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集镇
宋时,在东渭桥设渭桥镇,在毗沙设毗沙镇。官府在渭桥镇设忠诩郎监酒税官、在毗沙镇设承信郎监酒税官进行管理,集镇商贸活动沿至元末。清时,在东渭桥形成自然镇,称耿家集(亦称景家集)。民国时期,以自然镇称耿镇。
今集镇
耿镇 位于县城南约11.1公里,耿镇渭河大桥南2.5公里,西禹公路东侧。是本县渭河南唯一集镇。
建国初,仅有一条南北主街,有粟店、花行、土产山货、瓷器、药铺、杂货、文具、小五金等私人小商店和铁匠铺、笼铺、理发、皮场等小手工业作坊。商民与农户杂居。随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陆续建有供销社、粮店、医院、邮电所、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信用社、棉绒厂、初级中学和小学等,形成东西大街,与西禹公路相接。1980年,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地矿研究所迁驻该镇。80年代初,扩宽东西350米大街,铺设宽10米的沥青路面,安装照明路灯9盏,栽植行道树270株,修筑直通渭河排水管道2500多米。80年代末,西禹公路和东西主街两侧,楼房迭起,集市繁荣,成为临潼、西安、灞桥毗连地区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
通远镇 位于县城西北4.45公里,高永公路以北、高三公路以南通远坊。清时建有天主教堂,是西北地区教务活动中心。
建国后,相继建有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已迁)、陕西省第一康复医院(已迁)、陕西省通远坊干部疗养院(已迁)、供销社、税务所、公安派出所、信用社、工商所、高陵师范(后改称县二中)、乡办初中、小学及工商和服务企业等。1964年,国家地质部第二综合物探大队迁驻。1984年,商贸活动已具规模。东西向主街宽20米、长110米,沥青路面。街西南北4号沥青公路与高永、高三公路衔接。街道两旁种植法桐、中国槐,并安装照明路灯。商业网点、营业门店鳞次栉比。驻镇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县二中和镇政府使用自来水。居民与农户饮用机井水或自备压水井。污水排放村北渍水渠。
崇皇寺(自然镇) 位于县城西南7.2公里的奉正塬南麓。高茹公路从镇中穿越。
崇皇寺系历史名地。秦时,为泾河渡口之一,建有官舍。相传汉文帝诞生此地。诗云:“崇皇古寺昔年留,地势灵龟载瑞楼。左边青龙高数丈,右边白虎如斗牛。朱雀楹门立岸口,后边玄武靠山丘。翠柏林中生太子,金銮殿上辖诸侯”。唐宋时佛事盛行。又传唐明皇两幸于此。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时被毁。后寺旁乡民捐款重修焚毁的寺庙,使沿袭千年的庙会得以恢复。
建国后,1953年,县政府在此地立集,并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物资交流大会。自此,农历每旬一、六为市集日。从1954年起,建有崇皇粮站、高陵三中、棉绒加工厂、兽医站、地段医院、税务所、工商所、信用社、收购站、药店、农行营业所、公安派出所、农机修造厂、面粉厂、榨油厂、农技站、拖拉机站等个体、集体工商企业近60家。80年代,东西街道沿高菇公路向北发展与东西县干6号公路相接。街道两旁植有法桐、刺槐、泡桐等行道树。街宽18米,长约900米,沥青路面。集镇内农户、居民多用自备水井。机关学校等单位饮用自来水。排水依街道地形,由路两侧阳沟自然排放到镇南排水渠。
泾河镇(自然镇) 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咸铜铁路泾河火车站东北。1966年,通往火车站的高茹公路筑成,陆续建有泾河粮站、县石油煤碳公司、陕西省高陵磷肥厂、陕西省公路局泾河柏油库、姬家供销社、农行泾河所、工商行泾河分理站,及乡、村办集体工商企业和个体服务业,逐步形成自然镇规模,是本县物资集散地。1984年,西安市总体规划将泾河自然镇列入卫星城镇建设规划后,县、乡、村依其交通位置优势,迅速发展工商企业和服务业网点,并建成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街道东西走向,沥青路面宽8米,长约950米,楼房相间,鳞次栉比。1988年,桃园泾河公路大桥峻工,西铜(西安~铜川)南北向一级公路从镇中穿过,成为本县贯通西安、咸阳、铜川大中城市和西安飞机场的交通要地。
集镇规划
建国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县政府在加快城关镇(鹿苑镇)改造的同时,将县境西南崇皇寺列入农村集镇建设规划予以实施。
1976年,园田化建设时,把集镇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内容,规划布点。1981~1983年,根据全国房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编制全县村镇总体规划时,又将自然镇耿镇、通远、崇皇寺纳入集镇建设规划。1984年,西安市将泾河车站一带列入卫星城镇建设规划范围,使泾河自然镇迅速发展。1988年,编制出泾河综合区和通远镇1989~2010年总体规划。至1989年,集镇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要求,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