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图书
一、图书发行
书摊和书铺 清同治以前,本县书摊、书馆主要经营供塾师学生阅读的“四书6、“五经”和启蒙、课外读物,供文士攻读的经、史、子、集、传奇和小说,供农用的历书及木刻版印的年画、灶君、门神等,货源从西安或山西太原购进。同治年间,始从同州(今大荔县)城内川心店购进。当时,图书多为木刻石印。民国中前期,随着中、小学的建立,县城和一些大集镇始设书铺,图书品种数量增多,宣传新文化、新知识的书籍及医书、辞书等广为发行。
建国初期,私人书摊,俗称“书倌”,经常荷担赶集,走巷串校。60年代逐渐销迹,1980年后又有发展。至1990年,全县有个体书摊、书店48个。
书报代办处 民国18年(1929),县教育局设立书报代办处,编制1人,专管学校教材、教具代销业务。民国20年(1931),县民众教育馆亦设立书报代办处,专营报刊杂志、文艺小说和学生课外读物。
大众书店 民国25年(1936),中共地下党员管建勋等人为团结教育进步青年,推动抗战,集资在县城东街开设“大众书店”,大量经销“生活书店”和其它书店出版的进步书刊及左翼作家文学作品。1938年10月,被国民党县党部查封。
新华书店 1948年合阳解放后,中共合阳县委抽调专人以18块银元作资本,在县城钟楼东边开设“合阳书店”,直属中共合阳县委宣传部领导。1951年2月,合阳书店更名为“陕西省新华书店合阳支店”,店址迁至南街“八蜡庙”,设门市部3间,编制6人,受县文教科和省新华书店领导,年销图书15.67万册。1958年并县期间,更名为“韩城新华书店合阳门市部”。1961年分县后,复为“合阳新华书店”。1969年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人员增至11人,属“合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总站”领导,主要经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鲁迅著作,毛泽东像章等。1970年又更名为“合阳新华书店”。1979年上级拨款14.5万元,建成营业大楼。至1990年,在路井、坊镇、甘井、同家庄、黑池等集镇设立门市部,人员增至23人,图书发行量达161.41万册,是1951年的10倍多,其中马列著作1.55万册,课本61.4万册,文教、艺术和科技读物77.86万册,图片17.6万套,其它3万余册。
集体书店 1980年后,乡、镇文化站开设书店13个。
二、馆藏阅览
合阳县图书馆 民国20年(1931),合阳县民众教育馆设立图书部,至民国36年(1947)藏书万余册。后于战火中散失无余。建国后,县文化馆先后开设图书部、阅览室和古图书室,属全民所有制事业机构,编制4人,归县文化局领导。至1964年馆藏图书3.4万册。其中现代书籍2.1万册,古代图书1.3万册。内有范海龙1960年捐赠其父范清丞珍藏的万余册,侯志欣等三人在1963年捐献的3000册。“文化大革命”中管理混乱,到1979年仅存现代书籍6000余册,古图书损失达二分之一。1990年3月,组建合阳县图书馆时,共有藏书2.1万册,其中古图书1万余册。依专家鉴定,古书籍中有珍藏书籍(善本书)28种88册169卷,其中19种28册88卷报国家备案。
合阳中学图书馆 民国20年(1931)前后,建立合阳县立初级中学图书馆。至1947年,藏书万余册。建国后,合阳中学图书馆藏书倍增,1966年达3万多册,“文化大革命”中所剩无几。到1990年购置至28974册。
据1990年统计,县委党校图书室、黑池文化站图书部、王村文化站图书部、关中东部抽黄总指挥部图书室,均藏图书万册之多。
第二节 报纸
一、本县编印的报纸
《力报》 民国27年(1938)3月,合阳中学校长孙玉如联络进步教师,在校内创办《力报》;为石印对开版,旬刊,免费发行,旨在宣传推动抗战。发行9期停刊。
《合阳简报》 民国29年(1940),县民众教育馆创办《合阳简报》,主要转载各大报刊关于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消息,兼载少量科学知识和短文,为石印八开版,三日刊,每期印发四、五百份。民国31年(1942),由国民党县党部接办,成为反共喉舌,于民国36年(1947)停刊。
《广播新闻》报 1950年12月,中共合阳县委宣传部收音站选摘纪录新闻,创办《广播新闻》,每周2至3期,油印500余份,发至区、乡人民政府及各村,1951年10月停刊。
《合阳报》 1956年2月,中共合阳县委创办《合阳报》周刊。1957年元月改五日刊,1958年4月改3日刊,每期发行3000余份,于韩合并县后停刊。1984年8月复刊,为四开四版,周刊,国内公开发行。《合阳报》一版为要闻版,主要登载本县新闻,另设栏目“祖国各地”、“天下事”、“新风赞”、“金水两岸”、“梁山了望哨”等。二版为科技信息版,以刊登工农业科技知识为主,主要栏目有“亮宝台”、“专家论坛”、“果农之友”、“烟棉服务站”、“乡镇企业”、“改革之声”、“政策顾问”、“买卖桥”、“市场行情”。三版为社会生活版,刊登党、政、工、青、妇各团体及各阶层活动,主要栏目有“党团生活”、“青年园地”、“家庭”、“为您服务”、“生活顾问”、“健康之友”、“田园赞歌”、“法制园地”等。四版为副刊、广告版,刊登反映本县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的散文、诗歌、文艺习作和商业广告,主要栏目有“乳罗山”、“外地的合阳人”、“漫话合阳”和“节日民俗”等。1986年6月,《合阳报》由县邮电局发行,期发行量2.1万份。1990年底,增至3.1万份,是1958年的10倍。
《金水》报 1964年5月县文化馆创办《革命文化》,宗旨是繁荣本县业余文艺创作,为不定期文艺性油印刊物,每期印发500至1500份,免费发至农村俱乐部及业余文艺爱好者。至1978年底,共印发231期。1979年元月改为月刊,铅印八开版,发行1500份。1980年元月改名《金水》,除刊出演唱材料、诗歌、小说、杂谈外,并设“地方风物志”、“知识讲座”、“文艺动态”等栏目,与28个省、市、自治区文化、文艺部门交流联系。1984年3月停刊,累计出刊288期。
二、报刊发行
民国中期,机关、学校和个人由县民众教育馆代办订报,或从西安、上海各报馆直接邮订。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人杨福堂在县城南大街开设“五州派报社”,办理《西京日报》、《老百姓报》、《民众导报》等10多种报纸的订购和零售业务,受国民党县党部审查监督。1946年,发行、零售转载张奚若教授在西南联大痛斥国民党顽固派长篇讲演的报纸。当天报纸被国民党县党部扣发,不久即关闭停业。
1950年,县邮电局开办报刊订销业务。1958年报纸期发数1.5万份,刊物0.67万份。“文化大革命”中,报刊种类及订销数量大幅度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科技和文化艺术等报刊杂志发行量大增。1985年,报纸期发数达5.4万份,刊物达5.45万份。1990年,报纸期发数4.2万份,刊物为1.75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