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开展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南宋时,诗人陆游途经县境,就写有“画柱彩绳喧笑乐,艳女丽服角鲜明”的诗句,赞扬民间荡秋千的情景。当时的体育活动多为体、武结合,县城、阳平关等地都曾设有教场。
清末,西方体育逐渐传入县内,民国28年(1939)本县始辟新式体育场,相继召开体育运动会,进行一些项目比赛。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更加重视体育活动,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本县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草药历史悠久。但因历代政治腐败,加之民智未开,巫医盛行,使县民处于贫病交加之中。
清末,西医、西药随外国传教士传入本县。民国年间全县有40余家药店,主要经营中药材,兼营中、西成药。乡村多靠中草药治病。民国28年(1939)国民党十八陆军医院迁入,对本县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30至40年代,西医诊所、医院相继开办。宁强西医西药进入新兴时期。
解放后,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治传染病、地方病。1958年,初成县、区、乡、村四级医疗预防网络。40多年间,本县医疗卫生事业虽然道路曲折,但毕竟发展很快。现在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63个,其中县级7个,区级7个,集体所有制乡(镇)卫生院49个,另有村卫生所室366个。随着改革开放,个体开业医生日益增多。在职卫生人员由1950年的7人发展到1992年的635人,病床451张。医疗质量显著提高,能作胸腔及下腹部手术,有的疾病在县内已告绝迹。各种流行性疾病基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