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纸
1956年9月15日《澄城报》创刊。初为周报,1957年7月1日改为5日刊,1958年7月1日改为3日刊,同年10月1日改为日报,发行量由起初的3216份扩大到14986份,1958年底合大县时停刊。1988年元月28日,《澄城周报》创刊,年发行量4000份。
第二节 广播电视
1951年3月,澄城县广播收音站,编制3人,租用崔家槐院一间民房办公。站内设备只有一台五灯式直流收音机,可外接两个小喇叭,供开会用。收音站的主要任务是定时收抄时事新闻,油印成《新闻报》。该报除供县、区、乡干部阅读外,在全县范围内建立451处铁皮筒广播站,广播员上房顶,登土台,向群众宣读《新闻报》。一些老年人高兴地说:“我们年老眼不行,黑了开会去不成,自从有了广播筒,坐在屋里不用动,也能知道国家的大事情”。1952年起,收音员携带收音机和小喇叭,巡回各区、乡、村,组织群众收听广播节目,每次可供200多人同时收听。到1956年,已足迹遍各村。收音员李宪明被评为全省乙等先进收音员,收音站被评为全省乙等先进站,出席了西北人民广播电台召开的表彰大会。
1956年10月1日,在收音站的基础上成立了澄城县广播站,编制扩大到18人,除原来的1台收音机外,增设扩大机1台,苏式7.2千瓦发电机1部,播音控制机1台,在全县范围内架广播线390公里,安装舌簧喇叭700只,并增加了自播节目。
1958年冬,站址迁到县委前院(今东三路印刷厂),占房6间。
1958年底,澄、蒲、白3县合并,更名为蒲城县澄城公社放大站,辖王庄、矿区两个放大站。站址迁今县人民政府院内,占房14间。
1961年9月分县后,广播站建制恢复,工作人员增加到11人,增设600瓦扩大机1部。
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人员压缩到3人。
1963年后季,站址迁到县城东门外精进寺塔下(今副食品公司),辖4个公社放大站,工作人员又增加到11人。
1967年12月,在老城东门外新建站址,占地4.2亩,箍窑洞10孔,盖机房5间、服务部3间,发电房2间,厦房5间。
1967年与文化馆、剧团、电影站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恢复站建制,原辖放大站外,系统外新设澄合矿务局广播站,权家河煤矿等5矿处广播站和驻军广播站,增设载波发送机1部,430接收机1部,601录音机3部。
1973年5月,买回1部“北京820~14”黑白电视机,是为县内第1部电视机。
1977年10月,建成第1座电视差转台,安装电视差转机1部,功率50w,覆盖半径5公里。1980年后,全县电视机已发展到838部,其中彩色电视机155部。
1980年1月25日,澄城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局设编播组、事业部和服务部。除转播节目外,自播节目有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服务性节目和文艺性节目。如:《新道德新风尚》、《人民子弟兵》、《学习》、《法制教育》、《计划生育讲座》、《学科学用科学》、《生活知识》、《青少年之窗》、《澄城风貌》、《为您服务》、《星期日广播剧场》、《致富之友》等。
1984年元月,广播事业局更名为澄城县广播电视局,下设宣传部、事业股、服务部和办公室。同年8月,县内有了电视录相投影机。1985年10月1日有了电视自播节目。1988年投资21万元,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并率先开展电视新闻采摄业务。到1989年,电视差转台发展到3座,全县电视机14000台,40%的人能看到中央电视节目,90%的人能看到陕西省电视台的节目。电视录像投影机发展到15家,年放400多场次,观众达1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