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横山山脉东端,主脊为秀延河与涧峪岔河分水岭,北支岭为大理河与淮宁河(境内河段称涧峪岔河)分水岭,南支岭又为延河上游与秀延河上游的分水岭。这些山岭均为黄土厚积而成的起伏山梁。地势西高东低,以英板沟与高台沟分水线向南,经李家岔乡境东界,南连安定镇东界和寺湾乡东界。连线以西,海拔多在1400~1562米之间。连线以东,海拔在930~1300米之间。李家岔乡墩梁圪堵最高,海拔1562米,马家砭村河滩最低,海拔930米。
境内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峁梁起伏,蜿蜒连绵。发源于西部的秀延河、涧峪岔河弯曲蛇行,横穿县境中部和北部。永坪河、大理河呈羽状分流,向南向北汇入延河和无定河。各河支流呈放射状密集分布。经地壳的升降起伏和河流的切割冲蚀,形成深谷高崖、千沟万壑,山、坡、梁、峁星罗棋布的破碎地貌。沟谷切割深度大,相对高差100~300米。地貌的地质基础是10多亿年前的沉积岩,为吕梁运动变质硬化而成。经长期沉积,形成盖层。初为浅海,距今4.70亿年左右上升为陆地。中生代时,东、西、南隆起,形成内陆盆地,低洼之处为湖泊。时气候湿润,陆地森林茂密,湖中淡水动物繁衍。燕山运动时,盆地中心逐渐由南移向西北,从第三纪起,西北部沉积增厚,东南部剥蚀降低,形成准平原。自喜马拉雅运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始,西北面掀起,东南部倾俯。在今白于山地带(北纬37~38°附近)半隐伏东西向隆起构造带的复活抬升,原处于沉积较厚之处变成岭脊,清涧河、淮宁河、延河、无定河等水系形成。第四纪后期,白于山地区切割为起伏不大的丘陵状地形。嗣后,气候趋旱,风尘黄土盛行。第四纪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披覆于起伏的浅丘上,和缓了丘陵坡度,亦成为地面主要构成物。离石黄土中的红色条带,多分布于河谷和大沟道。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之间,黄土堆积减少,侵蚀加剧,沟道增多加深,地形起伏增大。而后气候干寒,进入新黄土堆积时期,风尘黄土披覆于山梁,堆积在河谷平原中。晚更新世后期,气候变化,堆积转弱。在大川道形成马兰期河流阶地,梁坡上则发育了冲沟。全新世时,川道中出现宽广的一级阶地与河漫滩。梁峁坡上出现了无数的现代侵蚀沟——浅沟、切沟、冲沟、陷穴、滑坡和崩塌陡崖。至此,境内的原始地貌在内外营力的交互作用下,发育成以基岩为骨架的峁、梁、沟、坡相互交织的地貌景观。自秦汉以来,境内人为的过度垦殖,加速了水土流失和丘陵沟壑地貌的形成。
第一节 类型
境内地貌属黄土丘陵沟壑组合类型,分为沟间地(土质山丘)和沟壑地(河谷川台)两大类型。沟间地分为梁、峁梁、峁等;沟壑地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和河谷。在坡面上有滑坡塌地、陷穴、碟形地等微地貌。在河谷和大冲沟间还有河漫滩、阶地等。
沟间地貌
黄土梁峁广布全县。据1983年普查,共有山峁6816座,占全县总面积的94.40%。峁梁一般呈现两陡两缓的阶梯地形,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梁峁顶坡缓坡段,坡度一般在15°左右,峁形浑圆,呈馒头状,两峁之间有鞍部(俗称墕)相连。②梁峁斜坡陡坡段,为侵蚀陡坎,高度1.50~2.50米,坡度大于35°。③峁梁边坡缓坡段,位于沟缘线与梁脊之间,坡度为15~25°,呈长条形沟缘沿分布。④沟坡陡坡段,为沟坡陡壁,多已切入第三纪红土层,陡峭易滑塌,侵蚀严重。
黄土梁 多分布于秀延河与涧峪岔河的主要分水岭以及两河河源二级分水岭。岭脊起伏30~50米,隆起部分呈锥状,斜坡大于15°,鞍部较宽大,纵向延伸长。
黄土斜梁 多分布于黄土梁的两侧,梁顶较宽平,纵向向大河沟倾斜10~15°。
