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971)
奉先县复名蒲城县。
六年(973)
敕建唐玄宗庙于泰陵,建宪宗庙于景陵。
哲宗绍圣三年(1096)
县民王信捐银五万两修建崇寿寺舍利塔,即今北寺塔。
高宗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
九月癸丑,泾原同统制李彦琦同金人战于洛河西岸车渡(即今钤铒乡车渡村)。(宋史·本纪)
金
熙宗皇统九年(1149)
七月,增修尧山灵应夫人殿,凿崖获“仙蜕”(疑系人骨化石),因建灵应观仙蜕崖。
世宗大定元年(1161)
冬,蒲城农民在杨万、李孝章等率领下起义,围攻县城四个月之久。二年(1162)正月,世宗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失败。
宣宗兴定五年(1221)
十一月,蒲城县民李文秀等起义反金,被杀。
哀宗正大七年(1230)
秋,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亲自率军南征,攻破蒲城县。
是年,蒙古军复下陕西关中东部,奥屯世英以乡里故到蒲城,至城下劝降,守城官员遂率众出降。
元
世祖至元四年(1267)
撤销美原县,以美原以东之乡村隶属蒲城。撤销下邽县,以下邽以北之乡村隶属蒲城。
成宗大德七年(1303)
八月初六日夜,大地震,官舍、民房多倾倒。
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
九月十四日,红巾军突入关中,烧毁蒲城县公廨。
二十六年(1366)
十一月,蒲城东洛河岸崩,断流三日。
十二月,洛河岸和顺崖崩,压死七十余人。
明
英宗正统五年(1440)
蒲城建布政分司,附蒲城正学书院于内。
代宗景泰元年(1450)
知县高隆加修城墙高二丈九尺,壕沟深一丈五尺,阔三丈。
武宗正德五年(1510)
县绅雷雨拆天王堂,改建横渠祠,祠旁设崇礼书院。
七年(1512)
知县张锾重修文庙正殿、戟门、两庑及两掖,又补修城垣,各置腰铺、壕堑,环植以树。
九年(1514)
县知事刘大谟建署内牧爱堂、仪门、戒石亭。
世宗嘉靖三年(1524)
知县杨仲琼建文庙明伦堂,筑城垣阔一丈八尺,女墙砌以砖。
十一年(1532)
岁饥,备办芦席掩埋尸骨甚多。
二十五年(1546)
郭忠奉府司命令,修旌士坊(今兴镇)城。
二十九年(1550)
六月,暴风,冰雹有大如斗者,数日不消,树木人畜伤者甚多。
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1556年1月)地震一连数日,城舍倾倒,压死人畜很多。
穆宗隆庆三年(1569)
因县城南门与县衙相冲,东移数十步。
神宗万历元年(1573)
蒲城在外服官者捐资在北京创购蒲城会馆,原址在宣武门外铁老鹳庙胡同。
知县田蕙均衡田赋为金、银、铜、铁四等赋则,每亩以八、五、四、三升计征。
五年(1577)
田蕙建县城四门楼各一,增置文昌、青龙诸楼于东城上。
十五年(1587)
大饥荒,民剥树皮为食。户部侍郞孙丕扬(富平人)奏于皇帝,对百姓负担稍有减轻。
三十九年(1611)
六月,暴风雨,大冰雹,禾稼树木半伤,房舍倾倒,人畜死亡很多。
四十三年(1615)
十月十七日,房舍草木皆如雪架,早行之人须眉巾帕皆白,有铁腥味,持续十五日。
四十四年(1616)
七月,飞蝗自东南入境,禾稼几被吃光。
熹宗天启元年(1621)
有鹤十八只,栖北寺塔上,两昼夜后飞去。
二年(1622)
夏旱。六月二十七日,天气阴晦,暴风雨自西南来,冰雹霎时即至,大者如拳头,秋禾损失严重。
四年(1624)
三月二十二日子时,地震,屋瓦有声。
