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
一、电视差转台
1975年4月,县站在马山、周家坬用电视机试收陕西电视台讯号,省台四频道信号为标准场强27ab,通过双层双列天线场强可达40ab,图象清晰,伴音良好。县站技术人员1978年5月自制一台“四转二”一W电视差转发射机一台,9月20日试播,县城三部电视机均收到清晰电信讯号,10月1日正式转播,工作稳定,图象伴音较清晰。同年地区广播简报第二期曾向全区推荐这种办法,省内外来人参观学习。
1980年至1982年,县站先后购回DCH—10型电视差转机一台(15米沙木杆作为发射天线,收4发6频道),10W机子一台(将沙木杆换成25米铁杆),DCH—50—2型机子一台,并从1978年至1989年先后给店头、腰坪、建庄林场、车村电厂、车村煤矿、上畛子农场、龙首、双龙、秦家川煤台、康崖底水泥厂、马连口煤检站、山岔口营林区、寇家河、田家河、柳牙林场等地建起电视差转台16座。又在桥山林业局建起电视差转台,解决了河西阴影问题。截止89年全县共有电视差转台17座,电视覆盖率达到84%,全县有8万人可看到电视。
二、卫星地面接收站
1986年筹资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县投资30万元,征收土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29.64平方米。实有土地面积117.12平方米(包括职工住房57.8平方米),机房59.28平方米。发射馈管为3956型。接收机为日本产“东芝”马克姆1ACM—72(中频调制器一台,1000W电视发射机一台),并有北京牌3制式20英寸监视器,交流自动为压备电柜、发射铁塔高67米。
1986年,店头集资11万元,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于1987年元月试播成功。
两部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建成,使黄陵县原区,部分川道基本覆盖、广大群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陕西台四频道和中央一台、二台电视节目。
三、电视录像
1984年6月店头镇文化站和县文化馆先后购回日立“330”录像机两部,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各种型号的录像机60部,录像带420盘,1989年县站购回两台录像机,全县共有录像机4台。录像放映已成为新兴的第三宣传网。
第三节 管理工作
一、宣传管理
解放初,收音站的宣传计划,由县委宣传部制定。1958年黄陵县广播站建立后,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仍由县委宣传部负责拟定宣传计划,印发报道要点和通讯队伍的组建。县站的自办节目由站长审阅签字,重要稿件由县委宣传部审定。
1960年县站制定稿酬发放规定,1962年停发,1975年恢复稿酬制度,县站自办节目改由值班编辑审阅签发,凡是政策界限不清的批评性稿件,必须经主管部门审阅盖章方可播出。
1981年以来,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站每年联合召开一次通讯工作会议,要求县级各部门和各乡镇通讯员每月向县站写稿3至4篇,县委、县政府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在通讯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广播宣传列入议事日程。各乡镇由一名副书记主管广播宣传,给通讯员提供报道线索,出题目、审稿、改稿。县委宣传部和广播站根据中心工作、制定宣传计划、拟发报道要点,总结广播宣传工作,奖励优秀通讯员。1986年9月县站通讯员来稿达180多篇,1987年全县通讯员发展到80多名,其中骨干通讯员30名,1988年,县宣传部还制定了通迅员用稿奖励办法,以调动通讯员的投稿热情。凡重要广播、重大新闻、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电视局都及时作出安排,通知全县群众收听收看。
二、事业管理
1958年县站有职工6名、站长1名,其它5名分别担任编辑、播音、机务、出纳、会计保管工作。站内没有设组,站长负责全盘工作。
1969年县站在各公社陆续建立了广播放大站,放大站人员由县站和所在公社党委协商选用,并规定了公社放大站的主要任务是转播县广播站节目,架设维护公社以下广播网路,同时制定了公社放大站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财务制度。
1985年5月2日县政府批转县广播电视局《关于对乡镇放大站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乡镇放大站改为乡镇广播站,列入乡镇政府序列,1986年底已有5个乡镇放大站向乡镇移交。
三、音像管理
70年代始,音像设备逐渐进入单位与家庭。
1985年6月16日,黄陵县广播局、公安局、工商局,联合成立了音像管理小组,制定了《加强音像管理的暂行规定》26条。管理小组由县委一名副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对单位和个人录像机、放映队进行了审查、登证,清查没收淫秽录像带。对单位和个体的26部录像机2台摄像机进行了审批,发放营业执照。
1989年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委、广播局、文化文物局、公安局、工商局联合成立了扫黄工作领导小组,1名副县长任组长,检查商业性录像队12个,录音制品经销点18个,收缴无证放映设备2台,无准放证录像带25盘,走私翻录录音机带186盘,查处黄色录音带2盘。目前全县单位有录音设备40个,商业性16个,家庭有录像机20个。
四、财务管理
1958年至1960年,黄陵县广播站经费由省、地、县支付,每月6000多元。1961年至1963年,每年经费4000多元,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贴。1963年以后人员增加,经费逐年增加。广播经费主要用于广播系统人员工资、办公和机器维修。1969年建立公社放大站以来,地区每年拨基建款,用于放大站基建和设备购置。1981年国家财政实行包干,县财政拨款只能维持最基本开支。1986年省、地、县拨款21.5万元,用于地面接收站的建设和县站机房设备更新。1989年县拨款22万元,购买摄像机1台。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