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故事 沙底村、马坊渡村流行年深久远,形似芯子,装扮故事或戏剧场面于车或桌子,人抬车拉,同社火列队行进。其故事多取材于有凶杀场面的戏剧,如:《铡包冕》、《铡国舅》等,其铡头、挖眼、剁脚、断手等处均用猪血、狗血涂抹,剖腹者抽出肠子(狗肠),给人以阴森恐怖感,新中国成立后极少活动。
二、工艺
剪纸 俗称“剪窗花”、“掏窗花”。是劳动人民美化环境的一种装饰性美术活动,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贴于窗户、墙围、顶棚等处。农村妇女多于10岁左右即习此艺,剪啥像啥,栩栩如生。取材多为戏剧故事。动物有马、牛、羊、鸡、犬、豕,还有其它如狮子、老虎、猫、鱼、鹰、燕等飞禽走兽及竹、兰、菊、梅、佛手、石榴等四时花卉以及“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莲生贵子”等字与花卉套剪,千姿百态。剪纸活动遍及乡里,以隽秀、细腻著称,50年代曾为省上入选参加民间美术展出。
刺绣 据考古发现,本县的刺绣艺术汉唐即有,历代流传,遍及全县。其用于服饰如衣、裙、鞋、帽、荷包、裹肚、围围、手帕等,绣以竹、兰、菊、梅等各式花卉或狮子、老虎、青蛙、凤凰、燕子等飞禽走兽;用于寿帐、屏风、桌裙、搭椅、旗帜等方面的则常绣麒麟送子、莲生贵子、观音送子、五子登科、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狮子滚绣球、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海水朝阳等,造型优美,工艺精细,色彩适度,鲜明生动。其绣法解放前多为手工操作。解放后,多数已为机具代替。出现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内容。
雕刻 有木雕、石雕、皮雕等。以皮雕即皮影雕刻闻名中外,50年代,苏联曾在本县购买皮影戏人物、道具全套,作为研究资料。皮影雕刻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布局巧妙,不感拥塞。如金銮殿、帅帐、书房、绣阁,真窗实门,富丽堂皇,气势宏大,花木怪石,奇特多姿。人物形象有的威武强悍,精神饱满,有的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皮影雕刻之兴起时间,据传始于清初,当时有作坊数家,今仅存婆合乡婆合村张有才一家。1980年曾招收学徒习艺,其作品远销国外。
礼馍 也叫“花花馍”,属面塑艺术。它是用普通面粉,利用针线、梳子、剪子为工具,靠手捏制而成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相传它是古代金石礼器和图腾演化的产物,也是劳动妇女群体智慧的结晶。本县民间久为盛行,以婆合、八鱼及铁镰山上下一带为佳。大的用面数十斤,小的则半两几钱,小若鸡蛋、豆粒,细若粉条游丝,精致细腻。一年四时八节用的礼馍有花、鸟、虫、鱼、人、猪、鸡、鳖、狗、蝙蝠、青蛙等,造型古朴,做工精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以虎形造型最佳。凡用于婚礼、丧葬、祝寿、“婴儿满月”等方面所送的礼馍,按亲属远近均有一定套数和规格,以表达人际关系和友谊交往的深度,故有着丰富的知识内涵。本县八鱼乡面花艺人王玉侠等参加了陕西省首届《西衡杯》面花大奖赛获集体奖第二名,王玉侠、聂秀芳、王慧贤分别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