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业余戏剧
明、清时期,本县提线木偶戏业余社班林立,清代鼎盛时达72家。清代至民国期间的“家儿戏”、“自乐班”遍及各大村社。清末,坊镇田谋儿的“田家班”号称“关中八小班”之一。民国初期,马家庄乡富礼坊村的业余眉户戏班,在名艺人车典顺及其学生车绪斗和车德全的带动下曾闻名大荔、澄城等县。民国末年,本县仍有山阳、紫光、太定、坤龙、卓里、郭家坡、贺家庄等提线木偶戏社班13家。抗日战争中,河南难民来合甚多,聚居全兴寨,成立河南曲子和河南梆子两个戏班。但因战乱,杨素贞、汤凤英、任凤侠、许金花等女名演员均于1947年被国民党军队带走,戏班即散。
建国后,较大村庄在“家儿戏”的基础上,纷纷成立业余剧团。据1953年调查整顿中统计,全县农村业余戏剧团体达133家,其中经县上批准的有49家;提线木偶戏业余剧团有郭家坡、小伏六、坤龙等13家。1956年,车德全、车绪斗受省文化局邀请,参加东府十县和蓝田、西安等十个县(市)的眉户老艺人展览演出,主演传统戏《火焰驹》、《梅降雪》,连演6场,轰动省城。
一、业余剧团
范家洼业余剧团 1951年土地改革时,在自乐班基础上成立。全部箱衣、道具均由爱好者捐赠,排练时每人每晚付五分钱灯油费。1956年合作化后,费用由集体支付。50至70年代,先后演出传统戏《四进士》、《法门寺》、《铡美案》,现代戏《两颗铃》、《一家人》、《李双双》、《夺印》、《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三世仇》、《三代冤仇》等。1963年后,还自编自演了《学雷锋》(道情)、《两个饲养员》(秦腔)等大量剧目。演员范青侠被共青团合阳县委命名为“红色宣传员”。
路井业余剧团 1951年成立,1956年在全县文艺会演中名列前茅。1958年代表韩城县南片(合阳)赴渭南参加会演,获演出一等奖,戏曲大合唱《歌唱金水沟》作者靳文杰,获创作一等奖。1963年后,由靳文杰编写,本团演出的现代剧《赶鸡蛋》,选为渭南专区碗碗腔剧团赴陕西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演出节目;线胡剧《光荣枪》选为合阳县民兵演出队赴陕西省民兵代表大会演出节目。《陕西日报》曾发表长篇通讯,介绍路井业余剧团。
坤龙业余剧团 1950年成立,坚持活动30多年,以演曲子戏(眉户)见长。起初经费由爱好者捐赠,合作化后由集体筹助。曾排演古装戏《卖油郎》、《火焰驹》,现代戏《梁秋燕》、《中国魂》、《一颗红心》等。1963年,在合阳县第一次宣传工作代表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 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地业余剧团纷纷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此后10年间,传统戏全部禁演,一度只演唱“样板戏”,且多为京剧清唱。自编自演的节目多为“小演唱”、“对口词”、“快板”等。 三、同乐会 “文化大革命”中,婚丧事禁止请“乐人”,全县所有“自乐班”不约而同改名“同乐会”。凡遇婚丧事,除地、富、反、坏、右家庭外,皆入事演奏。80年代全部消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