黄土峁梁 多分布于高台、折家墕、安定和李家川一线以东地面,梁上隆起部分大体处于一个水平面,呈馒头状,起伏在15~25米之间,峁顶3~10°,峁坡15~35°。
沟壑地貌
境内河谷川台地占全县总面积的5.60%。据1983年普查,全县有100米以上沟道41227条,1000米以上的沟道1900条,沟壑密度5.90公里/平方公里,多为峁梁以下的冲沟、河沟。沟谷呈树枝状分布。冲沟、河沟下切强烈,多数切入基岩。各河流上游均为岸高沟深峡谷,谷底比降近于2%,河床形成陡坡急槽和跌水陡坎,河谷阶地较陡且少。中游河谷变宽,并有河谷小盆地分布。
河谷地(川台地)
河漫滩 高出河水面1~5米,沿秀延河、涧峪岔河和李家川河下游两岸分布。大河多已切入基岩,河漫滩临河床内侧多由裸石滩组成,靠阶地的外侧逐渐由亚砂土、亚粘土或砾质土组成。
一级阶地 高出河水面5~10米,沿秀延河、涧峪岔河两侧河漫滩的外侧分布。阶地面宽200~400米不等,地面较为平坦。下部为砂砾层,上部是亚砂土与亚粘土的次生黄土。
二级阶地 高出河水面20~30米,在大河两岸呈不连续分布。大的台地宽达200~300米,阶地下部有砂砾石层,其上覆盖10多米厚的次生黄土(主要是亚砂土和亚粘土)。台面平坦,与一级阶地衔接处为斜坡或陡坎,地下水深埋,多为旱地,为主要农耕地。
沟谷地
干沟一级阶地(沟条地) 沿干沟谷两岸由近代坡积——冲积物组成的沿沟狭窄条状阶地。阶地面倾向下游与沟床,宜于农耕。
坝地 在一些干沟和大冲沟中分段筑坝蓄水淤土,逐年淤积填平而成的平地。
现代侵蚀沟
浅沟 多分布于梁峁坡地中下部。横剖面呈“V”形,无沟缘陡坎,纵比降与所在斜坡坡度一致。沟床固定,沟与沟多呈平行排列,属坡地上最初出现的侵蚀沟,处在面状侵蚀向线状侵蚀的过渡地段。长20~80米,宽12~26米,深0.50~10米。
切沟 多分布于梁峁斜坡下部和冲沟、干沟沟缘线附近谷坡上,多由浅沟转变而来,长50~150米,宽30~60米,深度小于10米。
冲沟 为梁峁坡上由切沟扩大伸长演变而成。横剖面呈“V”形。沟床与沟坡的区分较为明显。纵剖面呈上凹形,比降小于所在斜坡的比降。谷缘线一带常有悬沟或切沟分布。汇水面积0.01~0.03平方公里,长达150~300米,宽30~70米,深10~30米。沟坡上部陡直,下部多为35~60°。沟床尚未切入基岩,下游可见到一级洪积阶地。冲沟的侧蚀和溯源侵蚀都较活跃,沟头和沟坡的崩塌作用活跃,滑坡频繁。
干沟(坳沟) 为秀延河、涧峪岔河的一级小支流。由近代流水沿着被黄土堆积物覆盖的古代沟谷侵蚀而来,规模较冲沟大,汇水面积0.10~0.25平方公里,长500~1000米,宽100~200米,深40~80米。沟底稍宽,横断面呈“U”形。谷坡可分为三段,顶部为陡崖,中部35~55°,下部较缓。谷地可见一级洪积阶地,一般无流水,雨季汇集大量地表径流,流量大,侧蚀严重。谷坡上崩塌、滑坡、泻溜严重。
河沟 秀延河、淮宁河一级大支流,沟床已切入基岩,谷坡明显呈上陡下缓状,河谷较宽阔,有阶地分布。汇水面积0.20~1平方公里,长1000~2000米,宽100米以上,深度大于40米。谷地曲折,以流水侧蚀引起沟坡后退为主,下切较缓慢。
潜蚀地貌
境内黄土疏松软绵,垂直节理发育,经暴雨渗透、冲蚀,形成各种潜蚀地貌。
陷穴 分布于梁峁斜坡下部沟缘的缓坡带内。穴壁多垂直而下。在一些浅沟床较缓的地段常形成串珠状陷穴群。
崩塌堆 冲沟、干沟和河沟的沟坡上部,坡度较陡,土体垂直节理发育,常因潜蚀等作用引起土崩,形成陡崖和谷坡下部的土崩堆积。
滑坡 多出现于冲沟、干沟和河沟较多的谷坡上。谷坡土层的上部是疏松的马兰黄土,下部是红粘土或老黄土中钙积层等不透水层。当雨季雨水流入土层,渗到不透水层时,储积下来,形成滑动面,遇洪流掏蚀沟坡下部,使沟坡上部土体失去稳定和平衡,便沿滑动面下滑,最后形成沟谷谷坡上的“塌地”。
泻溜坡 多出现于一些大冲沟沟头。沟头有新第三纪红土层或早第四纪午城黄土出露,成为陡峭斜坡。由于风化作用,红土土体分解成碎块土屑,顺坡面向下滑溜,堆积于坡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