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红军游击队
民国十六年(1927)十月“清涧起义”爆发后,人民武装斗争遍及陕北,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陕北已先后出现红军游击队9支。活动于安定一带的有晋西游击队和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1、第2、第5、第8、第9、第12、第16、第20支队。
晋西游击队 民国二十年(1931)春夏之交,晋西游击队创建于山西省汾阳县大麦郊楼底村。八月,国民党山西省政府调集1个步兵师和1个炮兵团并附地方武装计1万余人向晋西游击队发动大规模围剿。九月二日,晋西游击队被迫西渡黄河进入陕北,时余队员30人,长短枪60余支。九月四日,部队到达安定县南沟岔附近柳树坪村,改选了领导:大队长阎红彦,政治委员杨重远,副大队长吴岱峰。自此,晋西游击队主要活动于安定、安塞、保安(今志丹)、延川、吴起(今吴旗)一带,先后经过安塞平桥,保安安条岭,安定寨儿山、营盘山、玉家湾、瓦窑堡及延川雁门关、清平川和保安野鸡岔等数十次战斗,游击队员发展到100余人。并在安定孙家沟和南沟岔两地收编往返于山西、陕北的烟商武装200多人,使部队发展到有步、骑兵300余人。十月二十日,晋西游击队奉陕北特委命令,开赴庆阳、合水、鄜县(今富县)、保安4县之交的南梁堡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汇合。三十日,谢子长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到达南梁堡领导晋西游击队和南梁游击队,将两支游击队进行临时编队,晋西游击队为第1支队,南梁游击队为第2支队。年底,中共陕西省委正式将两支游击队合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下辖2个支队、1个警卫大队,其中晋西游击队为第1支队,辖3个大队;南梁游击队为第2支队,辖3个大队。民国二十一年(1932)二月十二日,中共陕西省委在正宁县三嘉原改编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分任正、副总指挥。十二月二十四日,改编陕甘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42师第2团,列入红军编制序列。
陕北红1支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四月下旬创建于安定西区马圈坪村,始有队员10余人,长短枪6支,支队长强世清,政治委员李成荣,主要活动于安定西区一带。五月初,红1支队至南梁,红26军补给部分枪支弹药,并派杨重远担任政治委员。六月初,红1支队在返陕北途中与马佩勋的游击武装汇合,部队扩大到30余人,马佩勋任副支队长。返陕北后,进行了保安曹家坬和安定董家寺、谭家崄等数次战斗,部队发展到100多人,下设5个分队。八月上旬,井岳秀部张建南营4个连驻安定县城,会同当地民团大行围剿,红1支队遂于八月中旬到达甘肃合水县古城川与红26军汇合。十月下旬奉命返回安定,因行动仓促、计划不周,致部队遭受巨大损失:支队长强世清在枣树坪战斗中负重伤,不久遭逮捕杀害;政委魏武(原政委杨重远在安定谭家崄战斗中阵亡,魏武由红26军委派任政委)在温家铺战斗中阵亡。白德胜代理支队长,张承忠代理政治委员。支队缩编为两个分队,分别到吴堡、葭县(今佳县)和延川、延长一带活动。分队再次受挫,白德胜在延川官庄战斗中负伤被俘,后遭杀害,支队被迫埋枪散伙。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谢子长以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身份返回安定,着手恢复红1支队。三月八日,在安定西区刘家圪村宣布恢复1支队,任命李胜堂为支队长,谢绍安为副支队长,刘志清为政治委员。不久,刘志清叛变,贺晋年接任。四月始,支队先后袭击安定西区李丕成民团,奔袭横山梨树台民团,袭击安定窑则峁河张建南营营部,队伍发展到100余人。七月八日,在安定阳道峁与红2支队、红5支队共300余人组成陕北游击纵队,谢子长兼任总指挥。七月十六日始,红1支队参加攻打安定城、井武塌,绥德张家圪台,清涧河口镇,安定董家寺等数次战斗,井岳秀部对陕北红军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九月十八日,中共陕北特委在安定西区崖窑沟村将红l、红8支队合编为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1团,贺晋年任团长,马佩勋任政治委员,路文昌任参谋长,下辖步兵第1、第2、第3连和骑兵连,全团共200余人。同时,中共陕北特委又组建新红1支队,支队长姬占庭,政治委员刘明山,队员50余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三十日,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第84师在安定西区白庙岔成立,陕北独立第1团编为第27军第84师第1团。
陕北红8支队 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二十五日在安定李家川村创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