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团练保甲
清朝初年,地方初治,知县为保境安民以村设团练,县设练总。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政府为抵御太平军北伐,于咸丰三年(1853)七月谕令各地巡抚晓谕绅民,实行团练。本县出现了由乡绅地主主持的地方性小型团练。咸丰十年(1860)六月,清廷命陕西巡抚谭廷襄正式督办团练,本县团练设置呈鼎盛之势。
境内团练以10户为1牌,设牌长;10牌为1甲,设甲长;若干甲为1保,设保长。凡15~60岁壮丁均被派作团丁。10人为1队,50人为1团。团长在土著之户抽选。外来无业游人一概不准入团。团练经费由豪绅地主按月捐纳,用于团丁教练和器械置备。其大小头目皆由官僚地主和绅士充任。
团练之设虽冠以保境安民之名,却无保境安民之实,多诈唬乡邻、借端索求或互相械斗,亦是清朝正规军的帮凶。
民国二十二年(1933)冬,境内成为陕北游击队主要活动地区,国民党驻军会同县政府于各村建立保甲,修筑寨堑,移民并村。嗣后,由于“红”、“白”相间,保甲之设时断时续。二十四年(1935)初,陕西省安定县政府在境内编区联保11个。二十六年(1937)十月,设区联保6个。
民国二十八年(1939)五月始,陕西省政府指令各县实行联保新编制,每甲由原来5~15户扩大为25~30户,每保由原来的5~15甲扩大为15~20甲,每联保由原来的7~15保扩大为15~20保。联保处成立警备班或警备队,联保主任可兼任区党部常委、义勇壮丁队队长、完全小学校长、动员委员会主任等职,并允许联保主任和保长摊派款项。本县国统区的改编工作于八月结束,由于有陕甘宁边区政府与其协议在先,故只调整辖区保甲,共辖6区、55保、602甲、l317户、40578人。
第二节 民团
民国三年(1914),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颁布地方保卫条例,要求各地设立乡团,本境始出现少数富豪人家举办的以维护其家业为目的的小型私人武装。民国五年(1916),井岳秀就任陕北镇守使后,陕北的乡团迅速发展,境内影响较大的乡团有15个。民国十三年(1924),安定县民团成立,谢子长任团总,领团丁70余人。翌年三月,县民团为石谦营收编,谢任第12连连长。民国十九年(1930),境内主要有“四大民团”:北区折可达民团、东区黄天锡民团、西区李丕成民团、南区宋应昌民团。“四大民团”团总均是大地主,在地理上各霸一方。民国二十年(1931)始,人民革命斗争迅猛发展,“四大民团”即与井岳秀部勾结,到处撒网,大行围剿,深为民众痛恶。
在“四大民团”中,折可达民团的兵力、装备最为精良。民国二十三年(1934),安定的红军游击队虽有发展,但消灭折可达民团仍有困难。游击队采取打进去拉出来办法开展瓦解工作。七月,由中共地下党员栾新春、贺吉祥等组织第一次起义,组建了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8支队(即陕北红8支队)。同年秋,由李广胜、苗海水等中共地下党员将其40多名团兵全部拉出,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1团第3连。至此,折可达民团全被瓦解。
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十五日晚,陕北游击队里应外合进攻安定城东门,击毙李丕成20余名团兵,余皆被歼。
黄天锡民团横行安定东区吴家寨子一带,经游击队几番打击,龟缩于安定县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的一天,黄率50余名团兵前往瓦窑堡,行至徐家坬村时,打入该团的游击队员封俊德等与民团什长李本植(该团下辖2什,每什设什长2人)将黄及其次子二秃及什长路歪脖击毙,余部编人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1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冬,安定南区宋应昌民团躲进老巢天字源寨子,企图负隅顽抗,游击队用榆木炮攻开山寨,全部歼灭。
“四大民团”被歼,小型民团分崩解体,安定境内除驻守安定和瓦窑堡两座孤城的国民党军,反革命地方武装便一蹶不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