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就有采药人、养生家常居于华山。据《真仙通鉴》载:春秋时楚人葛期隐居黄神峪,能治人病,千里寄姓名,不必见人,皆愈。亦在民间行医。又传汉神医华陀,常在华山一带行医。华山红岩村西、西王堡东之间,有华陀衣冠冢(墓碑现存玉泉院内)。
隋代本县人杨素著有《食经》。据《隋书·径笈志》载:隋炀帝曾下诏编写《四海类聚方》2600卷。《新唐书·艺文志》载:他勒撰《四海类聚单方》16卷。
唐代妇科名医杨归厚著有《产乳集验方》3卷。杨损之著有《删繁本草》5卷。据《华岳志》载:王遥(字伯辽)为人治病,病无不愈。杨无禧,其医术受武侯所信爱,据传药王孙思邈亦在华山一带行医,后世人在华山上修有药王洞两处。
宋代名医李宁,敷水人,为人治病,不取报酬,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赵恒在华山上接见了他,赐号“正晦先生”。据《周至县志》载:宋代著名道士马钰(号丹阳)精通针灸,曾在华山行医,传有马丹阳十二神针。《中医大词典》载:寇宗奭,华阴名医,著有《本草衍义》20卷,收载药物460种,他极力反对服食丹药,列举了许多因服丹药而丧命的事例。北宋时,华山道士陈抟长于导引和气功,后学者整理有《陈希夷先生内外功》。
明代名医党复振曾任太医院吏目。师功凯以治病救人为务,芳名流于民间。华山道士马明生,长期在华山从事炼丹等医药活动。清代华阴眼科名医杨叟,曾为尚书潭文卿针拨治疗眼疾而复明。时本县名医还有李惟景、骆锡宾、李翼龙、田产磷、郝风祥、郝武毅、郝守毅、郝缉光等。
民国初年,本县计有中药铺57家,多在岳庙街、县城、三河口街。时有中医药人员108人。名医李仁厚曾以“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古训习医出名,陕西督军陈树藩邀其为西安家人诊病,李仁厚后在西安开“回春仙馆”诊所。三河口街张馥斋曾驰名陕西、山西、河南3省。岳镇张光裕、雷少卿、雷玉亭、王思炎,孟塬李志荣,敷水韩增辉、王润宁,焦镇张履泰、郭绍发,南洛李祥太、郗玉德等,都在所在地区有一定影响。
解放后,各级政府重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鼓励和发展中医事业。1954年9月29日,县政府专门召开了华阴县中医代表会,与会代表31人,政府领导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献示秘方114条。会议就如何发展中医事业作出了决定,选出李志荣为赴陕西省中医代表会代表,并选送4名中医到渭南中医进修班学习。是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101人,其中合营药店22人,联合诊所8人,其余为半农半药,多散居农村亦农亦医。1958年,县卫生院成立中医科,这是本县公办卫生事业中的第一个中医医疗机构。1959年,卫生人员学习中医政策,大搞中西医结合,开展学针灸活动,每个生产队选派2人学习针灸,全县各乡镇共培训针灸员1143人。同时开展访贤献方活动,共收集民间秘、单、验方3000多个,经筛选送省卫生厅汇集成册。
1960年,岳庙街中医张光裕、雷玉亭、雷少卿、王建章、胡瑞麟联合在岳庙联合诊所成立中医门诊部,雷少卿等中医师对外开诊。是年先后有5批14人从渭南中医进修班毕业。1961年,本县计有中医药人员89人。其中中药51人,中医38人。至此,本县各医疗单位均有中医中药。1962年7月31日,本县召开中医座谈会,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王润亭及副县长王恩泰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31人。就中医带徒弟、招收农村散在中医药人员、卫生单位中医人员不稳定及中医人员工资偏低等问题作了研究。时本县有名望的中医有王自启(长于针灸)、雷少卿(长于内科杂症)等,王自启曾总结出治疗癫痫症260例临床经验录及20万字的《临床治验录》。1980年,王自启出席了陕西省老中医座谈会及中医基本理论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