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在先秦时期境近戎狄。自魏晋南北朝至宋元各代,曾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据马长寿《碑帖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所述,再考之于文物史籍,稽之于现存的村名姓氏,洛川历史上的民族构成,择其要者有:
羌族:前秦(350—395)洛川为羌族聚居地之一。今旧县镇桐堤村、永乡当川村、京兆乡弥家河等即为当时的羌族村落。桐堤乃同蹄之讹。现存于菩堤乡王家河寺梁的元代《重修灵泉院碑》仍作同蹄栲。同蹄氏乃东汉时滇零诸羌长期在山西上党郡同蹄县长期居住,故名。弥乃弥姐氏省称,屈乃屈男氏省称,折乃折莫氏省称,《氏族略》谓皆关西羌复姓。当为瓽姓之音讹,雷为西羌累姐氏后裔(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以上皆为羌族大姓。今县境内屈、党、雷、折诸姓族源,大多出于此。
鲜卑族:北魏以至北周,洛川亦为鲜卑族统治,其部族聚居村落为数甚多。《魏书·官氏志》载,莩文帝太和年间(477—499)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叱干氏改为薛氏,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若干氏改为苟氏,费连氏改为费氏,贺拔氏改为何氏,今县境内薛、侯、苟、费、何诸姓分布地集中,疑为鲜卑姓氏所改。还有,今朱牛乡有乞佛村,也是乞弗(亦作乞伏)之讹。《北史·乞伏慧传》“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人也”。乞佛村当时也应是鲜卑乞弗氏部族聚居之地。
匈奴:前秦时,关中匈奴分布的中心在洛川东面。洛川古为鄜城地,北魏时有鄜城屠各(匈奴的一个分支)董羌。(《魏书·太祖记》)。今土基镇桥章村,善定村距鄜城仅数里,多系董姓,疑为董羌后裔。另外,呼延氏、郝氏乃当时匈奴大姓,至今在洛川仍有分布。
蒙古族: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有宦居洛川留后裔于此。嘉庆《洛川县志·职官》载,达鲁花赤武威将军员不花夕督洛川,后改姓贠,疑今朱牛乡和百益乡贠姓源出于此。廉姓,原系蒙古族。《元史·布鲁海牙传》载,布鲁海牙被任为廉访使。当日恰逢其子出生,布鲁海牙高兴地说:“古代有以官职为氏的,今日双喜临门,是不是天意如此,以廉氏作为我传家姓氏呢?”于是取名廉希宪,子孙后代皆姓廉。另外,当时还有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戌人随战乱入关者。《大元一统志·鄜州》载,李师中“举进士,知洛川。尝出乡亭,见戌人代华人耕作。诘之,皆用兵时潜入中国,人藉其力,往往与婚媾”。乃蒙古人融入汉人一例。
以上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长期杂居交往,逐渐在婚姻、宗教、文化、风俗诸方面互相融合,在生活、风俗、语言等方面逐步趋同汉族。现在虽总称其为汉族,但在姓氏、村名等方面仍留有融合的文化痕迹可寻。
近代,洛川汉民族占绝大多数。民国31年(1942)全县58363人中,仅有回族2户,计5口人。
1948年以后,由于外籍干部调入和移民迁入,洛川境内定居的其他民族增多。1985年调查,全县152729人中,有回族13人,苗族2人,东乡族1人,占全县总人口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