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视收看
蒲城县电视事业,是从1970年县广播站购置的一台14吋黑白电视机开始的,当时信号较弱,在城墙上架设9米高天线才可接收。以后,县上机关、单位和少数社队相继购买,1976年发展到102台,其中县级机关21台,厂矿单位62台,公社11台,大队8台。80年代以后,电视机逐渐普及,达到村村都有电视机,个人购买者也增加很快,每年以100多台的速度增加,至1982年增加到1872台,收看电视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经济发展快的村组,集体投资帮助农民购买。1983年,龙阳乡蒲石村第九组64户人家购回46台电视机,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视村。到1986年底,全县已拥有黑白电视机9600多台,彩色电视机431台,还出现3个电视村。到1987年底,黑白电视机发展到1万多台,彩色电视机831台。1988年尽管物价上涨,人们仍争相购置电视机。据统计,1990年全县农民每百户有黑白电视机11台,彩色电视机3台;城镇职工每百户有黑白电视机44台,彩色电视机62台。
第二节 差转覆盖
蒲城县电视差转台,是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关于小功率电视转播台管理办法,经省批准,于1977年冬建立的,主要是解决县城区覆盖问题。台址设在尧山西路,座北向南,1977年冬开工,1978年3月竣工,占地3000平方米,位于北纬35°1,东经109°5,海拔高度为550米。站内设有配套的50W电视差转机一台,接收820四频道信号,发射五频道,覆盖半径为7.5公里。DCH—10型彩色发射机1台,收二、四频道,发十频道,设有发射天线铁塔1座,高49米,双层接收天线高30米,黑白、彩色19吋电视接收机各1部。每天按时转播中央电视台电视教学、新闻和文艺节目,星期日10时至12时转播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1992年更新设备,购置摄像机,从1993年元月起增办蒲城新闻等电视节目。
蒲白矿务局差转台,于1979年10月成立,位于蒲白矿务局内,备有彩色10W配套差转机2台,收二、四频道,发六频道,基本上可覆盖尧山以北东党、罕井、大孔等地。
第三节 音像录放
蒲城县电视录放设备购置始于1984年。几个月内发展到50多台,录像片带约1200盘。当时,所有录像机除少数用于教学、科研工作外,其余多为营业性放映。片带多系海外、香港的武侠片、神话片和少数故事片与生活片,一开始就非常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尽管每场票价高出电影票价一倍或数倍,仍然场场满座。一些食堂、商店也都改作放映场地。仅1985年春节期间,县城内就有20多家录像放映营业单位。外地的一些放映单位也来县城营业。县广播电视局、文化局、文化馆、招待所都购置设备,先后办起营业性放映队。广播电视局又增修影视厅一座,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可容纳400多名观众。1990年,经县广播电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共同研究批准的放映单位有41个,其中全民15个,集体9个,个体17个。
录像片带来源复杂、易于复制,管理较难。1984年到1985年期间,滥放淫秽、武打片,腐蚀青少年,引起有关方面关注。为了使音像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1985年6月起,由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广播电视局及文化局等单位组织力量,对录像放映普遍进行检查,三次停业整顿,封存海外黄色录像带557盘,对违法放映的21个录像队和个人进行罚款处理,拘留收审4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播放出售淫秽录像片带的犯罪分子。
1989年7月上旬,按照中央“扫黄”的精神,由宣传部牵头,广播、文化、公安、工商、物价各部门协同,从7月上旬起,对音像市场进行停业整顿,制订了管理办法。对一些故意传播黄色内容的人,进行了严厉处罚,从而控制了音像市场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