潼等地有感。
1981年6月29日零时4分55.2秒,在县城东南,北纬34°24′,东经109°12′发生0.4级地震。
1983年2月16日7时56分7.6秒,在耿镇北纬34°24′,东经109°06′发生1.0级地震。
1984年4月22日8时29分4.5秒,在本县与临潼之间,北纬34°35′,东经109°07′发生1.8级地震,少数人有震感。
1988年12月5日10时49分,在本县北纬34°32′,东经109°10′发生2.0级地震。
防震抗震
主要措施:观测地震前兆。历史上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用宏观或微观观测,了解地震前兆。如动物活动异常,则提高警觉;如发现小震,则迅速撤离建筑物。
建立地震管理组织,实行群测群防。1976年唐山地震后,县成立抗震防震指挥部。1977年又成立县地震办公室,具体负责地震科普宣传,组织群测群防。组建了50多人的群测群防队伍和20个观测所。设置5个微观地震骨干测报点和6个宏观地震骨干测报点,监测地震的发生。如1984年临潼发生的2.1级地震,本县各测报点事前均发现异常现象,及时作了预报。1979年,县地震办编制了本县地质构造和地震裂度区划图,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防震抗震依据。对以前的高大建筑,则实施抗震加固。县委、县政府、县医院、电影院等单位普遍落实了这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