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秦代至汉代,主要流通半两钱。
吕后二年(前186)流通八铢半两铜钱。汉文帝五年(前175)流通四铢半两铜钱。元狩五年(前118)后流通五铢铜钱。新莽恢复旧制,本县流通布、刀、贝钱。东汉及魏、晋、隋代又流通五铢铜钱。唐武德四年(621),流通通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铜钱。宋代,主要流通圣宋元宝、崇宁重宝、崇宁通宝、熙宁元宝等铜钱和铁钱及纸币交子、钱引、关子、会子。金代流通正隆元宝等。元代,实行银本位制,市场遂流通银锭、银锞。明清时,先流通纸钞、帛钱、银两,后流通银两制钱、银两,后期流行龙洋银元。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相继发行铸有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袁世凯、蒋介石头像的银元,同时流行“站人”银元,市场以银元为主,铜元、锞币为辅。由于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各种纸币盛行。民国24年(1935)本县流通法币。民国31年(1942)流通关金券。民国37年(1948)流通金圆券、银元券,国民党政府又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市场交易又以小麦为等价物,再度流行银元、铜元,作为主币使用。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流通,但由于物价上涨,人民币发行量被迫增加,面值从1元券扩大到5万元券。1955年3月1日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拾元等11种纸币和壹分、贰分、伍分3种辅币。银行以新人民币1元兑换旧人民币1万元,收回旧人民币262.8亿余元,全部销毁。1964年收兑苏联代印的叁元、伍元、拾元3种票券,收回277.0万元。1987年4月27日发行伍拾元、伍角两种新版人民币纸币。1988年5月7日发行壹百元、拾元、伍角、壹角4种新版人民币纸币。凡1955年以后发行的人民币除叁元券外,均流通市场。
现金管理 1950年4月起,国营企业、机关、团体、合作社普遍编造现金收支计划,经审核后,由银行监督执行。1953~1955年粮食等收购价款全部付现。私营商业持现金采购的很多。1954年现金投放差额408.8万元。
1957年加强现金回笼,严格执行单位库存现金留用额制度,扩大转帐结算等,投放差额11.8万元,较上年少投放100.8万元。次年“大跃进”,投放差额156.7万元,至1961年投放差额有增无减。
1962年对超库现额的11个单位在全县点名批评。加强工资基金管理,协助财政局管好冻结存款。1964年打击取缔高利贷和金银黑市,回笼差额247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投放差额192.5万元。以后虽保持回笼,但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1971年11月整顿现金管理秩序,净回笼203.5万元。1984~1985年放宽现金使用范围,扩大结算起点,增加库存限额。投放差额分别为552.0万元和939.0万元。1986年抓紧现金回笼,控制投放,回笼差额1071.2万元。1988年贯彻“收紧银根,控制货币信贷”的精神,进行了现金大检查,现金投放明显减少。投放差额为637.9万元。次年,累计回笼货币5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