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本县有大小集镇、街道13处,即县城街、老车站街、华岳镇、敷水镇、泉店镇、三河口镇、段村街、焦镇、下营车站街、五方街、华阳川街、严家街、南洛村街。除三河口、五方、严家街为南北走向外,其他皆为东西走向,均系“一”字形街道。各街镇规模大小不一,建筑物数量、质量、经营商品因地而异。
华岳镇是县内首镇,历史悠久,有西岳庙及附属古迹,庙前设市,有工商户200余家,房屋建筑较好,多是砖木结构,门面房,后厅房多棚木板楼。店门门楣多悬金字(或为朱红)名匾、酒家招牌。敷水镇、南洛村街建筑质量较好。三河口因受渭、洛、黄3河涨落影响,建筑较差,其余集镇建筑与农村住居大同小异,各集镇街道路面全是土路,公共建筑除基层政权机关,学校外,主要是庙宇、戏楼等。
华岳镇、敷水镇等集市贸易50年代日渐振兴,商户增建,街房建设亦有所发展。1959年后,因建三门峡水库,本县北部海拔335米高程以下村庄全部迁移。原三河口、焦镇、段村、南洛、下营车站等5个集镇迁废,泉店镇也因库区居民迁移、铁路公路南迁而自然消失。五方街、严家街原因通往山区道路较畅,山货、土特产由此运输出山。1960年后华金公路通车,人挑、畜驮、山货出入峪道者稀少,商户生意萧条,多数停商务农,街道建设亦即停止。
随着华金公路通车,铁路、公路南移,10多个大型厂矿单位相继迁入,原来乱石遍地、人烟稀少的山前一带很快兴盛起来。70年代后期,华山对外开放,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山上山下道路及各景点陆续修复改建,国内外旅客与日俱增。县商业部门为适应形势需要,在各厂区、家属区、营区附近,建立了商业服务网点,农贸市场。华山脚下的风景区内大中型高档次宾馆相继建起,陇海铁路沿山设站,东自东谢村,西至桃园堡,总长30公里之间设立火车站5个,渭南至商洛的公共汽车中转站1个,并设立41个公共汽车客运点(站)。历经二三十年,孟塬、华山、桃下、罗敷已经形成新兴集镇,加上位于北城区内的城关镇,全县共有5个大型集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