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专业艺术团体
延安市民众剧团 延安民众剧团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8年7月成立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出秦腔、眉户和秧歌剧等。1940年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延安县分团,人员由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60人,主要演出大型历史剧。1944年将民众剧团延安县分团改为塞延剧团,并改排时装剧,如《神枪手》、《中国魂》《大家喜欢》等。1947年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时,剧团解散。次年延安光复后,剧团重新恢复。
现在的延安市民众剧团,前身为1950年9月成立的“延安县人民蒲剧团”。蒲剧团随着事业的发展,曾于1955年先后从外地招收学员30名,成立了“青年演员文艺班”,1956年又将剧团分为两个演出队,第一队演出蒲剧,第二队以“文艺班”为基础,演出秦腔。1961年将第一队蒲剧队撤销,二队秦剧队更名为“延安县民众剧团”。
延安市民众剧团现有演职人员52人,历年排演创编、移植剧目约有100多个。
创编现代剧有:《延水长》、《奠基礼》、《延水奔流》、《红樱枪》、《扁担歌》、《纺车转》、《松树湾》、《开山镢》、《山水缘》、《赶路》、《喜娃娶亲》、《卖蛋》、《邻居》等。
移植剧目有:《向阳川》、《长江游击队》、《甜蜜的事业》、《追报表》、《三上桃峰》、《刘线》、《铁流战士》、《艳阳天》、《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红灯照》、《三世仇》、《于无声处》、《红梅岭》、《江姐》、《第一个浪头》、《补锅》、《打铜锣》、《十二把镰刀》、《送货路上》、《审椅子》、《渡口》、《两颗铃》、《蟠桃园》、《屠夫状元》、《山鹰》、《育新人》、《山花》、《杏花村》、《睁眼瞎子》、《弹花机》、《和平使者》、《社员的女儿》、《游乡》等。
古典传统剧有:《薛刚反唐》、《假金牌》、《会孟津》、《法门寺》、《劈山救母》、《金沙滩》、《逼上梁山》、《三凤求凰》、《游龟山》、《铡美案》、《火化冰山》、《十五贯》、《姊妹易嫁》、《桃李梅》、《火焰驹》、《杨门女将》、《游西湖》、《白蛇传》、《红楼梦》、《海瑞驯虎》、《三岔口》、《下河东》、《五台会兄》、《曲江歌女》、《徐九经升官记》、《七品芝麻官》、《白奶奶醉酒》、《香罗恨》、《金玉奴》、《五典坡》(前后本)、《伐东吴》、《木柯寨》、《十三妹》、《杀驿》、《挡马》、《红娘子》、《鱼腹山》、《大名府》、《三篙恨》、《双明珠》、《赵五娘》、《梁山伯与祝英台》、《安安运米》、《软玉舜》(前后本)、《烙碗计》、《苟家滩》、《镇台念书》、《打镇台》、《樊梨花斩子》、《拾玉镯》、《柜中缘》、《逃国》等。
延安地区歌舞剧团 延安地区歌舞剧团的前身是延安文工团,系于1950年由黄龙文工团、延属分区文工团、绥德师范文艺班合并而成,最初分为延安文工一团、二团,1951年合为延安文艺工作团(简称延安文工团),1953年始改名为延安歌舞剧团。
延安歌舞剧团演出的节目有音乐、舞蹈,也有大型歌剧、歌舞和话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演出的歌舞剧《兰花花》、歌剧《延安儿童团》和舞蹈《瓜地挑瓜》、《边区运盐队》、《花木兰》等节目,曾先后获得全国比赛或陕西省汇演创作与表演奖。
延安地区曲艺馆 1951年,延安专区盲艺人说书训练班结束后,随即成立了延安专区说书改进组,地址在宝塔山下石崖旁,有6名工作人员,延安县则组织有说书宣传队,附设于县文化馆,活动形式有说书、拉洋片等。1952年延安专区说书改进组撤销,而在延安县说书宣传队基础上成立了延安县曲艺组,1957年夏将曲艺组改为延安县曲艺馆,地址在南门坡。1961年,县政府派干部王毓华任曲艺馆馆长,并在延河大桥西侧(今延安百货大楼附近)盖起房子4间,兼设茶座。1970年成立延安城区后,曲艺馆交由城区领导。1972年延安城区改为延安市,将曲艺馆与文化馆合并,1973年又将曲艺馆正式撤销。1978年,延安地区重新成立曲艺馆,1984年为曲艺馆新建演出大厅一座(地址在延安大街北头、地区人民医院对门),大厅正门上方有邓颖超所题“延安地区曲艺馆”七字。曲艺馆1985年招收学员10名,平时除组织演出外,还收集整理优秀传统曲目。1985年在延安地区组织的曲艺汇演中《山乡情》获得三等奖,《一只老母鸡》获陕西省鼓励演出奖。1986年新曲目调演,《牛老汉让贤》、《三相亲》、《格登记起事一棕》又分别荣获省级、全国级奖励。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