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刊
本县报刊编印,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党驻军四十二师创办的《四二导报》。民国三十四年(1945)陆续创办的报刊有《前线周刊》、《大荔日报》、《大荔青年》、《河防青年》、《民众半月刊》、《农民半月刊》等14种,多为国民党党团机关所办。内容主要是歌颂国民党、诬蔑共产党。其时也有中共大荔、朝邑、澄县工作委员会办的党内地下刊物《红光》与《熔铁炉》半月刊,主要宣传党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围剿革命根据地的罪行,宣传红军胜利消息等。
民国二十一年(1932),陕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主办的《穹园》刊物,因人员变更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停刊。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党朝邑县党部主办,创刊《朝邑报》。因经费不足,三十三年(1944)停刊。民国三十五年(1946)复刊,改名《朝邑实验简报》,由共产党员侣瑞庭任主笔,王萌元任编辑,摘录各大报新闻,报导本县新闻,后因抨击当局,被迫停刊。大荔县参议会办的《大荔民报》,亦因发扬民主,为民喉舌,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被迫停刊。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大荔地委、大荔、朝邑县委,先后创办了《新闻简报》、《大荔报》、《朝邑报》等党委机关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生产工作经验,发挥了为政治服务、密切党群关系、鼓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
《新闻简报》
1949年5月由中共大荔地委新华支社创办,12开两版。内容以转载中央报刊的重要消息为主,结合报道地区各县支前情况。刻写油印,每期200份,分发地区有关单位及所属各县。同年9月停办。
《大荔报》
中共大荔县委机关报。1956年10月1日创刊。1962年4月19日停刊,共出1252期,版面为8开两版,最高发行量为1958年12月发行21398份。
《大荔报》的任务是“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群众;宣传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政策、法令;表扬与支持新生事物;揭发与批判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强迫命令作风及一切错误思想行为;介绍先进生产经验,推动农业技术改革,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报纸的主要特点是:紧跟形势,突出中心,版面活跃,编排得体,突出地方特色,通俗易懂。
《大荔报》由报社印刷厂承印,初有石印机四台,圆盘机四台,平印机一台。1958年以后有4开机两台,圆盘机五台,裁纸机一台,铅字机八付。印刷工人最多达80人,负责排版、印刷、装订、刻字。由县邮电局负责发行。
大荔日报社与1958年10月10日成立的大荔县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图书6种,4300册。
《朝邑报》
中共朝邑县委机关报,1956年12月3日创刊,1958年12月6日,合并为《大荔报》,历时两年零三天。初为周刊,后改周刊三次,共出156期,发行25000多份。
《朝邑报》是面向农村的地方性党报,其任务主要是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报道国内外新闻及地方重大事件,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揭露实际工作中执行党的政策中的缺点、错误,纠正不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推动和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及各项工作。它的主要特点是版面整齐、布局恰当,其栏目除评论、新闻报道外,又有诗歌、说唱小说、故事以及“天下事”、“时事讲话”、“科学知识”、“科学卫生”、“生产知识”、“状元榜”、“榜样”、“农村问事处”、“批评建议”、“大家谈”、“要紧话”、“长耳朵”等栏目,生动活泼、文图并茂,受到读者欢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