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发行
1937年,中共安塞县委决定成立书店,由龚稼华负责。书店借供销社的一间旧房,图书由延安书店购进。龚在延安书店学习一周后,于1941年4月初正式营业。除在书店经营外,还走乡串村,并以讲解方式推销书画。
1954年7月,新华书店延安支店在真武洞设立了第一个驻县发行点,委派发行员1名,发行图书仅有扫盲课本。第一位发行员李健至1989年仍在县书店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曾荣获从事图书发行35周年荣誉证书。1956年1月,筹建新华书店安塞县分店,3月正式成立,有工作人员1名,7月增至5人。建店初期主要发行农村扫盲课本,中小学课本从1955年起实行预定制。
1958年,各公社均建立书店,实际只有几个大公社开展业务。由于资金贫乏,且图书多为大炼钢铁之类,内容单调,亏损严重。年销售图书约4万册(张),销售额3000元至6000元。
70年代,通过批发在13个基层供销社和部分代销店设立图书代销网。书店采取专人流动销售、联系预订、送书上门、逢集摆摊等方法,扩大了销路,多数年份盈利。但因政治书籍太多,多渠道印刷发行同一书刊,或有时无代价赠送发放,导致图书大量报废,盈利甚微。
80年代,书店推行经营承包,加强核算,图书发行量猛增,年均销售图书17万册,年均销售总额12.5万元。1988年最高达17万元。1989年书店有职工7名(正式工3名,临时工4名)。
二、图书借阅
1949年前,中共安塞县委宣传部图书室有近千册书籍供干部借阅。
1949后,县民众教育馆、文化馆设有图书馆,订有各种报纸、杂志,面向社会各界借阅。1965年设图书流动箱,在公社之间流动交换。初置14个,每箱装图书100余册。“文化大革命”中,大队政治夜校、文化室均有部分图书和报刊,但因活动不经常和保管不善,后多半散失。
除文化馆设有图书室外,县中学、真武洞小学、县委宣传部、县党校、县工会及各乡(镇)文化站均设有图书馆(室)。
1966年前,县图书室借阅正常。“文化大革命”中,大量图书被封存,古典文艺、外国文艺书籍封存10多年,虽经清理、整理,因一室多用,时开时关,效益不好。
1985年,县图书室从县文化馆析出,正式成立县图书馆。1989年藏图书8800余册,订报40余份、杂志80余种,有工作人员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