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民国中,大多数村的祠庙前,建有露天戏台或戏楼。中旺村、阳化村、兰梅原村的清末戏楼至今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0余村建成新型戏楼,舞台高大宽敞,后设化妆室、宿舍。以终南、楼观、阳化等戏楼较有特点。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了翠峰文英戏楼名,县城建起3座有干余座位的剧影院。平原村每年立有一二次庙会庆典,个别村达三四次,庙会庆典以演戏为中心,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间有对台。家家请来亲朋好友,场场戏举家观看。全县每年各村演戏共两千余场次,观众约220万人次。有五六家县剧团常年在县内巡回演出。年耗费约200万余元。
1950年全县3个业余剧团,1953年举办两期业余剧团骨干训练班,召开6次业余剧团团长和民间艺人座谈会,贯彻文艺为政治、为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方针,整顿业余剧团,挖掘和整理民间艺术。全县业余剧团在“三反五反”中排演《一贯道坦白》,合作化中演出《入社》、《人往高处走》等。1955年春节首次举行全县民间艺术会演大会。1959年春节全县11个公社的剧团会演,城关、哑柏业余文工团编演《月宫喜讯》、《解放妇女拖累》等6个节目,参加陕西省群众音乐、戏剧、舞蹈会演大会。1960年业余剧团30余个。“文化大革命”中,业余剧团上演8本样板秦腔戏和配合运动的节目。1976年业余剧团均重排古典历史剧和神话剧演出。1986年县财政投资270万元修建的周至剧院竣工。座位1380个,为文艺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较现代化的场所。1989年业余剧团有4家坚持演出。
周至多戏迷,戏迷看戏品戏,更爱演戏。十几个戏迷凑成堆,乐器响,戏开场,谓自乐班。1989年全县有64个自乐班,常年演出的40余个。一般唱秦腔本戏、折戏的,称自乐班。侯家村自乐班李怀宝,11岁学曲,13岁主演,他的秦音响遍西府扶风、眉县、东府铜川、华县、甘肃武威等地。终南镇自乐班旦角张列绸演的《三娘教子》情真意切,省电台播放了她的录音。仰天自乐班的王庚辰工须生,主演《放饭》声情交茂。周至风俗,家家婚嫁丧葬、满月生日、乔迁过会等大事,多数请自乐班助兴间或请大戏烘托气氛。因之,自乐班盛演不衰。主要在农闲时巡回在本县和西府演出。
自乐班是业余剧团的雏形,人手多的自乐班,置备戏箱,认真排练后即可登台演出本戏、折戏,因在农闲上演,称业余剧团。业余剧团有神灵寺、禅定、终南、楼观、下三屯、营儿、仰天、哑兴、槐花、马召、史务、焦镇、集贤、双庙、谭家寨、阳化等近20家,以仰天、禅定、哑兴等业余剧团较为出名。
民国中期至1965年,全县走红的业余剧团演员:水水娃(1906~1974),工正旦、青衣,唱念清晰,做功洗练,演戏活灵活现。下三屯村的吴新民(昭勤),工须生,功底硬扎,腹藏剧本60余部,演导精到。1958年仰天剧团成立。1962年请来原猛进剧团教练赵俊卿(1923~1970),县城南背街人,到仰天村落户,专事教练,导演古典和现代戏30余本,创作上演现代戏《红色种子》、《血债冤》和王庚辰创作《西河的春天》、《婚媒记》等。整理古典戏《唐王游地狱》、《二凤五连配》、《赤金镯》等。剧团到西府各县和甘肃天水一带,演出3000余场。
禅定农民剧团1951年成立,戏迷们出外打短工集资,置办简单的戏箱,自制幻灯、布景。文化大革命中,演员们把戏装道具藏进几家备用的棺材中,保全了家当。他们共排演90余本古典和现代戏,演出台风正,演员勤练功。如张西凤被录入宁强县剧团,在1987年西凤杯秦腔大赛中获奖。张智斌被西安音乐学院录取,毕业后多次在全国歌曲大赛中获奖,演唱的百余首歌曲录制发行。禅定农民业余剧团已演出5500余场,观众800万人次。
哑兴村业余剧团的孙三高,其父酷爱秦腔,父唱子随。孙是村业余剧团导演,生丑净角和打击乐的把式。1970年哑兴业余剧团排演自编的《宫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