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华阴县志》载:县内桥梁始建于唐代,兴于明清两代,桥梁多架于古函谷路各河床之上。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有石桥3座;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有石桥10座;民国三十八年(1949)有大型石桥10座、小型石桥27座、铁路桥6座。1990年,境内共有大型石桥18座、小型石桥23座、铁路桥10座、拦洪交通两用闸桥3座。
老西潼公路,自西而东有方山桥、葱峪桥、罗敷桥(敷水桥)、斜桥(页桥)、长城桥(柳叶河桥)、驻马桥(县西桥)、升文桥(莲花桥)、东平桥(县东门桥)、岳镇桥、沙渠桥。这些石桥在造型结构和历史沿革方面以敷水桥、斜桥、驻马桥称著。升文桥和东平桥因拓修华山路和环城北路已拆除。
罗敷桥 又称“敷水桥”,唐代所建。清咸丰年间(1851—1861),本县贡生任大用主持募捐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部分桥孔被水冲毁,县令刘瑞麟捐款修复。1958年县人民政府又拨款加固。桥13孔,宽7米、长70米。造型美观,结构严紧,是目前关中东部唯一的大型石拱桥梁。
斜桥 又名“页桥”,建筑年代不详。明万历四十二年(1788)《华阴县志》始载此桥。桥体以方位不正东西道路而引人注目。1952年县人民政府拓宽西潼公路时拆除,但在原址重建新桥,桥加宽1.5米。
驻马桥(县西桥) 因过往行人车辆于此驻马南望华岳留连忘返而得名(初建年代待考)。原为5孔石拱桥,明弘治年间(1488—1505)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华州、华岳大地震被震倾,知县李时芳重修。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洪水冲裂1孔,知县冯嘉瑞增修两孔,共为7孔。清乾隆四年(1739)因水毁坏,重修为7孔木梁石板桥。高3米,长35米,宽7.4米。1953年县人民政府曾拨款重修。1982年7月31日晚,山洪暴发,桥被冲垮。1983年6月,华阴县人民政府集资33万元,于旧址北建驻马新桥,为钢筋水泥结构。桥宽16米,长52米。1984年5月竣工通车。
老陇海铁路自西而东有方山河、葱峪河、罗敷河、柳叶河、长涧河和白龙涧河6处铁路桥。另有交通和排水两用混凝土涵洞6处。1960年陇海铁路南迁、三门峡库区蓄洪后,各桥俱已拆除。
境内11条河流,在三门峡库区蓄洪前,除老西潼公路和老陇海铁路所述各桥之外,尚有各种小型石桥27座。葱峪河上两座、罗敷河上6座、竹峪河上1座、柳叶河上5座、长涧河上9座、黄甫河上1座、白龙洞河上1座、磨沟河上1座。三门峡库区蓄洪后,库区多数小桥已废。1984年杜峪河上新修县城南桥1座。
在陇海铁路、西潼公路1960年南迁中,方山河、葱峪河、竹峪河、瓮峪河、仙峪河、华山峪河、黄甫峪河、杜峪河、白龙洞河新建10座铁路桥。西潼公路亦在上述河道新建石桥1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