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民众的宗教信仰,功利目的十分明显。或谓无事不求神,临时抱佛脚。因此,信奉佛、道二教的不多,信奉基督教者寥寥。
一、佛教
据说佛教自东汉末传入洛川,在县南80里的仁里府村首建佛祖庙,由教徒徐某主持其事。这仅是传说,不知详情。可以考据的韪近年在鄜城村的兴国寺遗址,发现大批北魏至隋代佛教造像碑,在寺家河、榆林河、董子河等地发现唐宋石窟和摩崖石刻,方可证明魏晋南北朝以来,洛川佛教比较流行。至明代,共建寺院24处,教徒218人。清代数百年间,寺观庵院遍及各乡(镇),教徒逾千人,可谓盛极一时。传至民国,呈衰败之势。据旧志载,民国31年(1942)统计仅26所寺庙,有住持僧35人。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日益昌明,加之历次政治运动不断冲击,教徒纷纷还俗,寺庙几乎全为废墟,至今仍无专司佛事的人(参见“文物古迹”)。
二、道教
道教流布洛川晚于佛教,影响也不大。旧志载,元代至元二年(1265)门山令牛志和弃官归里,在现今下操村首建颐真观。当时仅有教徒李道成、杨志素、庞志龙3人。近年在永乡杜家河村、厢寺川的庙梁等地也发现道教碑刻。至明代共有道观9处,道徒百余人。以烂柯山的三清殿、玉皇庙等较为有名,现已成为废墟,道徒绝迹。
三、基督教
旧志载:洛川基督教在民国2年(1913)传入,在县城内王家巷南口设立教堂1所,有大礼堂4间、门房5间、北房1间、南厢房2间。由教友钟嘉声主持,附设初级小学1所,有学生四五十人。当时入教教徒仅三四十人。因散居乡间,遂于南乡郭家王、永乡东贝兴等村设立分堂。民国18年(1929)分堂撤销。28年(1939)日机轰炸县城,教堂被毁,迁往县城东南腰子村,借用窑洞1孔,由教友王俊文主持,仍办一所初级小学,有学生20余人。当时信教者26人。内有本籍10人,其余皆为外籍教徒。
其仪式为每礼拜日讲经一次,由传教士领导教徒向耶稣祈祷5分钟,即开讲。非教徒亦可随意入听,称为“望友”。春秋两季举行“大功祈会”,每年腊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大会”,仪式甚为隆重。1948年至1953年仍有部分教徒在腰子村讲经祈祷。1953年后,因历次政治运动对教徒的冲击,讲经信教活动才停止。
四、天主教
旧志载:洛川天主教,始于民国3年(1914),为西班牙传教士艾志贤(译者)创办。1981年,曾在石头乡征集该教“至真圣教”图一张,上有1869年字样,可知天主教传入可上溯到清代。当时仅河南籍教徒10余家,先在县属黄龙山镇的神底村、太平梁、彭家河3村各设教会。民国8年(1919),因黄龙山“匪患”,教徒分散,传教工作暂停。民国11年(1922),西班牙籍教士马石臣(译音)来洛川,在县城内王家巷(原后子头乡政府院东半部分)创办教会,并附设教会学校1所。当时洛川兵、旱为灾,马氏请准“华洋义赈会”拨款救济,藉以传教,因此信奉者日多,有教徒115人,分布于县城内及板胡、羊吼等村。
祈祷仪式:除弥撒典礼外,早晚读功课经,每七日(即星期日)为祈祷礼拜之日,名曰“主日”。该教除在县城王家巷及板胡有房数间外,别无产业。民国30年(1941)起又由班籍教士安平静(译音)及吴堡县教徒薛中茂等主持,一直至解放前的1947年底搬离洛川,县籍教徒自散。
近几年,县城东关部分教徒先是秘密,后转为公开进行教务活动,但无组织和教产,仅有教徒数十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