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戏剧团体
江东班
清乾隆中期,为同州府著名梆子班。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三年(1771~1778)经常于西安演出。其中名角樊小惠(云官、大荔人)“以声擅,绝唱也”。领班琐儿(周至人)“以色擅,绝色也”,誉满三秦。以后班社几经更新,辗转于同州府境。还有齐士唐班,以《三上轿》、《泗州城》、《杀狗劝妻》、《辕门斩子》等为拿手戏,直到光绪后期,仍为秦晋群众津津乐道(《河东官运总局陕岸曲子抄本载》)。
仪泰班
清光绪十年(1884),朝邑通润张姓创建的同州梆子科班。所出的名徒有大净五五子、二净八狗儿、一声雷;小旦满斗金、温儿;须生奓记儿;胡琴块儿;二股弦张卯子;月琴李贻儿等。光绪二十年(1894)前,沿豫西、商洛到湖北老河口、均州、里官桥以至沙市、长沙等地演出。光绪二十八年(1902)返回同州。
解放前大荔县同州梆子班社、自乐班(座乐班)一览表
┏━━━━━┳━━━┳━━━┳━━━━━━━━━━━┳━━━━━━┳━━━━━━━━━┳━━━━━┓
┃ 名称 ┃剧种 ┃形式 ┃ 创立年代 ┃ 创始人 ┃ 活动时期 ┃ 班址 ┃
┣━━━━━╋━━━╋━━━╋━━━━━━━━━━━╋━━━━━━╋━━━━━━━━━╋━━━━━┫
┃ 杨家班 ┃梆子 ┃大戏 ┃乾隆初年(1736~1745) ┃ 大荔杨姓 ┃乾隆间名重同州、 ┃大荔城内 ┃
┃ ┃ ┃ ┃ ┃ ┃西安之间 ┃ ┃
┃ 江东班 ┃梆子 ┃大戏 ┃乾隆中期(1771~1778) ┃ 琐儿领班 ┃乾隆三十六年~ ┃ 大 荔 ┃
┃ ┃ ┃ ┃ ┃ ┃四十三年活动于 ┃ ┃
┃ ┃ ┃ ┃ ┃ ┃西安、同州 ┃ ┃
┗━━━━━┻━━━┻━━━┻━━━━━━━━━━━┻━━━━━━┻━━━━━━━━━┻━━━━━┛
┏━━━━━┳━━━┳━━━┳━━━━━━━━━━┳━━━━━━━┳━━━━━━━━━┳━━━━━━┓
┃ 名称 ┃剧种 ┃形式 ┃ 创立年代 ┃ 创始人 ┃ 活动时期 ┃ 班址 ┃
┣━━━━━╋━━━╋━━━╋━━━━━━━━━━╋━━━━━━━╋━━━━━━━━━╋━━━━━━┫
┃山西红班 ┃梆子 ┃大戏 ┃ ┃ 山西红 ┃嘉庆年间 ┃大荔城内 ┃
┃ 老县班 ┃梆子 ┃大戏 ┃嘉庆二十年(1815) ┃ 县府 ┃道光、咸丰年间 ┃大荔城内 ┃
┃齐士唐班 ┃梆子 ┃大戏 ┃ ┃ 齐士唐 ┃道光、咸丰年间 ┃朝邑柳村 ┃
┃ 潘驿班 ┃梆子 ┃大戏 ┃ ┃ 潘汉龙 ┃道光、咸丰年间 ┃大荔潘驿 ┃
┃ 寺前班 ┃梆子 ┃大戏 ┃ ┃ 梁光 ┃道光、咸丰年间 ┃大荔羌白 ┃
┃ 八牛班 ┃梆子 ┃大戏 ┃ ┃ 赵家 ┃道光、咸丰年间 ┃朝邑 ┃
┃ 同堤班 ┃梆子 ┃大戏 ┃ ┃ 赵家 ┃道光、咸丰年间 ┃大荔同堤 ┃
┃ 刘门班 ┃梆子 ┃大戏 ┃ ┃ 刘家 ┃道光、咸丰年间 ┃朝邑龙门村 ┃
┃ 南午班 ┃梆子 ┃大戏 ┃ ┃ ┃道光、咸丰年间 ┃朝邑南午村 ┃