七年(1627)
十一月,白水王二起义,内通白水衙役杨发、蒲城王高等,安营蒲城南乡孝通镇。
思宗崇祯四年(1631)
五月二十一日,高迎祥、李自成率起义军进驻蒲城北乡,二十六日夜离去。
五年(1632)
温泉池水溢。春夏狼多,成群结队伤人。
八年(1635)
高迎祥、李自成率起义军复入陕。七月,经略洪承畴率兵九千到蒲城追剿。
是年,起义军来去蒲城五次,民团乡兵守城达五月之久。
九年(1636)
知县田臣加修城壕,深三丈,宽加倍。
秋,曹变蛟追击起义军混天星于蒲城,兵败。
起义军屯兵桑渠川,典史陈翊胤率乡兵战于北教场,乡兵多战死,起义军退走。
十六年(1643)
十月,李自成率起义军入关,知县朱一统拒降,投井死。
李自成起义军委派宋国正为蒲城知县,治理有方,申报豁免荒粮一万四千石。
清
世祖顺治元年(1644)
清兵临蒲城,知县宋国正降附。
二年(1645)
六月,清朝下剃发令,举人单允昌拒令,被杀。
三年(1646)
春正月,王心一起义,会合刘文炳占据兴市镇,率军攻打县城,值清副将任轸兵至,杀王心一,死者千余人。
六年(1649)
三月,明参将王永强入蒲城。继与吴三桂战于流曲川,败死。
二十八日,吴三桂率军攻陷蒲城,屠杀万余人。
七年(1650)
知县张舜举建营房二百余间于北关。
乡兵围剿北山起义军,唐威被捕。
秋,霖雨连绵四个月,城墙有崩塌,征集民夫修葺。
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
唐宏义起义聚众丰山,杀蒲城县游击陈某,知县李国亮缉捕,遂投降。
二十八年(1689)
十月,县东南安丰村杏花大放。
二十九年(1690)
四月,霜冻成灾,麦豆损失严重,下湿地麦穗多腐坏。
五十二年(1713)
六月十六日午后,冰雹分三路自西北来,雹大者如升,树叶尽脱,庄稼被毁,人畜被打伤者甚多。
五十三年(1714)
八月初十日,蔡邓堡东南角地陷,压死九十五人。
高宗乾隆四年(1739)
设立永丰巡检。
十一年(1746)
允许先代帝王陵旁荒地开耕。
十四年(1749)
知县罗文思捐俸银七百两,创建尧山书院(原址在东槐院巷)。
二十八年(1763)
知县兴泰扩修城垣,有城楼四座,城上有巡铺九座。
三十六年(1771)
岁饥,知县叶藩设立舍饭场,放赈三个月,救济饥民一万六千余人。
四十年(1775)
知县冯方邺奉令修筑唐五陵周围墙垣,长百丈,高六尺,厚三尺。惟惠陵稍减,通长八十丈。给桥、景两陵各置前后门,景陵更增置两边角门。其余三陵只置前门。
仁宗嘉庆元年(1796)
春,邑庠生常元一、耆民曹维邦和韩伟赴京应千叟宴,皇帝赐银牌、荷包、黄绢、红绫、鸠杖等物。
二十年(1815)
地震,城楼、垛墙多倾塌。
宣宗道光元年(1821)
六月,洛水涨,民房田禾被淹者甚多。
四年(1824)
邑绅王鼎、程仪凤捐银四千九百两,连同以前邑绅蒙竣、知县王杏舒捐募之二千一百两,共银七千两,放贷生息,作为每年书院师生费用开支。
十九年(1839)
五月,洛水大涨,七月又涨;石羊渡崖崩,压死船夫七人。
二十一年(1841)
刀客王改名(亦名敢鸣,今蒲城原任乡彦王村人),聚众屯井家堡,界蒲城、富平、临潼、渭南四邑间,知县朱大源率兵捕杀。
县城举办关中武林高手比武,由何举人主持,参加者有三原高三(高占魁)、临潼邢三、潼关苏三、咸阳张大脚。高三获胜。
二十二年(1842)
四月三十日夜,军机大臣王鼎因坚持禁烟和保荐林则徐事谏道光皇帝未果,自缢于京师圆明园。次年三月初九日,王沆扶父(王鼎)柩归葬于县西忽家村王氏坟茔。
文宗咸丰元年(1851)
洛水涨四丈余,沿岸树木尽被冲走。
七年(1857)
四月二十八日,西南乡降大雹,小麦受灾严重。
九年(1859)
蒲籍在京诸官王增谦等,集资一千九百两银,购置新会馆于北京校场五条胡同。
