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地处渭北“黑腰带”的东北部,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远在宋时,已有专门的采煤业,并用煤冶铁。明、清时期,黄河西岸野鸡岭到硙子山一带,小煤窑前后相联,约百余处。民国4年(1915),硙子山厚生煤矿公司,提煤排水,是陕西最早使用机器的矿井。民国27年(1938)2月,日寇侵占山西黄河沿岸各地。黄河水运中断,致使韩城的煤炭业迅速衰落。
1948年3月韩城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老南沟、南岔、前梁、康平、协兴、天义复等小窑,先后恢复开采,但均系私人集资开办。1956年对私人小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县办公私合营上峪口煤矿和马沟渠煤矿。
1958年8月,在“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运动中,小煤窑迅猛发展,群众挖煤遍地开花。11月,国家投资搞矿区建设。先后成立了英山、马沟渠、南岔、南沟4个煤矿。1961年8月,依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下马,到1964年只保留了马沟渠煤矿,职工仅472人,比1961年减少6121人。1967年仅产煤2.8万吨,低于平均年产量24.3%。
1970年,在修建西(安)韩(建)铁路的同时,矿区建设二次上马。到1979年底先后建成投产的有象山、马沟渠、上峪口、下峪口矿井、桑树坪平峒、斜井,使国家统配煤矿的设计能力达到462万吨。同时,还建成各煤矿的专用线和下峪口洗煤厂。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达63280万元。改革、开放中,煤炭生产出现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新局面。到1989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统配煤矿5个,乡(镇)村煤矿48个,个体、联办煤矿55个,年产原煤520.70万吨,其中统配煤矿359.03万吨。