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驻军
蜀汉后主景耀五年(262),司马昭谋大举伐蜀,姜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汉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阳安关即今宁强之阳平关。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汉中太守夏候道迁叛梁降魏。魏置戍除口,屯重兵据守,除口在今阳平关附近(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册36~37图)。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王建率部屯戍三泉。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川陕宣抚司及右护军分屯三边与沿流十郡,大安军驻军2000余人。
理宗端平二年(1235),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率部屯守大安军。
明洪武四年(1371),征西将军汤和、征虏将军傅友德,率师平夏,五月回师屯兵羊鹿坪(今县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平羌将军宁正平定阶文军乱,亦屯兵羊鹿坪。崇祯十三年(1640),署总兵赵光远率部屯守阳平关。
清雍正十年(1732)以前。宁羌营驻马兵40名,步兵45名,守兵130名。分防黄坝驿把总1员,马兵12名,步兵5名,守兵43名;分防大安驿千总1员,马兵12名,步兵8名,守兵40名;分防铁锁关马兵12名,步兵12名,守兵36名。
康熙三十年(1691)阳平关营,设马兵74名,步兵56名,守兵240名。内驻扎阳平关营参将1员,守备1员,马兵37名,步兵36名,守兵80名;分防广坪河把总1员,马兵15名,步兵10名,守兵60名;分防邵家坝马兵7名,步兵10名,守兵50名;分防安乐河马兵15名,步兵10名,守兵50名。
嘉庆十三年(1808),宁羌营内分派吐鲁番屯防外委1员,马兵4名,步兵2名,守兵21名;分防黄坝驿把总1员(把总署设在黄坝驿),马兵2名,步守兵48名;分防铁锁关外委1员(外委署设在铁锁关),马兵2名,步守兵53名。共存营马步守兵389名。
阳平关营驻马战兵51名,步战兵156名,守兵155名。内分派吐鲁番屯防马兵3名步兵3名,守兵11名。阿克苏换防马兵3名,步兵4名,守兵3名。喀什噶尔换防马兵2名,步兵5名,守兵2名。分防大安驿,把总1员,马步守兵65名。广坪河经制外委1员,马步守兵50名。共存营马步守兵217名。
康熙十三(1674),经略莫洛率军屯守宁羌,营扎南教场。嘉庆二年(1797),参赞德楞泰和将军恒瑞率部屯驻州城校场坝。
嘉庆七年(1802),提督杨遇春移师驻防宁羌。
民国在宁强县城的驻军有:民国3年(1914)冯玉祥之一部;6年(1917)四川督军刘存厚部;9年(1920)北洋军第七师吴新田之部;16年(1927)西北军赵寿山部1个营;20年(1931)国民革命军十三军独立第三旅王志远部;22年(1933)国民军十七路军孙蔚如部独一旅杨竹荪团之一部;1935年初,川陕苏区红军独立第二师;28年(1939)国民军陆军一六四师四九零旅;38年(1949)秋,国民军陆军第五兵团司令官裴昌会所率残部。在阳平关的驻军有:22年(1933)国民军陆军第一师(胡宗南部)1个营和杨竹荪团之一部;38年(1949)10月胡宗南部骑兵第二旅曾败驻宁西。
解放后1949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七师一七一团进驻县境,担负治安、剿匪等项任务,1953年撤离。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汉中军分区独立第二连驻朱家垭,守护县内铁路桥梁、隧道和油库,后改为武装警察中队驻守,1968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派出支“左”部队进驻宁强,同县人武部执行三支(支工、支农、支左)两军(军管、军训)任务,制止武斗。3月11日,使宁强“联指”、“总指”两大派达成“大联合协议”,收缴部分枪枝。1968年9月13日,开始清理上交武斗中被抢盗的国家物资。“三支两军”工作达6年之久。1975年12月15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宁强县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强县中队驻宁强。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