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古为氐羌据地。羌族主养羊,也养马。水丰草茂的自然条件和历代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至今仍保存了像“宁强矮马”、“48—50型半细毛黑耳朵绵羊”这类全国珍稀的家畜原种。更由于地兼南北,适宜很多畜禽在这里生息。
一、家畜
黄牛 是本县农田耕作之主要动力。1976年6月,开始以县兽医站、金家坪、罗村坝公社为牛改试点。1978年在全县开展,共引进西门达尔、黑白花奶、秦川、利木赞、短角、海福特、沙西瓦、辛地红、夏洛来、安格斯、莫瑞灰、巴拉福特、西镇牛13个品种冻精颗粒,用直肠把握深部输精技术,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试验。以后在生产上实际使用的为西门达尔和黑白花奶牛两个品种。至1992年,全县输精母牛共46382头(次),产犊20614头。
水牛 饲养历史较短。1957年,全县仅9头。后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购回水牛、繁衍生息。至1988年,发展到1661头。1992年为1596头。
1987年起,用印度么拉水牛的冻精颗粒对水牛进行杂交改良,受胎率较低。
马 属乘挽兼用型山地驮马。矮小精悍,体质结实,细致紧凑,性刚强耐粗饲。在崎岖的山路上驮运货物举步轻健,一般可驮70~90公斤。成年马体高113厘米左右,毛色多粟色和海骝色。
1980年畜种资源普查时,在嘉陵江以北的11个乡发现矮马(高1米以下)约280匹。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王铁权(矮马协会会长)、西北农大畜牧系侯文通等专家考察研究,认为它有可能来自一个古老的原种,无论在学术研究上或经济开发上都有重大价值。
驴、骡 解放初有驴311匹,骡143匹,个体较小,后机械日广,驴、骡用途渐窄,数量锐减。是全县畜牧业中唯一比解放前下降的畜种。
猪 本地猪体型宽短,被毛纯黑、早熟易肥。解放后,先后引进巴克夏、苏联大白猪、汉白猪、内江猪、荣昌猪、长白猪、杜洛克等良种猪,和本地母猪进行经济杂交。在当前农村饲养管理水平下,以汉白或荣昌公猪配本地母猪,和汉白公猪配荣昌母猪所产的杂交一代较宜。
配种方式以本交为主。1987年始推广常温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至次年底,人工授精2752头,效果良好。
绵羊 当地品种为“黑耳朵绵羊”、耐粗食,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毛质较好,属偏粗的半细毛羊,年剪毛1.08~1.43公斤。1960年至1964年秋,引进新疆细毛羊试养,因不适应本地温湿气候而失败。
山羊 属长毛型羊。成年羊体高74.5厘米左右,年平均剪毛量0.2~0.3公斤。1980年本县先后从关中引进萨能奶山羊和从四川省引进南江黄羊数十只进行繁育,效果甚微。
家兔 肉兔在60年代初曾一度发展。70年代又引进獭兔、西德长毛兔。因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种兔价格昂贵,加之对兔病防治措施不力,死亡率较高,遂成昙花一现。
二、家禽
鸡本地鸡的体型不一,皮肤有肉色和乌色两种,乌皮鸡肉味更佳,具有滋补药用价值,年产蛋80~130个,觅食能力强,抗病力强,适应性好。
解放前,曾引进少量来航鸡、洛岛红、芦花鸡。1983年后,引进蛋用品种来航鸡、星杂288、星杂579、罗斯鸡、海赛克斯(褐);肉用品种白洛克、红玉、新浦东、宝星等。蛋用品种年产蛋200个以上,肉用品种的成年公鸡体重达5公斤。但其抗病能力弱,散养觅食能力差,圈养对饲料质量要求高。1983年全县出现过不少养数百只鸡的户。1988年又推广笼养鸡,均因饲料来源困难,产品销路不畅而效益欠佳。
鸭、鹅 鸭以麻鸭为主,体格较小,约1.5公斤,年产蛋189个左右。鹅有白鹅、麻鹅、饲养量均少。1987年从四川青神县引进樱桃谷鸭,次年又从城固引进康久尔鸭。适应性均好,尤以樱桃谷鸭在半放半牧半舍饲的条件下,表现良好的产肉和产蛋性能。成年母鸭体重可达4公斤,年产蛋20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