穆宗同治元年(1862)
三月,知县周相焯闻太平军自商洛入陕,建县城南楼、西楼和更房八十九处。
四月,邑人张龙骧率五百人阻击太平军于渭南黄家屯,被太平军全歼,身死。
四月二十四日,华渭回民起义。二十五日,县南乡龙阳、孝通数十村纠集壮丁万余人围剿,败归。
五月初二日,回军与伏龙、平路庙乡团战于县南石彪镇(今石彪村),武举岳殿元、曹五玉俱战死。
六月初七日,回军至蒲城孝通镇(今孝通乡),十四日至将旗寨,十七日至兴市镇,驻六日。先后杀伤村民两千多人。
七月初六日,回军攻县城,知县周相焯率兵严守,未克。回军退至东乡直社、焦家庄,又北至上王、柴峪沟。
九月七日,回军由富平美原至蒲城宜安、贾曲、高阁,二十日至磁洼魏家;二十一日至上王庄、苇村,后转回大荔沙苑。
十一月初七日,回军骑兵千余过境,赴同州(今大荔县)。十二日,钦差大臣多隆阿率军至,回军败。
六年(1867)
知县奉文,令各市镇及大村堡筑城修寨,以抵抗捻回起义军。
三月二十日,捻回合军进入敬母寺,屯聚五日,诱民出窨,杀伤甚多。
四月,按察使黄鼎率军追剿捻回军,抵姜家村(今苏坊乡姜杨村),滥杀两千余。
六月初七日,捻军又至,县城门严闭数十日。
七月初一日,捻回军围城未克。
八月十五日,捻回军又至,民多坚守堡寨。时值霖雨数旬,捻回军缺食,二十八日退入北山,后自宜川东渡黄河入山西。
十二月十六日,回军四十人至保南洼,被乡兵抓住,送县被杀。
九年(1870)
正月十九日,回军复至敬母寺、上王庄。
二十一日,清军过洛河驱赶回军。
三月二十日,回军复至县南,晚抵北关;二十一日东撤出境。此后捻回军再未入蒲城境。
德宗光绪三年(1877)
大饥荒,人相食。
七月十五日,敬母寺、山西、潘庄等村屯聚数百人,沿村抢索食粮,谓之“吃大户”。
二十六日,渭南武生屈继仁与刘秉彦等,组织蒲、富、临、渭饥民与盐民起义,杀蒲城知县黄传绅,焚县署大堂,劫库、狱,遭把总黄玉芳等率部镇压。
十月,县城内设粥场两处赈济,城隍庙设慈幼堂收养婴孩,又设赈济总局于文昌宫。四乡各设分局。
五年(1879)
知县马毓华以青黄不接又请赈济,在城内设舍饭场,遣士绅下农村散赈两次。
六年(1880)
知县陈子楷奉文设义仓五处(城内总里局、东乡永丰镇、西乡兴市镇、西南乡荆姚镇、北乡高阳镇)。
十年(1884)
县招客民开垦荒地,湖北、河南迁来客民甚多。
十二年(1886)
夏旱,知县张荣升浚漫泉河以资灌溉。
十四年(1888)
西南乡崇德里(今苏坊乡北姚村)出土隋代持节大将军苏孝慈墓志铭。
三月,督学柯逢时至同州(今大荔县)试算学,同州府十县,仅蒲城庠生李异材一人考中。
十六年(1890)
五月初十日,西南乡甜水井发生大旋风,过处破屋拔树。
二十二年(1896)
九月十五日降雪,荆姚雪厚六寸,时谓“六十余年所未见”。
二十六年(1900)
大饥荒。十月开赈,城内设总局,四乡各设分局。豁免田粮银七万八千余两,并先后发放赈帑银三万五千两。
三十年(1904)始设邮政代办所,时称“信柜”。
三十一年(1905)
井勿幕留学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冬,奉孙中山指示,回陕进行革命活动。首先在蒲城教育界发展会员三十多人。
三十四年(1908)
九月二十日,知县李体仁疑师生入同盟会,拷打高等小学堂教师常自新及学生四十余人,并下狱。后经邑人赴省控告及陕籍京官上奏,师生被无罪释放,李体仁被革职。这次事件史称“蒲案”。
宣统元年(1909)
春,瑞典牧师胡林德来蒲城传耶稣教。
九月初一日,选出李良材、李元鼎、井岳秀、张守愚、王树屏等五位议员赴省咨议局参政,李良材与李元鼎分别被选为副议长和秘书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