┃ 吴王班 ┃梆子 ┃大戏 ┃ ┃ ┃ ┃朝邑吴王村 ┃
┃ 仪泰班 ┃梆子 ┃大戏 ┃光绪十年(1884) ┃ 张姓 ┃光绪年间 ┃朝邑通润 ┃
┃ 英杰班 ┃梆子 ┃大戏 ┃光绪二十七八年 ┃ 贺三彪 ┃ ┃大荔贺家洼 ┃
┃ 中和班 ┃梆子 ┃大戏 ┃光绪二十年后(1894) ┃ 杜飞元 ┃光绪年间 ┃大荔杜家滩 ┃
┃ 三盛班 ┃梆子 ┃大戏 ┃光绪二十年后 ┃ 季海儿 ┃光绪、宣统年间 ┃大荔 ┃
┃ 狗娃班 ┃梆子 ┃大戏 ┃光绪二十年后 ┃ 王狗娃 ┃光绪、宣统年间 ┃大荔 ┃
┃小德盛班 ┃梆子 ┃大戏 ┃光绪二十年后 ┃ 差头赵家坤 ┃光绪、宣统年间 ┃大荔 ┃
┃ 坤儿班 ┃梆子 ┃大戏 ┃光绪二十年后 ┃ 赵坤儿 ┃光绪、宣统年间 ┃大荔 ┃
┃ 五儿班 ┃梆子 ┃大戏 ┃光绪末 ┃ 名净张五儿 ┃民国初年 ┃朝邑 ┃
┃ 高升班 ┃大戏 ┃大戏 ┃ ┃ ┃同治、光绪年间 ┃朝邑 ┃
┃ 三义班 ┃座乐 ┃大戏 ┃道光十七年(1837) ┃ 西仁庄 ┃道光、咸丰年间 ┃大荔 ┃
┃ 长安班 ┃座乐 ┃大戏 ┃咸丰十一年(1861) ┃ ┃同治、光绪年间 ┃大荔 ┃
┗━━━━━┻━━━┻━━━┻━━━━━━━━━━┻━━━━━━━┻━━━━━━━━━┻━━━━━━┛
觉民学社
朝邑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由县政府出面组织乡绅集股创办。招收两期学员七八十人,初学同州梆子,后改学西安乱弹。曾演出于朝邑、华阴、华县、潼关及晋东、豫西等地。管理严格,剧目丰富,演出质量较高。民国二十四年(1935)与牖民学社合并,部分未并人员另组“秦镜社”,不久停业解体。
牖民学社
军队自给自养的专业秦腔表演艺术团体。民国二十年(1931)西安“榛苓社”面临解体,由李笑侬、颜春苓二人周旋,收罗人员,重新组班,请易俗社名丑苏牖民领班,定名牖民学社,随即转交大荔驻军四十二师师长冯钦哉接管,随军演出。曾在大荔西学巷北口、朝邑火神庙建有剧场。抗日战争爆发后,改名“抗建剧团”,由大荔县民教馆长兼任团长,因战局紧张,停业两年后,大荔商会又恢复该团,改名“大荔剧团”。一年后,国民党第一军又收为“第一军剧团”,民国三十五年(1946)解散。
新民蒲剧团
民国二十八年(1939)成立于两宜镇的江湖班社。
抗日战争时期,由流亡于平民、朝邑的部分蒲剧演员,在两宜镇戏剧爱好者赵明之的协助下,组成新民蒲剧团,聚集了不少蒲剧名演员,如旦角王存才、玻璃翠(杨明亮)、张玉德、杨玉泉、宋荣廷,须生阮兴保、屈兴成、张保成、十三红(张庆奎),生角王应福、杜西庆等。活动于平民、朝邑、大荔县城以及许多乡镇,主要以售票为主。1945年离陕返晋。
业余剧团
清末民初,大、朝两县农村乡镇戏剧爱好者,秋收冬藏,坐地带乐弹唱,俗称“自乐班”。逢年过节,经村首同意后,爱好者临时凑合,登台演出,俗称“家戏”。由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群众不嫌其陋,虽远及数里,扶老携幼往观者甚多。
