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年(1523)
鞑靼入境,安定城野无一人。
嘉靖八年(1529)
八月,蝗、饥。
嘉靖九年(1530)
大灾,研木屑石以充饥,人烟几绝。
嘉靖十一年(1532)
四月,天黄3日,蝗虫蔽天。
嘉靖三十九年(1560)
鞑靼至安定7昼夜,庐室俱空。
万历十年(1582)
十一月,百姓起事,官吏午后不敢出城。
是年,大旱,斗米3钱,百姓死亡甚众。
万历十七年(1589)
知县王光祖于城西北建敬学书院,并主持纂修《安定县志》。
天启元年(1621)
鞑靼入境,士民警备。
天启二年(1622)
边兵入境,杀民首以充虏首,百姓不敢出山耕耘。
天启七年(1627)
地震。
崇祯元年(1628)
春、夏、秋不雨,禾苗枯死,人食树皮。
崇祯二年(1629)
大旱。饿殍载道,民食蓬草,斗米6钱。
崇祯三年(1630)
一月,绥德西川苗登务义军攻安定城,总兵杜文焕拒之,城未克。
崇祯四年(1631)
一月,斗米银1两3钱。
十一月,安定大雪14昼夜,色黑,深丈余,人畜死亡过半。是月,义军不沾泥(张存孟)复反,占据安定城月余。
崇祯五年(1632)
一月,延绥镇遣兵守安定,禁民出巡。
春旱,安定大荒,斗米8钱,民始掘草根、柳树皮,继捣食啖之,腹坠而死。人相食,僵尸遍野。夏,地震。
崇祯六年(1633)
三月,义军首领钻天哨率2000人从后山人安定城,驻1日撤离。
崇祯七年(1634)
狼食人甚横,数年不止。
崇祯八年(1635)
陕北饥荒。民以草根、树皮充腹。
崇祯九年(1636)
瓦窑堡瘟疫流行。
五月十三日,李自成、张天琳率众由北至安定。榆林总兵俞翀霄率兵拒击,因援兵未至,俞翀霄在安定战死。
八月,鞑靼自高石崖进至安定城下,城未克。
崇祯十三年(1640)
春、夏不雨,斗米银1两,饿死者十之八九。
崇祯十六年(1643)
一月,李自成率兵4万至安定境,遣千人攻安定城,官吏大惊,尽避山寨。
崇祯十七年(1644)
六月,安定城东关大水漂民屋。
清
顺治元年(1644)
磁窑村始烧制陶瓷器。
顺治二年(1645)
英亲王领兵8万从府谷经绥德进攻延安李自成部,途经瓦窑堡驻鲁家屯、潘林(今蟠龙)等处,月余撤走。
顺治三年(1646)
蝗灾,赤地数百里。
顺治六年(1649)
三月,雨土三日,落土夹杂粟粒。
顺治七年(1650)
四至九月不雨,八月地震。
顺治十年(1653)
六月,雷雨暴至,水涨数丈,淹没民屋。
康熙十年(1671)
四月,大雪折树。
康熙十五年(1676)
定边营副将朱龙反清举事至安定,驻3日离境。七月,柳沟营将李师膺举事至安定,驻数日离境。
康熙五十二年(1713)
知县廖均倡导于安定城东建廖公桥。
康熙六十年(1721)
春不雨。狂飙四塞,降土两月,麦、豆颗粒未收。大饥,人食树皮,道馑相望。
康熙六十一年(1722)
秋禾将熟,黑鼠成灾,鼠似蛤蟆状。
雍正八年(1730)
知县吴瑛主持纂修《安定县志》。
雍正十一年(1733)
知县董三锡于安定城文庙东建汾川书院。
乾隆三年(1738)
十一月二十四日地震。
乾隆八年(1743)
十二月十八日黄昏彗星现,芒扫奎壁间,九年(1744)一月四日没。
乾隆九年(1744)
水沟坪村建蓄水池塘,引水灌地5.20亩。
乾隆十年(1745)
知县高士超于瓦窑堡建文山书院。
乾隆十六年(1751)
七月五日,淮宁河溢,淹没民屋。
嘉庆四年(1799)
吴家寨子村引水渠建成,灌地30亩。
嘉庆五年(1800)
七月十日大雨,水涨数丈,漂没民屋。
嘉庆十八年(1813)
地震。
道光二年(1822)
大疫,五月始七月止。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安定文庙南建成笔峰书院。
道光二十三年(1843)
八月二十日,雹雨大作,有的大如鹅卵,山巅有径尺者,数日不化。
道光二十六年(1846)
知县姚国龄主持纂修《安定县志》。
同治元年(1862)
宋家坪掘成斜井煤窑,采60年后井下水大停采。
同治二年(1863)
十二月五日,西捻军撤离绥德,经苗家坪沿瓦窑堡南下与清军周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