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村建设 据马南村、灰堆坡、米家崖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聚落在泾、渭河两岸鹿苑塬、奉正塬二级阶地塬凹地一带。随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渐走向川平原,建筑房屋,群聚为村。清代以前,村庄多为封闭式城垣建设,四周筑有高大坚固的土墙,主要用于防盗、防战乱和防御野兽的侵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增加,逐渐出现堡外村和散居庄。据载,宋时有坊、村、店109个,元初119个,明代有名大村75个,清初276个,雍正十年(1771),坊、村、镇、店442个,光绪十年(1884),村、堡421个,民国时期353个。 旧村建设在住宅结构、类型、工艺和施工方面,随历史推移不断发展。奉正塬和鹿苑塬二级阶地一带,穴居习俗源远流长。鹿苑塬(亦称梁村塬)的梁村、西营、马家湾、米家崖、陈家滩、雷贾村、孙家崖,奉正塬自西向东的湾雷、毗沙、东城坊、船张、小寨沟、南银王、蔡家、贾家、肖塬、今古渡马家、塬后、马家、嘴头党家、张家、席家、何家、东关、西关、崖王、新庄、小张村、底扬等村,多倚崖挖窑洞作居室。窑面一般宽3米左右,高不过4米,窑顶多为半圆或尖圆形,窑口镶有门窗。需多室时,并列开掘新窑。为增加辅助面积,还在窑壁挖掘各种形态的壁龛。富裕人家在窑前修建土木结构的厦房或拱脊房(俗称安间房),围聚成院。在北部川平原村庄中,散见有贫民或灾民居住的地窑。宋家窑、秦家窑、黄家窑等村就是依姓氏和居窑取名为村。民国时期,由于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川平原地区的地窑逐渐塌陷。村民院落,多为土木结构砖瓦厦房。富裕人家则有砖土木结构拱脊庭房与厦房结合的四合院。贫苦人家房舍多为草木结构。房屋墙基一般用泥和砖砌成,以防潮防雨保护墙体。 街道多为东西向或南北向一字形,大的村落多为“二”字形或“丁”字形。清同治元年(1862)后,定居渭河南高漫滩地区的移民,沿袭散庄独户习俗,多依河走势布局。历史上,由于县民生活水平低下,村庄建设滞缓。至民国时期,乡村仅有散见的寺庙、祠堂和地主豪绅所建的住宅为砖木结构。 新村建设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许多农民翻修旧房,增建新房,使旧村面貌有所改变。60年代初,受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影响,全县有6个公社50多个村受渍水危害。姬家公社的湾雷、毗沙、东城坊、罗家、朝李、钱家庄等村,崇皇公社的坡底任、坡底吉、桑程村、晏村、晏田等村,榆楚公社的皂南、下团庄、督府王、黄册、铁店、坡底、张家、安家等村,张卜公社的下大寨、新建等村,相继在1962年左右按当地新村规划部分或全部搬迁到奉正塬坡地或水位较低的高地。湾子公社的湾子村,药惠公社的药惠村、草王、麦张等村也向水位低的地方迁移。“文化大革命”后期,曾出现乱打庄基,滥占耕地歪风,各社队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1974年,农村建房时兴窗门捲楦、砖立柱的砖土木结构。1976年10月后,根据县园田化骨架规划,把全县1459个散庄、独户集中到423个自然村中,通远公社火箭村、姬家公社邓家塬等村试行居民点新村建设。邓家塬第九生产队新村街道布局、房屋式样、结构、院落类型为全县样板。是年,城关公社东街大队4个生产队的部分群众从城内迁往县城东北,建成启明村。1978年后,原居县城内的北街1队、草市1队和北街10队群众分别迁出,建成双睦村和团结村。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村出现建房热,同时滥占耕地风有所抬头。1982年,为搞好农村房屋建设,刹住乱占歪风,按照全国房屋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的“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实施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农村房屋结构、类型开始向宽敞大方、坚固耐用、新颖舒适方向发展。据调查,鹿苑镇胡家村92户、420人,1982年前,无砖木结构住宅。1982~1986年,21户新建砖混木或水泥预制板两层以上楼房共121间2490平方米;16户建预制板平房48间1280平方米;12户建砖木拱脊房36间720平方米;3户建砖木厦房9间90平方米。盖新房户约占胡家村总户数的56.52%。1989年,全县人均用房21.9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19.1平方米。 新村规划 1956年,农业实现合作化,由社、队自行规划新村,改造旧村,拓修村际车马道和田间便道。60年代初,泾惠灌区受渍水危害的6个公社50多个村庄,集体搬迁。老户庄基划地6分,新庄基地5人以上划地5分,5人以下4分。1964年,把发展供电馈路、社员生活、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线路和设施建设,当作重要内容进行规划。“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部分社队出现乱打庄基滥占耕地现象。1974年,县革委会决定对全县新老庄基进行“两清理”,因革委会统一规定标准与国务院有关社员宅基地使用权属政策不一致,仅个别社队开展了“两清理”工作。1975年,全县学习推广礼泉县烽火大队建设新村经验,把新批住宅用地规划为2分3厘3。1976年冬,开展的园田化建设,把村镇建设作为综合治理的内容,确定将全县1459个散庄、独户集中,依东西主干路和生产路布点,建成141个新村。此后因规划实施工程任务艰巨和耗资耗力巨大,县、社和群众难以承负等原因,村镇建设未能按规划实施。1981~1983年,对全县村镇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论证,详细编制了全县423个自然村的总体规划。1984年秋,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加速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县委、县政府组织乡镇领导人参观学习陕西第一新村大荔县雷北大队建设新村经验,将建设新村当作创建文明村(组)活动的内容(街道平整,排水通畅,环境清洁,门前无土堆、柴堆、粪堆),逐步推进。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