新中国成立后,较大村镇,在自乐班基础上纷纷成立业余剧团,至1985年全县有上百个。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自编节目也占一定数量,颇受群众欢迎。较为活跃者有:沙底、两宜、西寨、高明、东白池、东高城、安二、堤浒、双泉、羌白、槐园等村业余剧团。随着电影、电视的日益普及,农村业余剧团活动日趋萧条。
哀鸿剧团
民国十七年(1928),中共地下党员张重义、朱晦生奉命在西高明村及高明塬上开展党的宣传组织工作,遂于春节前联络当地进步青年二十余人组成“哀鸿剧团”,排演了《翠花之死》、《不识字的害处》等节目,春节及农隙集会期间曾在西高明、西高城、朱家等村演出,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重义扮演多面角色,情态逼真,生动感人。后因受当局镇压,人员远走,剧团解散。
大荔县剧团
属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专业戏剧团体。主演碗碗腔兼演秦腔。前身为朝邑群众剧团、朝邑九三剧团。系1951年5月1日在中共朝邑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宣传部、文教科、文化馆组建的专业剧团,从1952年起先后招收六期学员共200余名,其中佼佼者有何秀琴、张毅、王玲等。1958年并县后,更名大荔县剧团第一团,1960年又改名大荔县戏曲剧院碗碗腔剧团,1963年更名渭南专区碗碗腔剧团,由专区戏曲管理委员会统管,1966年又更名专区东方红文工团,1968年交县管理,改为大荔县文工团,1985年改称大荔县剧团。
1958年将皮影戏碗碗腔搬上大戏舞台,是县剧团对戏剧事业的一大贡献。1961年9月10日至10月20日曾参加“陕西省阿宫碗碗腔赴京演出团”,以整理后的传统剧目《二度梅》、《兵火缘》、《金碗钗》,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首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汇报演出30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戏剧界专家观看演出和接见演员的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李先念、彭真、陈毅、习仲勋、陈云、蔡畅、谭震林、李富春、张奚若、包尔汉、屈武、齐燕铭、周扬、吴玉章、傅作义、张治中、沈雁冰、谢觉哉、杨献珍、曹禺、赛福鼎、吴雪、苏一萍等。陈毅代表国务院设晚宴招待了全体演职员,共青团中央赠送了锦旗和手风琴等纪念品,全体同志还参加了十二届国庆观礼。
首都演出,誉满京华。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别召开座谈会,肯定成绩指出奋斗方向;《北京晚报》发表了“细腻动人、情趣盎然”等评论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兵火缘》全剧录音,向全国播放。
