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延安经济落后,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城内火神庙民众自办俱乐部1所,逢庙会才有戏班子演出活动。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将民众俱乐部改为民众教育馆,开办夜校1处,学员19名。1938年11月,城内地方被日本飞机炸毁,后在南关新市场沟口新建馆址,门额上有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题字。建馆初期,业务除书报阅览、图书借阅外,还出刊《大众报》,举办讲演会,并兼群众问事、代笔等。1940年11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明确了民众教育馆的任务。1941年,民众教育馆共出壁报10余次,图书借阅8000人次,购进新书230册,举办晚会10余次,替群众代写书信、呈状等数以百计。
1947年至1948年,延安一度被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各类文化组织遭破坏。光复后不久,民众教育馆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恢复了工作,发起捐赠图书活动,很快使图书达到10000多册,报刊达到30余种,重新组织起读报组70个,并先后在甘谷驿、蟠龙、临镇建立文化站3处。1950年,民众教育馆改名为人民文化馆。1952年,在李家渠等地新建文化站两处,并推广速成识字。1953年,在“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指导下,除对现有文化馆、站进行了整顿外,并在三十里铺、杨老庄队试建了俱乐部,建立了8个流动图书组,使1000多本书籍和群众见了面。是年原延安市人民文化馆改为陕西省延安文化馆后,编制扩大为7人(为乙等馆),又在李家渠新建了延安县文化馆。同时在蟠龙、临镇文化站各设一名专职干部,有固定经费。另外,共青团延安县委还办有青年文化馆,工会办有职工俱乐部。市民中也有群众文艺宣传组、青年文艺宣传组等。
1956年1月,在全县60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内建立起277个农村俱乐部。其中中心俱乐部7个,重点俱乐部22个,参加活动的共有3万余人。俱乐部一般都设有夜校、图书室、读报组、歌唱队等。群众反映说:“俱乐部实在好,办事多花钱少,唱歌、识字又读报,劳动生产干劲高。”是年,陕西省延安文化馆交由延安县领导,改名为延安县第一文化馆,将设在李家渠的县文化馆改为延安县第二文化馆。1957年,文化馆制作了转盘阅览架,试验了“幻灯窑”、“电石幻灯”,开展了风筝竞赛等10项活动,馆长王毓华代表个人和单位参加了省、地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会议。
1958年,延安、安塞、甘泉并为大县,原甘泉县文化馆改为延安县第三文化馆。至9月12日,在全县建起民办“三馆”(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31个,电影队2个,民办书店12个,农村俱乐部611个。1959年,建起县曲艺馆、美术馆。1962年撤销蟠龙、临镇、甘谷驿3个文化站和延安县第二文化馆。1963年至1964年,配合社教运动,县文化馆在群众中开展唱红色歌曲、演红色剧目、读红色报刊、讲红色故事、写红色家史、办红色墙报为内容的“六红”活动,《延安报》曾以《让“六红”之花红遍全区》为题报导柳林大队。县文化馆并在碾庄公社、河庄坪公社办阶级教育展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群众文化蒙受巨大损失。江青反革命集团大搞文化专制,农村“政治夜校”成了唯一的文化组织形式(全县353个大队中有政治夜校353个),甚至停产搞“三赛”(赛歌、赛诗、赛样板戏)。强行推广“小靳庄经验”,文化馆整天搞跳“忠字舞”、普及样板戏,对传统的民间艺术一律斥之为“封建糟粕”,严加禁止。“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原则完全被“写中心、唱中心、画中心”的政治口号所代替,致使群众文化处于瘫痪状态。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群众文化在“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前进”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陕西省文化馆工作试行条例》公布后,在姚店镇办起文化站,同年7月延安市文化馆由南关(原幼儿园址)搬至东关《解放日报》巷新址。1980年,共青团延安市委领导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开馆。1981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指示》发布后,姚店文化站移交给姚店公社。1981年到1982年期间,市《文化站工作条例》公布。蟠龙、青化砭、甘谷驿、麻洞川、临镇、河庄坪、柳林、南泥湾等公社建立文化站,在李渠镇建立了集镇文化中心。据1982年统计,全市建有公社文化站10个,集镇文化中心1个,业余剧团1个,农村文化室6个,电影放映队和广播放大站各23个。
1982年,在市区南门坡原花园处兴建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的儿童公园,购置了电动转马、电瓶小车、秋千、滑梯、哈哈镜、电子游艺等设备。1983年,市文化馆举办美术学习班,共收学员120余名,其中有13人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历年举办的春节文艺活动,除了秧歌、旱船之类外,还有传统形式的转九曲、赛花灯、放焰火等。1984年,市文化馆继《陕北民歌》之后,又汇集整理了《延安民间文学》和《延安革命故事》两集。还组织辅导并参加了陕西省少年儿童业余音乐舞蹈录音调演,获得奖旗,在南关大礼堂橱窗举办了《延安市建国35周年成就》展览;年底又新建了枣园、川口、桥儿沟、元龙寺、张坪、下坪、冯庄7个乡的文化站。1985年市文化馆恢复了自办的《延安文艺》小报。群众自筹资金创办的延安美术学校亦于同年5月正式成立,创办人李师明任校长。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延安市的群众文化不仅在组织上有了新的较大发展,而且在创作形式与内容方面也日趋多样,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至1987年,有张希关的版画《壶口》、文化馆美术摄影人员去黄山等地的摄影习作以及妇女安延娥、张杜梅、佘爱珍的30多幅剪纸作品,分别参加了陕西省画展、延安地区美术摄影展和古都西安文化展览。文化馆干部杨世华在1986年9月于延安召开的“黄河歌会”上宣讲的论文《陕北民歌中的想象》获得了荣誉证书。韩延龙的摄影作品《闹新春》在1987年陕西省美术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张永安的摄影作品《喜庆有余》在“虹美杯”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在延安地区组织的戏剧小品赛中,本市演出的《上学之前》和《盼归》也都获得创作三等奖。姚店镇文化站的张学常还作为陕西代表参加了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罗淑萍参加编演的舞蹈《踩青》获得全国创作表演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