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馆
大荔县文化馆前身为通俗图书馆,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名民众教育馆。民国三十二年(1943),省在大荔设民众教育馆(习称省民教馆)。1949年5月,两馆合并改为陕甘宁边区大荔县人民教育馆,1950年8月更名县人民教育馆,1959年改为县中心文化馆,1972年复为大荔县文化馆。
1985年,编制干部16人,设创作、美术摄影、音乐舞蹈、馆站、后勤等五组,分别负责辅导群众开展各种业余文化艺术活动,搜集、整理、研究民间艺术以及自身的创作工作。
朝邑文化馆 前身为朝邑县图书馆,设于民国十六年(1927),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名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名朝邑县人民教育馆,1953年更名文化馆,1958年并县后定名大荔县文化馆朝邑分馆,1961年更名朝邑文化馆。
平民文化馆 前身为1949年3月建立的平民县文化馆。1950年5月平、朝合县后改名为朝邑县平民文化馆。1958年冬,因修建三门峡水库,馆址迁至两宜镇,更名两宜文化馆,1961年11月机构撤销。
二、文化站
文化站是乡(镇)政府管理文化事业的职能部门,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本县文化站建设起步早,发展快,1971年试点建成两宜文化站。1980年陕西省建设农村集镇(公社)文化中心工作会议在本县召开,1982年全县27个公社均建立了文化站。1989年,朝邑、羌白、许庄、两宜、西寨、苏村、沙底、汉村等16个乡(镇)文化站相继发展成文、教、科、卫、体五位一体的文化大院。同年底,平民等6个三门峡库区移民返迁的乡(镇)亦先后建起了文化站。
三、图书馆
唐代,本县藏书机构名曰“书院”,宋代尤盛,并成为读书讲学之所。清末,朝邑有西河、华原、友仁、文介、镰阳五所书院,大荔有丰登、冯翊两所。民国三十三年(1944),冯超如等人在郗家巷东口“清和观”筹建“大荔县创化图书馆”,收藏有《万有文库》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万余册,设管理员2人,对外开放。同时,大荔、朝邑民众教育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文化馆均设有图书阅览室,购置图书,供群众外借内阅。
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1979年6月县政府在县文化馆大院成立大荔县图书馆,编制馆长1人,工作人员4人,1989年动工兴建三层图书楼一幢,面积740平方米,设图书、阅览、讲座室各1个,共有流通图书23400多册、报刊杂志200种,年平均接待读者2万人左右。图书馆并辅导各文化站开展图书阅览活动。
四、群众性文化团体
县书法协会 1987年3月成立,订有章程,由会员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负责开展群众性的书法研究、探讨和展览等活动。
县故事工作者协会 1985年成立,订有章程,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负责研究、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故事编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