1961年10月,应山东省委邀请赴济南、青岛、淄博等地演出25天;1963年根据文化部全国剧团巡回演出规划会议安排,赴山西、内蒙、宁夏、甘肃、青海等五省(自治区)演出,历时130天,演出119场。先后与各地二十多个剧团联欢、座谈、进行艺术交流,各地报刊发表评论文章近二十篇,给予较高评价。“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戏衣、道具烧毁,艺术资料送废品站,剧目被禁演,艺术骨干受批判,剧团处于解体边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又获新生。不仅上演的传统剧受到群众的称赞,而且上演的现代戏《刘胡兰》、《沙岗涌泉》等更为观众赞不绝口。曾多次参加地区、省级戏剧调演并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
大荔县秦腔剧团
县秦腔剧团,原由羌白业余戏剧爱好者李志汉、贺建英等于1952年8月在羌白镇组成。初名翊声剧团,吸收民间喜爱秦腔并热衷于舞台表演者自愿联合组织的民间职业剧团,集体性质,自负盈亏。1953年3月由羌白迁驻城内演出,受到县政府重视,于同年冬派员进团加强领导。1954年夏,复派工作组整顿组织,更名为大荔县人民剧团。由于演出收益除支尚有积余,为剧团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遂陆续聘请名角赵正俗、陈妙玲、张明华等并积极培训学员,不断充实壮大演出阵营。1958年易名为大荔县秦腔剧团。同年12月合县后改名大荔县剧团第二团。1960年又改名大荔县戏曲剧院秦腔剧团。1963年5月与碗碗腔剧团合并而告终。建团11年中,以传统剧目为主,如《玉虎坠》、《天仙帕》、《黄金台》、《彩楼配》、《蝴蝶杯》、《玉堂春》等,同时演出不少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目,如《满江红》、《牛头山》、《雷锋》、《夺印》、《三月三》、《红心虎胆》等,深受群众欢迎。为活跃人民文化生活、培养新秀、振兴秦腔做出了积极贡献。
线腔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大荔、朝邑两县先后组建了专业线腔剧团。1956年陕西省举办木偶皮影会演时,两县的线腔剧团均参加演出,受到好评。会演中,罗马尼亚、苏联木偶专家观看了原朝邑县线剧团的演出,并合影留念;福建潮州木偶团又赠送了线偶,互相交流。1958年合县后,原大荔线剧团更名为大荔县线剧团第一团,朝邑线剧团更名为大荔县线剧团第二团。同年,二团再次参加了陕西省木偶皮影会演。1965年两团全部撤销。
皮影剧团
