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市场
后土宫庙会 在县城东门外后土宫。明清时群众常于此祈神赐福。祭祀期间,唱大戏,耍社火,招徕无数商贩,经销农具家什等,交易活跃。清末衰落。
崇皇寺庙会 在县城西南的崇皇寺(今北程村附近)。相传汉文帝刘恒诞生于此。又传唐明皇李隆基两幸与此。唐初扩建寺庙。庙会相沿千年之久。清末及民国时期,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和十月十三日分别举行庙会3天。届时搭台唱戏,招徕四方商贾云集寺境,交易频繁,盛况空前。民国末衰落。
隆昌寺庙会 在县城西南9公里的毗沙村隆昌寺。民国以前,每年八月十五日举行庙会,搭台唱戏,引来众多客商,交易频繁,生意兴旺。清末衰落。
昭慧院庙会 在县城东南1.5公里昭慧院(今高陵一中)。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举行庙会,祈祷者络绎不绝。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民国三十年(1941)后衰落。
物资交流会
县城冬至物资交流会 历史上,每年冬至前后,商贾云集县城达月余。建国后,曾举办10次冬至物资交流大会。1952年12月17日,举办建国后第一次物资交流会,有百货、针织、五金、日杂、烟酒副食、生产资料、家畜家禽、土产山货等,交易额15.51万元。1989年冬至会,参加单位有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客商,交易额6876万元,平均日上市约2万人次。
崇皇寺物资交流会 建国后,1953年5月20日(农历四月初八日),县政府在崇皇寺首次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会期15天。此后,每年举办一次,群众习称“四月八”会。会期有生产、生活资料、家畜家禽、五金交电、日杂百货等物资的交流。与会者除本县工商企业、服务业及周围各县工商企业外,还有河南、山西等地客商。剧团、杂技团等文艺团体前来演出助兴。1980年交流会期间,平均日上市万余人次。交易额达3200多万元。
市集
本县市集,由来已久。宋元时,县集贸市场主要有3镇,即高陵镇、渭桥镇、毗沙镇,商贸繁荣。后渭桥镇、毗沙镇逐渐废弃。
建国后,集贸市场逐渐增多。至1989年,全县设有6个集贸市场。
城关市集 在县城。明时,市集主要设在北街、中街、南街、东街、西街,日轮一街。建国后,市场逐渐向旧县城外发展。至1989年,先后新建东方红街、南新街、文卫街、西韩街、北关街,营业门点2820多家,还建有综合贸易市场和工业、日用品等专业市场。市场经营项目,主要有针织服装、日用百货、五金交电、修理缝纫、烟酒副食、粮食油料、干鲜果品、蔬菜肉食、家畜家禽、饮食服务等。市集日从清代至建国后1957年,农历每旬四、九日为集日。1958~1962年,为抑制所谓资本主义倾向,改星期日为市集日。1963~1983年,又恢复为农历每旬四、九日为集日。1984年,改为农历每旬一、四、七日为集日。1985年,又改为逢双日为集日。
耿镇市集 位于耿镇西韩路东侧。民国时,称耿家集(亦称景家集)。农历每旬三、八日为市集日。建国后,市集随经济发展不断扩大。1985年,将传统三、八日市集改为一、四、七日。至1989年,有90多个固定门点,700多个摊位。有大小百货、针织纺织品、日用杂货、竹木山货、蔬菜肉食、家畜家禽等。市集日,耿镇、灞桥北部乡镇及临潼等地客商及群众万余人云集于此,日成交额10多万元。
崇皇市集 位于崇皇乡政府所在地高茹路两侧。1953年立集。1989年有80多个固定门点,500多个摊位。上市商品主要有大小百货、针织纺织、日用杂货、蔬菜肉食等。商客多来至西部乡镇及泾阳县毗连地区。市集日成交额20多万元。1985年,改传统农历每旬一、六日为三、八日。
通远市集 位于通远镇通远村。1984年5月立集,以农历每旬五、九日为市集日。1989年,有70多个固定门点,450个摊位。上市商品主要有日用百货、蔬菜肉食、家畜家禽等。成交额达10多万元。商客多来自通远、湾子、姬家等乡镇。
泾河市集 位于咸铜铁路泾河车站东北处。1985年立集,农历每旬一、六、九日为市集日。1989年,有门点34个,摊位400多个。上市商品主要有饮食、日用杂货、布匹百货、农副产品等,成交额10多万元。客流多来自县西部乡镇和泾阳县等地。
渭桥市集 位于榆楚乡西小寨村北西韩路两侧。1986年立集,农历每旬三、九日市集日。1989年,有35个门点,180多个摊位。集日主要有农副产品、日用百货、针织布匹、饮食蔬菜等,成交额9万余元。客流多来自张卜、榆楚、耿镇等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