原大荔、朝邑各有皮影团一个。1958年合县后,原大荔县皮影团更名大荔县皮影团第一团,朝邑皮影团更名大荔县皮影团第二团。后皮影一团被陕西省戏曲剧院接收。1960年又将皮影二团更名大荔县戏曲剧院皮影团。1965年因压缩城市人口而解散。皮影剧团是东府碗碗腔的有名团体,1956、1959两年均参加了陕西省皮影木偶会演,1956年原朝邑皮影团又代表陕西省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党和国家领导及戏剧专家彭真、习仲勋、张奚若、周扬、田汉等均观看了演出。
文艺创作组
1979年10月成立,1981年正式办公,地址设在文化馆大院内。创作组以专业戏剧创作为主,文学创作为辅,1989年并承担了辅导业余戏剧创作的任务。编制5人,设组长1人。至1989年发表于中央、省、地文艺刊物和县以上专业剧团上演的剧本、小说、新故事等作品有《沙苑恩仇》、《生日》、《绒仙树下》、《刀下留人》、《新婚之后》等60多篇(部),并编纂了《大荔县戏曲志》。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省级戏剧会演情况
┏━━━━━━━━┳━━━━┳━━━━┳━━━━┳━━━━┳━━━━━━━┳━━━━━━━━━━━━┓
┃会演(评比)会 ┃ ┃ 演出 ┃ ┃ ┃ ┃ ┃
┃ ┃时间 ┃ ┃ 剧种 ┃ 形式 ┃ 演出单位 ┃ 获奖情况 ┃
┃ 名 称 ┃ ┃ 剧目 ┃ ┃ ┃ ┃ ┃
┣━━━━━━━━╋━━━━╋━━━━╋━━━━╋━━━━╋━━━━━━━╋━━━━━━━━━━━━┫
┃ 全国第一届 ┃ ┃ ┃ ┃ ┃ ┃李正敏(朝邑剧团副团 ┃
┃ 戏剧观摩会演 ┃1952年 ┃ ┃ ┃ ┃ ┃长)参加西北地区演出代 ┃
┃ ┃ ┃ ┃ ┃ ┃ ┃表团赴京演出。 ┃
┗━━━━━━━━┻━━━━┻━━━━┻━━━━┻━━━━┻━━━━━━━┻━━━━━━━━━━━━┛
┏━━━━━━━━┳━━━━┳━━━━━━┳━━━━┳━━━━┳━━━━━━━━━┳━━━━━━━━━━━━━┓
┃会演(评比)会 ┃ ┃ 演出 ┃ ┃ ┃ ┃ ┃
┃ ┃ 时间 ┃ ┃ 剧种 ┃ 形式 ┃ 演出单位 ┃ 获奖情况 ┃
┃ 名 称 ┃ ┃ 剧目 ┃ ┃ ┃ ┃ ┃
┣━━━━━━━━╋━━━━╋━━━━━━╋━━━━╋━━━━╋━━━━━━━━━╋━━━━━━━━━━━━━┫
┃ ┃ ┃ ┃ ┃ ┃ ┃演出三等奖、音乐演奏三 ┃
┃陕西省第一届 ┃ ┃ ┃ ┃ ┃ ┃等奖、导演(惠居民、何新 ┃
┃戏曲观摩演出 ┃ 1956年 ┃ 金沙滩 ┃ 秦腔 ┃ 大型 ┃ 朝邑剧团 ┃喜)三等奖。表演奖六人: ┃
┃ ┃ ┃ ┃ ┃ ┃ ┃一等贠安民、二等李玉 ┃
┃ 大 会 ┃ ┃ ┃ ┃ ┃ ┃ ┃
┃ ┃ ┃ ┃ ┃ ┃ ┃民、三等徐元民、党训民、 ┃
┃ ┃ ┃ ┃ ┃ ┃ ┃惠居民、王学义。 ┃
┣━━━━━━━━╋━━━━╋━━━━━━╋━━━━╋━━━━╋━━━━━━━━━╋━━━━━━━━━━━━━┫
┃ ┃ ┃ ┃ ┃ ┃ ┃表演奖: ┃
┃ ┃ ┃ ┃ ┃ ┃ ┃一等李应选、马相文, ┃
┃ ┃ ┃ 三英卷 ┃ 线腔 ┃ 大型 ┃ 朝邑线剧团 ┃ ┃
┃ ┃ ┃ ┃ ┃ ┃ ┃二等齐相五、海娃子。 ┃
┃陕西省木偶、 ┃1956年 ┃ ┃ ┃ ┃ ┃ ┃
┃皮影戏会演 ┃ ┃ ┃ ┃ ┃ ┃荣誉奖:李仁华。 ┃
┃ ┃ ┣━━━━━━╋━━━━╋━━━━╋━━━━━━━━━╋━━━━━━━━━━━━━┫
┃ ┃ ┃ 审鸡蛋 ┃ 线腔 ┃ ┃ 大荔线剧团 ┃ ┃
┣━━━━━━━━╋━━━━╋━━━━━━╋━━━━╋━━━━╋━━━━━━━━━╋━━━━━━━━━━━━━┫
┃陕西省木偶、 ┃1956年 ┃ 杀船 ┃碗碗腔 ┃折子戏 ┃朝邑红星皮影剧团 ┃演员一等奖:雷文立。 ┃
┃皮影戏会演 ┃ 11月 ┃霸王别姬 ┃ ┃ ┃ ┃ ┃
┣━━━━━━━━╋━━━━╋━━━━━━╋━━━━╋━━━━╋━━━━━━━━━╋━━━━━━━━━━━━━┫
┃ 全国木偶、 ┃1956年 ┃ ┃ ┃ ┃ ┃ ┃
┃皮影戏观摩演出 ┃ 12月 ┃ 戳纸墙 ┃碗碗腔 ┃折子戏 ┃朝邑红星皮影剧团 ┃未设奖 ┃
┣━━━━━━━━╋━━━━╋━━━━━━╋━━━━╋━━━━╋━━━━━━━━━╋━━━━━━━━━━━━━┫
┃ 陕西省群众 ┃1957年 ┃ 隔门贤 ┃ 道情 ┃ 小戏 ┃ 沙底业余剧团 ┃未设奖 ┃
┃ 文艺会演 ┃ ┃ ┃ ┃ ┃ ┃ ┃
┣━━━━━━━━╋━━━━╋━━━━━━╋━━━━╋━━━━╋━━━━━━━━━╋━━━━━━━━━━━━━┫
┃ 西北五省 ┃1958年 ┃ 重台 ┃碗碗腔 ┃折子戏 ┃ 朝邑剧团 ┃未设奖 ┃
┃ (自治区) ┃ 10月 ┃银环夜逃 ┃ ┃ ┃ ┃ ┃
┃ 戏曲会演 ┃ ┃ ┃ ┃ ┃ ┃ ┃
┣━━━━━━━━╋━━━━╋━━━━━━╋━━━━╋━━━━╋━━━━━━━━━╋━━━━━━━━━━━━━┫
┃ 陕西省木偶、 ┃ ┃ ┃ ┃ ┃ ┃ ┃
┃ 皮影戏会演 ┃1959年 ┃唐寅访山东 ┃ 线腔 ┃ 大型 ┃ 大荔县线剧团 ┃未设奖 ┃
┣━━━━━━━━╋━━━━╋━━━━━━╋━━━━╋━━━━╋━━━━━━━━━╋━━━━━━━━━━━━━┫
┃ 陕西省群众 ┃1959年 ┃ 两封信 ┃碗碗腔 ┃ 小戏 ┃ 伯士公社文工团 ┃未设奖 ┃
┃ 文艺会演 ┃ 3月 ┃王老五喂牛 ┃ 线腔 ┃ 小戏 ┃ 两宜公社文工团 ┃ ┃
┣━━━━━━━━╋━━━━╋━━━━━━╋━━━━╋━━━━╋━━━━━━━━━╋━━━━━━━━━━━━━┫
┃ 陕西省新搬上 ┃1960年 ┃ 兵火缘 ┃碗碗腔 ┃ 大型 ┃ 大荔县一团 ┃未设奖 ┃
┃ 舞台剧种会演 ┃ 3月 ┃ ┃ ┃ ┃ ┃ ┃
┗━━━━━━━━┻━━━━┻━━━━━━┻━━━━┻━━━━┻━━━━━━━━━┻━━━━━━━━━━━━━┛
┏━━━━━━━━┳━━━━┳━━━━━━┳━━━━┳━━━━┳━━━━━━━━┳━━━━━━━━━━━━━┓
┃会演(评比)会 ┃ ┃ 演出 ┃ ┃ ┃ ┃ ┃
┃ ┃时间 ┃ ┃ 剧种 ┃ 形式 ┃ 演出单位 ┃ 获奖情况 ┃
┃名称 ┃ ┃ 剧目 ┃ ┃ ┃ ┃ ┃
┣━━━━━━━━╋━━━━╋━━━━━━╋━━━━╋━━━━╋━━━━━━━━╋━━━━━━━━━━━━━┫
┃ ┃ ┃ 一家人 ┃ ┃ ┃ ┃一团:剧本改编、导演(王 ┃
┃ ┃ ┃ ┃ ┃ ┃ ┃小民、惠居民、卞海山)、 ┃
┃ ┃ ┃ 攻不破 ┃碗碗腔 ┃中型 ┃ 大荔县一团 ┃音乐(李新民、李存才)舞 ┃
┃ ┃ ┃ 的防线 ┃ ┃ ┃ ┃台美术(王寿生)奖。表演 ┃
┃ ┃ ┃ ┃ ┃ ┃ ┃奖获得者:刘淑琴、何秀 ┃
┃陕西省青年 ┃1960年 ┃ ┃ ┃ ┃ ┃琴、孔雀、张毅、刘云。 ┃
┃演员会演 ┃4月 ┃ ┃ ┃ ┃ ┃艺术教育集体奖。演出集 ┃
┃ ┃ ┃ ┃ ┃ ┃ ┃体奖。 ┃
┃ ┃ ┃ 正气歌 ┃秦腔 ┃折子戏 ┃ 大荔县二团 ┃二团张明华、赵正俗获: ┃
┃ ┃ ┃ (选场) ┃ ┃ ┃ ┃艺术教育工作者个人奖、 ┃
┃ ┃ ┃ 双下山 ┃ ┃ ┃ ┃演员奖:张婉琴、李孔、梁 ┃
┃ ┃ ┃ ┃ ┃ ┃ ┃朋、魏婉云、何明。 ┃
┣━━━━━━━━╋━━━━╋━━━━━━╋━━━━╋━━━━╋━━━━━━━━╋━━━━━━━━━━━━━┫
┃陕西省第二届 ┃1964年 ┃ 赶鸡蛋 ┃碗碗腔 ┃小型 ┃ 碗碗腔剧团 ┃未设奖 ┃
┃戏剧观摩会演 ┃3月 ┃ ┃ ┃ ┃ ┃ ┃
┣━━━━━━━━╋━━━━╋━━━━━━╋━━━━╋━━━━╋━━━━━━━━╋━━━━━━━━━━━━━┫
┃陕西省纪念 ┃ ┃ ┃ ┃ ┃ ┃ ┃
┃《延讲》发表 ┃1977年 ┃ 英勇 ┃碗碗腔 ┃选场 ┃ 大荔县文工团 ┃未设奖 ┃
┃三十五周年献 ┃5月 ┃ 不屈 ┃ ┃ ┃ ┃ ┃
┃礼汇演 ┃ ┃ ┃ ┃ ┃ ┃ ┃
┣━━━━━━━━╋━━━━╋━━━━━━╋━━━━╋━━━━╋━━━━━━━━╋━━━━━━━━━━━━━┫
┃陕西省艺术 ┃1985年 ┃ 重台 ┃ ┃ ┃ ┃ ┃
┃ ┃ ┃ 借水 ┃碗碗腔 ┃折子戏 ┃ 大荔县碗碗腔 ┃未设奖 ┃
┃教育汇报演出 ┃9月 ┃ ┃ ┃ ┃ 训练班 ┃ ┃
┃ ┃ ┃ 红桃山 ┃ ┃ ┃ ┃ ┃
┣━━━━━━━━╋━━━━╋━━━━━━╋━━━━╋━━━━╋━━━━━━━━╋━━━━━━━━━━━━━┫
┃ ┃ ┃ 杀仇、 ┃ ┃ ┃ ┃李春玲获青年演员一等 ┃
┃陕西省首届 ┃1987年 ┃ 拷寇、 ┃秦腔 ┃ ┃ ┃奖,刘开胜二等奖,刘晓 ┃
┃ ┃ ┃ ┃ ┃折子戏 ┃ 大荔剧团 ┃宁、杨小宁、王继绒、孙莉 ┃
┃艺术节 ┃ ┃ 挡马、 ┃碗碗腔 ┃ ┃ ┃萍三等奖。《贵妃醉酒》获 ┃
┃ ┃ ┃ 贵妃醉酒 ┃ ┃ ┃ ┃ ┃
┃ ┃ ┃ ┃ ┃ ┃ ┃演出奖、导演奖。 ┃
┣━━━━━━━━╋━━━━╋━━━━━━╋━━━━╋━━━━╋━━━━━━━━╋━━━━━━━━━━━━━┫
┃陕西省第二届 ┃ ┃ ┃ ┃ ┃ ┃获演出综合铜牌奖。夏春 ┃
┃艺术节 ┃1989年 ┃ 沙苑恩仇 ┃碗碗腔 ┃大型 ┃ 大荔县剧团 ┃晓、刘遵义获剧本创作铜 ┃
┃ ┃ ┃ ┃ ┃ ┃ ┃牌奖。 ┃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